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O vs BIO模型解读

简介: NIO vs BIO模型解读

stream vs channel

  • stream 不会自动缓冲数据,channel 会利用系统提供的发送缓冲区、接收缓冲区(更为底层)
  • stream 仅支持阻塞 API,channel 同时支持阻塞、非阻塞 API,网络 channel 可配合 selector 实现多路复用
  • 二者均为全双工,即读写可以同时进行

IO模型

同步阻塞、同步非阻塞、同步多路复用、异步阻塞(没有此情况)、异步非阻塞

  • 同步:线程自己去获取结果(一个线程)
  • 异步:线程自己不去获取结果,而是由其它线程送结果(至少两个线程)

当调用一次 channel.read 或 stream.read 后,会切换至操作系统内核态来完成真正数据读取,而读取又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

  • 等待数据阶段
  • 复制数据阶段

阻塞 IO

非阻塞 IO

多路复用

异步 IO

通过 DirectByteBuf

  • ByteBuffer.allocate(10) HeapByteBuffer 使用的还是 java 内存
  • ByteBuffer.allocateDirect(10) DirectByteBuffer 使用的是操作系统内存

零拷贝

传统IO

传统的 IO 将一个文件通过 socket 写出

1. File f = new File("helloword/data.txt");
2. RandomAccessFile file = new RandomAccessFile(file, "r");
3. 
4. byte[] buf = new byte[(int)f.length()];
5. file.read(buf);
6. 
7. Socket socket = ...;
8. socket.getOutputStream().write(buf);

内部工作流程是这样的:

  1. java 本身并不具备 IO 读写能力,因此 read 方法调用后,要从 java 程序的用户态切换至内核态,去调用操作系统(Kernel)的读能力,将数据读入内核缓冲区这期间用户线程阻塞,操作系统使用 DMA(Direct Memory Access)来实现文件读,其间也不会使用 cpu

DMA 也可以理解为硬件单元,用来解放 cpu 完成文件 IO

  1. 内核态切换回用户态,将数据从内核缓冲区读入用户缓冲区(即 byte[] buf),这期间 cpu 会参与拷贝,无法利用 DMA
  2. 调用 write 方法,这时将数据从用户缓冲区(byte[] buf)写入 socket 缓冲区,cpu 会参与拷贝
  3. 接下来要向网卡写数据,这项能力 java 又不具备,因此又得从用户态切换至内核态,调用操作系统的写能力,使用 DMA 将 socket 缓冲区的数据写入网卡,不会使用 cpu

可以看到中间环节较多,java 的 IO 实际不是物理设备级别的读写,而是缓存的复制,底层的真正读写是操作系统来完成的

  • 用户态与内核态的切换发生了 3 次,这个操作比较重量级
  • 数据拷贝了共 4 次

NIO优化

通过 DirectByteBuf

  • ByteBuffer.allocate(10) HeapByteBuffer 使用的还是 java 内存
  • ByteBuffer.allocateDirect(10) DirectByteBuffer 使用的是操作系统内存

大部分步骤与优化前相同,不再赘述。唯有一点:java 可以使用 DirectByteBuf 将堆外内存映射到 jvm 内存中来直接访问使用

堆外内存与堆内内存相对应,对于整个机器内存而言,除堆内内存以外部分即为堆外内存。属于用户空间。直接使用堆外内存可以减少一次内存拷贝: 当进行网络 I/O 操作、文件读写时,堆内内存都需要转换为堆外内存,然后再与底层设备进行交互。

  • 这块内存不受 jvm 垃圾回收的影响,因此内存地址固定,有助于 IO 读写
  • java 中的 DirectByteBuf 对象仅维护了此内存的虚引用,内存回收分成两步
  • DirectByteBuf 对象被垃圾回收,将虚引用加入引用队列
  • 通过专门线程访问引用队列,根据虚引用释放堆外内存
  • 减少了一次数据拷贝,用户态与内核态的切换次数没有减少

进一步优化(底层采用了 linux 2.1 后提供的 sendFile 方法),java 中对应着两个 channel 调用 transferTo/transferFrom 方法拷贝数据

  1. java 调用 transferTo 方法后,要从 java 程序的用户态切换至内核态,使用 DMA将数据读入内核缓冲区,不会使用 cpu
  2. 数据从内核缓冲区传输到 socket 缓冲区,cpu 会参与拷贝
  3. 最后使用 DMA 将 socket 缓冲区的数据写入网卡,不会使用 cpu
  • 只发生了一次用户态与内核态的切换
  • 数据拷贝了 3 次

进一步优化(linux 2.4)

