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读《云原生架构白皮书2022新版》——DevOps(下)

本文涉及的产品
Serverless 应用引擎免费试用套餐包,4320000 CU,有效期3个月
注册配置 MSE Nacos/ZooKeeper,118元/月
性能测试 PTS,5000VUM额度
简介: 带你读《云原生架构白皮书2022新版》——DevOps(下)

《云原生架构白皮书2022新版》——主要云原生技术——DevOps(上)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rticle/1232928


image.png

声明式接口是一种和云计算时代相契合的思维范式。前面列出的指令式的缺点都可以由声明式接口来弥补。

幂等性:运维终态被反复提交也不会具有任何副作用。

声明式最明显的优点是变更审核简单明了。配置中心会保存历史上的所有版本的配置文件。通过对比新的

配置和上一个版本,可以非常明确看到配置的具体变更。一般来说,每次变更的范围不是很大,所以审核

比较方便。通过审核可以拦截很多人为的失误。通过把所有的变更形式都统一为对配置文件的变更,无论

是机器的变更、网络的变更还是软件版本和应用配置的变更等。在人工审核之外,还可以通过程序来检测

用户配置是否合乎要求,从而捕捉用户忽略掉的一些系统性的限制,防患于未然。

复杂性抽象:系统的复杂性越来越高,系统间的相互依赖和交互越来越广泛,操作者无法掌握所有的可能

的假设条件、依赖关系等而带来运维复杂性。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思路,就是要把更多的逻辑和知识沉淀

到运维平台中,从而有效降低用户使用的难度和风险。

GitOps

GitOps 作为 IaC 运维理念的一种具体落地方式,就是使用 Git 来存储关于应用系统的最终状态的声明式描述。

GitOps 的核心是一个 GitOps 引擎,它负责监控 Git 中的状态,每当它发现状态有改变,它就负责把目标应用系统

中的状态以安全可靠的方式迁移到目标状态,实现部署、升级、配置修改、回滚等操作。

Git 中存储有对于应用系统的完整描述,以及所有的修改历史,所以方便重建,也方便对于系统的更新历史进行查看,

符合 DevOps 所提倡的透明化原则。GitOps 也具有前面所有关于声明式运维的优点。

和 GitOps 配套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不可变基础设施,所以 GitOps 和 Kubernetes 运维可以非常好的配合。

