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中可以看出来,删除第2条记录前后主要发生了这些变化:
-第2条记录并没有从存储空间中移除,而是把该条记录的delete_mask值设置为1。.
-第2条记录的next_record值变为了0,意味着该记录没有下一条记录了。-第1条记录的next_record指向了第3条记录。
-最大记录的n_owned值从5变成了4。
为什么是4,在Page Drectory(页目录)中解释
所以,不论我们怎么对页中的记录做增删改操作,InnoDB始终会维护一条记录的单链表,链表中的各个节点是按照主键值由小到大的顺序连接起来的。
备注
演示:添加操作添加操作:
主键值为2的记录被我们删掉了,但是存储空间却没有回收,如果我们再次把这条记录插入到表中,会发生什么事呢?
mysql> INSERT INTO page_demo VALUES(2,200, "tong"); Query OK, 1 row affected (0.o0 sec)
我们看一下记录的存储情况:
直接复用了原来被删除记录的存储空间。
说明:
当数据页中存在多条被删除掉的记录时,这些记录的next_record属性将会把这些被删除掉的记录组成一个垃圾链表,以备之后重用这部分存储空间。
备注
继续讲页的内部结构:第3部分
④ 记录的真实数据
记录的真实数据除了我们自己定义的列的数据以外,还会有三个隐藏列:
实际上这几个列的真正名称其实是:DB_ROW_ID、DB_TRX_ID、DB_ROLL_PTR。
一个表没有手动定义主键,则会选取一个Unique键作为主键,如果连Unique键都没
有定义的话,则会为表默认添加一个名为row_id的隐藏列作为主键。所以row_id是在没有自定义主键以及Unique键的情况下才会存在的。
事务ID和回滚指针在后面的《第14章_MySQL事务日志》章节中讲解。
举例:分析Compact行记录的内部结构;
CREATE TABLE mytest( col1 VARCHAR(10), col2 VARCHAR(10), col3 CHAR(10), col4 VARCHAR(10) )ENGINE=INNODB CHARSET=LATIN1 ROW_FORMAT=COMPACT;
INSERT INTO mytest VALUES('a','bb', 'bb' , 'ccc'); INSERT INTO mytest VALUES( 'd','ee' ,'ee','ff'); INSERT INTO mytest VALUES( 'd' ,NULL,NULL,'fff' );
找到数据表存储位置
拓展:
可以看到,mysql存储位置
mysql --version D:\ROUTE\mysql8\bin\mysql.exe Ver 8.0.25 for Win64 on x86_64 (MySQL Community Server - GPL)
用nodepad++ 打开mytest.ibd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可以选择通过程序UltraEdit打开表空间文件mytest.ibd这个二进制文件。内容如下:
该行记录从0000c078开始,若整理一下,相信大家会有更好的理解:
03 02 01 /*变长字段长度列表,逆序*/ 00 /*NULL标志位,第一行没有NULL值*/ 00 00 10 00 2c /*Record Header*/ 00 00 00 2b 68 00 /*RowID*/ 00 00 00 00 06 05 /*TransactionID*/ 80 00 00 00 32 01 10 /*Roll Pointer*/ 61 /*列1数据'a'*/ 62 62 /*列2数据'bb'*/ 62 62 八个20 /*列2数据'bb'*/ char 定长字段 16进制的20=10进制32,asii码对应空格 63 63 63 /*列4数据'ccc*/
第二行将不做整理,除了RowID不同外,它和第一行大同小异,现在来分析有NULL值的第三行:
------------------------------------- 03 01 /*变长字段长度列表,逆序*/ 06 /*NULL标志位,第三行有NULL值*/ 0110 第2 3列是null 00 00 20 ff 98 /*Record Header*/ 00 00 00 2b 68 02 /*RowID*/ 00 00 00 00 06 07 /*TransactionID*/ 80 00 00 00 32 01 10 /*Roll Pointer*/ 64 /*列1数据'd'*/ 66 66 66 /*列4数据'fff*/ -------------------------------------
第三行有NULL值,因此NULL标志位不再是00而是06,转换成二进制为00000110,为1的值代表第2列和第3列的数据为NULL。在其后存储列数据的部分,用户会发现没有存储NULL列,而只存储了第1列和第4列非NULL的值。
因此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不管是CHAR类型还是VARCHAR类型,在compact格式下NULL值都不占用任何存储空间。
备注
3.3 Dynamic和Compressed行格式
Dynamic和Compressed行格式
备注
1 行溢出
InnoDB存储引擎可以将一条记录中的某些数据存储在真正的数据页面之外。
很多DBA喜欢MySQL数据库提供的VARCHAR(M)类型,认为可以存放65535字节。这是真的吗?如果我们使用ascii字符集的话,一个字符就代表一个字节,我们看看VARCHAR(65535)是否可用。
CREATE TABLE varchar_size_demo( c VARCHAR(65535) )CHARSET=ascii RoW_FORMAT=Compact;
