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完了第一遍机房收费系统,我们就了解了高内聚,低耦合。学习完设计模式和三层,代码分层,功能分区,真正诠释了什么是高内聚,低耦合。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看过的视频,实现的代码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对三层的理解。
早在我们实现第一遍机房收费系统时,我们知道我们写的代码大多是一层或者层层穿插,虽然那时已经有了要将代码简单归类和层的意识,但是没有细致到真正将代码分层。在第二遍机房收费系统开始前,我们学习了三层的概念。三层就像是管理我们代码的交警,让我们的代码有序起来。
那么什么是三层呢?
百度的解释是:三层为:界面层(User Interface layer)(简写UI)、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简写BLL)、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简写DAL)。
各层的作用是什么呢?
1:数据访问层:
主要是对非原始数据(数据库或者文本文件等存放数据的形式)的操作层,而不是指原始数据,也就是说,是对数据的操作,而不是数据库,具体为业务逻辑层或表示层提供数据服务.
2:业务逻辑层:
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如果说数据层是积木,那逻辑层就是对这些积木的搭建。
3:界面层:
主要表示WEB方式,也可以表示成WINFORM方式,WEB方式也可以表现成:aspx,如果逻辑层相当强大和完善,无论表现层如何定义和更改,逻辑层都能完善地提供服务
我们为什么要使用三层呢?
在文章开头,我们就说了三层是为了达到“高内聚,低耦合”效果。但前提是我们的代码很多,到了可以让我们“乱”的程度——代码耦合在一起,做出的程序是一次性的程序,不能在后期分层进行维护。。。三层就是代码中的交警,负责维护秩序。
三层的优点如下:
1、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
2、可以很容易的用新的实现来替换原有层次的实现;
3、可以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
4、有利于标准化;
5、利于各层逻辑的复用。
难道三层就没有缺点吗?增加了层的概念,层层之间引用,怎么可能没有矛盾呢!
缺点是:
1、降低了系统的性能。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不采用分层式结构,很多业务可以直接造访数据库,以此获取相应的数据,如今却必须通过中间层来完成。
2、有时会导致级联的修改。这种修改尤其体现在自上而下的方向。如果在表示层中需要增加一个功能,为保证其设计符合分层式结构,可能需要在相应的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中都增加相应的代码。
三层这个交警是如何指挥代码工作的呢?
借图说话:
我们的系统在运行时是从界面层到业务逻辑层再到数据访问层,但是在用代码实现的时候从数据库从下向上实现。
除了BLL,DAL,UI,Model和common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Common项目中一般放的是公用文件,如数据操作类DBHelper等,被数据访问层的类调用;Modal项目中存放的是实体类,在Modal项目中,我们放置与数据库中表设计对应的实体类。这样我们就不用像敲机房收费系统时一一用fields(0-n)来对应数据库中的表,也就避免了在删除表中的字段时带来的麻烦。比如三层中UserInfo:
namespace Login.Model //独立其他程序集,与数据库中表的字段一一对应 { public class UserInfo { public int ID { get;set ; } public string UserName { get; set; } public string Password { get; set; } public string Email { get; set; } } }
现在对三层的理解还仅仅是表层上的概念理解,如有不足,希望大家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