image.png

GitOps 引擎需要比较当前态和 Git 中的终态间的差别,然后以一种可靠的方式把系统从任何当前状态转移到终态,

所以GitOps系统的设计还是比较复杂的。对于用户的简单,实则是因为围绕GitOps有一套完整的工具和平台的支持。


云原生时代的 DevOps


相对于传统 IT 基础设施,云具有更加灵活的调度策略,接近无限的资源、丰富的服务供用户选择、使用,这些都极

大方便了软件的建设。而云原生开源生态的建设,基本统一了软件部署和运维的基本模式。更重要的是,云原生技术

的快速演进,技术复杂性不断下沉到云,赋能开发者个体能力,不断提升了应用开发效率。


首先是容器技术和 Kubernetes 服务编排技术的结合,解决了应用部署自动化、标准化、配置化的问题。CNCF 打

破了云上平台的壁垒,使建设跨平台的应用成为可能,成为事实上的云上应用开发平台的标准,极大简化了多云部署。

一个完整的开发流程涉及到很多步骤,而环节越多,一次循环花费的时间越长,效率就越低。微服务通过把巨石应用

拆解为若干单功能的服务,减少了服务间的耦合性,让开发和部署更加便捷,可以有效降低开发周期,提高部署灵活性。

Service Mesh 让中间件的升级和应用系统的升级完全解耦,在运维和管控方面的灵活性获得提升。Serverless 让

运维对开发透明,对于应用所需资源进行自动伸缩。FaaS 是 Serverless 的一种实现,则更加简化了开发运维的过

程,从开发到最后测试上线都可以在一个集成开发环境中完成。无论哪一种场景,实际上后台的运维平台的工作都是

不可以缺少的,只是通过技术让扩容、容错等技术对于开发人员透明,让效率更高。

相关文章
|
6天前
|
运维 Kubernetes Cloud Native
云原生技术:容器化与微服务架构的完美结合
【10月更文挑战第37天】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云原生技术以其灵活性和高效性成为企业的新宠。本文将深入探讨云原生的核心概念,包括容器化技术和微服务架构,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推动现代应用的发展。我们将通过实际代码示例,展示如何在Kubernetes集群上部署一个简单的微服务,揭示云原生技术的强大能力和未来潜力。
|
7天前
|
消息中间件 存储 Cloud Native
云原生架构下的数据一致性挑战与应对策略####
本文探讨了在云原生环境中,面对微服务架构的广泛应用,数据一致性问题成为系统设计的核心挑战之一。通过分析云原生环境的特点,阐述了数据不一致性的常见场景及其对业务的影响,并深入讨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包括采用分布式事务、事件驱动架构、补偿机制以及利用云平台提供的托管服务等。文章旨在为开发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框架,以应对在动态、分布式的云原生应用中保持数据一致性的复杂性。 ####
|
4天前
|
运维 Kubernetes Cloud Native
云原生技术入门及实践
【10月更文挑战第39天】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云原生技术应运而生,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趋势,更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本文将带你走进云原生的世界,从基础概念到实际操作,一步步揭示云原生的魅力和价值。通过实例分析,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利用云原生技术提升业务灵活性、降低成本并加速创新。无论你是云原生技术的初学者还是希望深化理解的开发者,这篇文章都将为你提供宝贵的知识和启示。
|
3天前
|
Cloud Native 安全 API
云原生架构下的微服务治理策略与实践####
—透过云原生的棱镜,探索微服务架构下的挑战与应对之道 本文旨在探讨云原生环境下,微服务架构所面临的关键挑战及有效的治理策略。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采用云原生架构来构建和部署其应用程序,以期获得更高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效率。然而,微服务架构的复杂性也带来了服务发现、负载均衡、故障恢复等一系列治理难题。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一套基于云原生技术栈的微服务治理框架,包括服务网格的应用、API网关的集成、以及动态配置管理等关键方面,旨在为企业实现高效、稳定的微服务架构提供参考路径。 ####
23 5
|
6天前
|
运维 Cloud Native 安全
云原生技术在现代软件开发中的实践与挑战####
【10月更文挑战第21天】 本文将深入探讨云原生技术在现代软件开发中的应用,分析其带来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通过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持,揭示云原生化转型的关键因素,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
21 7
|
5天前
|
Kubernetes 负载均衡 Cloud Native
云原生架构下的微服务治理策略
随着云原生技术的不断成熟,微服务架构已成为现代应用开发的主流选择。本文探讨了在云原生环境下实施微服务治理的策略和方法,重点分析了服务发现、负载均衡、故障恢复和配置管理等关键技术点,以及如何利用Kubernetes等容器编排工具来优化微服务的部署和管理。文章旨在为开发者提供一套实用的微服务治理框架,帮助其在复杂的云环境中构建高效、可靠的分布式系统。
19 5
|
5天前
|
负载均衡 监控 Cloud Native
云原生架构下的微服务治理策略与实践####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企业纷纷拥抱云计算,而云原生架构作为其核心技术支撑,正引领着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本文聚焦于云原生环境下微服务架构的治理策略与实践,探讨如何通过精细化的服务管理、动态的流量调度、高效的故障恢复机制以及持续的监控优化,构建弹性、可靠且易于维护的分布式系统。我们将深入剖析微服务治理的核心要素,结合具体案例,揭示其在提升系统稳定性、扩展性和敏捷性方面的关键作用,为读者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云原生微服务治理指南。 ####
|
5天前
|
消息中间件 缓存 Cloud Native
云原生架构下的性能优化实践与挑战####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云原生架构以其高度解耦、弹性伸缩和快速迭代的特性,成为现代软件开发的首选模式。本文深入探讨了云原生环境下性能优化的关键策略与面临的主要挑战,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如何有效利用容器化、微服务、动态调度等技术手段提升应用性能,同时指出了在复杂云环境中确保系统稳定性和高效性的难题,为开发者和架构师提供了实战指南。 ####
18 3
|
5天前
|
运维 Kubernetes Cloud Native
深入理解云原生架构:从理论到实践
【10月更文挑战第38天】本文将引导读者深入探索云原生技术的核心概念,以及如何将这些概念应用于实际的软件开发和运维中。我们将从云原生的基本定义出发,逐步展开其背后的设计哲学、关键技术组件,并以一个具体的代码示例来演示云原生应用的构建过程。无论你是云原生技术的初学者,还是希望深化理解的开发者,这篇文章都将为你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实操指南。
|
6天前
|
Cloud Native 持续交付 云计算
云原生技术入门与实践
【10月更文挑战第37天】本文旨在为初学者提供云原生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指南。我们将从云原生的概念出发,探讨其在现代软件开发中的重要性,并介绍相关的核心技术。通过实际的代码示例,我们展示了如何在云平台上部署和管理应用,以及如何利用云原生架构提高系统的可伸缩性、弹性和可靠性。无论你是云原生领域的新手,还是希望深化理解的开发者,这篇文章都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云原生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