结果如下:
ERROR 1118(42000):Row size too large.The maximum row size for the used tabletype, not counting BLOBs, is 65535.This includes storage overhead, check the manual.You have to change some columns to TEXT or BLOBs
报错信息表达的意思是:MySQL对一条记录占用的最大存储空间是有限制的,除BLOB或者TEXT类型的列之外,其他所有的列(不包括隐藏列和记录头信息)占用的字节长度加起来不能超过65535个字节。
这个65535个字节除了列本身的数据之外,还包括一些其他的数据,以Compact行格式为例,比如说我们为了存储一个VARCHAR(M)类型的列,除了真实数据占有空间以外,还需要记录的额外信息。
如果该VARCHAR类型的列没有NOT NULL属性,那最多只能存储65532个字节的数据,因为变长字段的长度占用2个字节,NULL值标识需要占用1个字节。
# 执行成功 CREATE TABLE varchar_size_demo( c VARCHAR(65532) # +2个字节的变长字段的长度+NULl值标识 )CHARSET=ascii RoW_FORMAT=Compact;
如果有not null属性,那么就不需要NULL值标识,也就可以多存储一个字节,即
CREATE TABLEvarchar_size_demo1 ( c VARCHAR(65533) NOT NULL #65533+2个字节的变长字段的长度) )CHARSET=ASCII ROW_FORMAT=COMPACT;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知道一个页的大小一般是16KB,也就是16384字节,而一个VARCHAR(M)类型的列就最多可以存储65533个字节,这样就可能出现一个页存放不了一条记录,这种现象称为行溢出。
在Compact和Reduntant行格式中,对于占用存储空间非常大的列,在记录的真实数据处只会存储该列的一部分数据,把剩余的数据分散存储在几个其他的页中进行分页存储,然后记录的真实数据处用20个字节存储指向这些页的地址(当然这20个字节中还包括这些分散在其他页面中的数据的占用的字节数),从而可以找到剩余数据所在的页。
这称为页的扩展,举例如下:
备注
2 Dynamic和Compressed行格式
在MySQL 8.0中,默认行格式就是Dynamic,Dynamic、Compressed行格式和Compact行格式挺像,只不过在处理行溢出数据时有分歧:
Compressed和Dynamic两种记录格式对于存放在BLOB中的数据采用了完全的行溢出的方式。如图,在数据页中只存放20个字节的指针(溢出页的地址),实际的数据都存放在Off Page(溢出页)中。
Compact和Redundant两种格式会在记录的真实数据处存储一部分数据(存放768个前缀字节)。
Compressed行记录格式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存储在其中的行数据会以zlib的算法进行压缩,因此对于BLOB、TEXT、VARCHAR这类大长度类型的数据能够进行非常有效的存储
备注
3.4 Redundant行格式
Redundant是MySQL 5.0版本之前InnoDB的行记录存储方式,MySQL 5.0支持Redundant是为了兼容之前版本的页格式。
现在我们把表record_test_table的行格式修改为Redundant:
ALTER TABLE record_test_table ROW_FORMAT=Redundant;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5 sec) Records: 0 Duplicates: 0 Warnings: 0
从上图可以看到,不同于Compact行记录格式,Redundant行格式的首部是一个字段长度偏移列表,同样是按照列的顺序逆序放置的。
下边我们从各个方面看一下Redundant行格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备注
1 字段长度偏移列表
注意Compact行格式的开头是变长字段长度列表,而Redundant行格式的开头是字段长度偏移列表,与变长字段长度列表有两处不同:
少了“变长”两个字:Redundant行格式会把该条记录中所有列(包括隐藏列)的
长度信息都按照逆序存储到字段长度偏移列表。
多了“偏移”两个字:这意味着计算列值长度的方式不像Compact行格式那么直观,它是采用两个相邻数值的差值来计算各个列值的长度。
举例:比如第一条记录的字段长度偏移列表就是:
2B 25 1F 1B 13 oC06
因为它是逆序排放的,所以按照列的顺序排列就是:
06 0C 13 17 1A 24 25
按照两个相邻数值的差值来计算各个列值的长度的意思就是:
第一列(row_id)的长度就是Ox06个字节,也就是6个字节。
第二列(transaction_id)的长度就是(OxOC - ox06)个字节,也就是6个字节。
第三列(roll_pointer)的长度就是(Ox13 - oxOC)个字节,也就是7个字节。
第四列(col1)的长度就是(Ox1B - Ox13)个字节,也就是8个字节。
第五列(col2)的长度就是(Ox1F - Ox1B)个字节,也就是4个字节。
第六列(col3)的长度就是(Ox25 - Ox1F)个字节,也就是6个字节。
第七列(col4)的长度就是(Ox2B - 0x25)个字节,也就是6个字节。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