  1. java 调用 transferTo 方法后,要从 java 程序的用户态切换至内核态,使用 DMA将数据读入内核缓冲区,不会使用 cpu
  2. 只会将一些 offset 和 length 信息拷入 socket 缓冲区,几乎无消耗
  3. 使用 DMA 将 内核缓冲区的数据写入网卡,不会使用 cpu

整个过程仅只发生了一次用户态与内核态的切换,数据拷贝了 2 次。所谓的【零拷贝】,并不是真正无拷贝,而是在不会拷贝重复数据到 jvm 内存中,零拷贝的优点有

  • 更少的用户态与内核态的切换
  • 不利用 cpu 计算,减少 cpu 缓存伪共享
  • 零拷贝适合小文件传输

相关文章
|
2月前
|
网络协议 Dubbo Java
一文搞懂NIO、AIO、BIO的核心区别(建议收藏)
本文详细解析了NIO、AIO、BIO的核心区别,NIO的三个核心概念,以及NIO在Java框架中的应用等。关注【mikechen的互联网架构】,10年+BAT架构经验倾囊相授。
一文搞懂NIO、AIO、BIO的核心区别(建议收藏)
|
2月前
|
Java
BIO、NIO、AIO 有什么区别
BIO(阻塞I/O)模型中,服务器实现模式为一个连接一个线程;NIO(非阻塞I/O)使用单线程或少量线程处理多个请求;AIO(异步I/O)则是在NIO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采用事件通知机制,提高并发处理能力。
63 5
|
2月前
|
消息中间件 监控 Java
BIO、NIO、AIO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对比
BIO(阻塞I/O)、NIO(非阻塞I/O)和AIO(异步I/O)是Java中处理I/O操作的三种模式。BIO适用于连接数少且稳定的场景;NIO通过非阻塞模式提高并发处理能力,适合高并发场景;AIO则完全异步,适合需要高效、低延迟的I/O操作场景。
116 4
|
5月前
|
设计模式
Lettuce的特性和内部实现问题之Netty NIO的性能优于BIO的问题如何解决
Lettuce的特性和内部实现问题之Netty NIO的性能优于BIO的问题如何解决
|
4月前
|
Java
Netty BIO/NIO/AIO介绍
Netty BIO/NIO/AIO介绍
|
3月前
|
Java Linux 应用服务中间件
【编程进阶知识】高并发场景下Bio与Nio的比较及原理示意图
本文介绍了在Linux系统上使用Tomcat部署Java应用程序时,BIO(阻塞I/O)和NIO(非阻塞I/O)在网络编程中的实现和性能差异。BIO采用传统的线程模型,每个连接请求都会创建一个新线程进行处理,导致在高并发场景下存在严重的性能瓶颈,如阻塞等待和线程创建开销大等问题。而NIO则通过事件驱动机制,利用事件注册、事件轮询器和事件通知,实现了更高效的连接管理和数据传输,避免了阻塞和多级数据复制,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79 0
|
5月前
|
缓存 Java UED
BIO、NIO、AIO有什么区别
【8月更文挑战第16天】BIO、NIO、AIO有什么区别
97 4
|
5月前
|
Java
"揭秘Java IO三大模式:BIO、NIO、AIO背后的秘密!为何AIO成为高并发时代的宠儿,你的选择对了吗?"
【8月更文挑战第19天】在Java的IO编程中,BIO、NIO与AIO代表了三种不同的IO处理机制。BIO采用同步阻塞模型,每个连接需单独线程处理,适用于连接少且稳定的场景。NIO引入了非阻塞性质,利用Channel、Buffer与Selector实现多路复用,提升了效率与吞吐量。AIO则是真正的异步IO,在JDK 7中引入,通过回调或Future机制在IO操作完成后通知应用,适合高并发场景。选择合适的模型对构建高效网络应用至关重要。
102 2
|
6月前
|
安全 Java Linux
(七)Java网络编程-IO模型篇之从BIO、NIO、AIO到内核select、epoll剖析!
IO(Input/Output)方面的基本知识,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毕竟这也是在学习编程基础时就已经接触过的内容,但最初的IO教学大多数是停留在最基本的BIO,而并未对于NIO、AIO、多路复用等的高级内容进行详细讲述,但这些却是大部分高性能技术的底层核心,因此本文则准备围绕着IO知识进行展开。
197 1
|
7月前
|
Java 视频直播 数据库连接
Java I/O 模型详解:BIO、NIO 与 AIO 的特性与应用
Java I/O 模型详解:BIO、NIO 与 AIO 的特性与应用
7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