目录
今天,我会抛开官方的定义,简单介绍一下三种设计模式。
后续会有介绍Go语言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s的系列,会更具理论性。
Decoration
代码实例
func decorator(f func(s string)) func(s string) {
return func(s string) {
fmt.Println("Started")
f(s)
fmt.Println("Done")
}
}
一句话解释:在函数f前后,添加装饰性的功能函数,但不改变函数本身的行为。
这种设计模式,对一些被高频率调用的代码非常有用:
- HTTP Server被调用的handler
- HTTP Client发送请求
- 对MySQL的操作
而装饰性的功能,常见的有:
- 打印相关的日志信息(Debug中非常有用!)
- 耗时相关的计算
- 监控埋点
Pipeline
代码示例
type HttpHandlerDecorator func(http.HandlerFunc) http.HandlerFunc
func Handler(h http.HandlerFunc, decors ...HttpHandlerDecorator) http.HandlerFunc {
for i := range decors {
d := decors[len(decors)-1-i] // iterate in reverse
h = d(h)
}
return h
}
一句话解释:用不定参数的特性,将入参中的函数,逐个应用到对象上
看到这里,如果你能想起之前
Functional Option
那篇,会发现有这块的影子。
主要应用于: 有多种可选择的配置(对应Field)或处理(对应方法)的复杂对象。
耗子叔在后面又增加了一些用Goroutine+Channel的方式,其实就是讲Channel作为一个管道的承载体。
Visitor
关于访问者设计者模式,我之前在Kubernetes源码分析中专门分析了源码。今天,我们也简单地过一下。
// 定义访问的函数类型
type VisitorFunc func(*Info, error) error
// Visitor接口设计
type Visitor interface {
Visit(VisitorFunc) error
}
// 资源对象
type Info struct {
Namespace string
Name string
OtherThings string
}
// 将Visitor函数应用到资源对象上
func (info *Info) Visit(fn VisitorFunc) error {
return fn(info, nil)
}
然后看其中一个实现:NameVisitor,其余的也类似,这样就能注入对应的Visitor
type NameVisitor struct {
visitor Visitor
}
func (v NameVisitor) Visit(fn VisitorFunc) error {
return v.visitor.Visit(func(info *Info, err error) error {
// 这里是运行入参中的VisitorFunc,这一块的逻辑有点像pipeline
err = fn(info, err)
// NameVisitor自己实现的Visit逻辑
return err
})
}
当然,Kubernetes中的Visitor还有进一步的封装,包括遇到错误时的处理,这里不细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对那一篇的分析。
Visitor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 解耦了数据和程序
。回头看Kubernetes的Visitor应用场景,主要是从各种输入源中解析出资源Info
。这个过程中Info是数据,各类解析方法是资源。
所以,我认为Visitor模式比较适合的是:目标数据明确,但获取数据的方法多样且复杂。但由于多层Visitor调用复杂,建议大家可以在外面再简单地封一层,提供常用的几种Visitor组合后的接口,供使用方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