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容灾技术架构简介
容灾技术架构是业务连续性领域里面的子项,根据国际通用的容灾系统建设思路,架构设计需要关注如下问题:
备份 / 恢复的范围
容灾计划的状态
业务中心与容灾中心之间的距离
业务中心与容灾中心之间如何相互连接
数据是怎样在两个中心之间传送的
允许有多少数据被丢失
怎样保证更新的数据在容灾中心被更新
容灾中心可以开始容灾进程的能力
围绕上述问题,本文将从技术角度上,对主流的四种架构进行介绍,分别是:同城容灾、异地容灾、两地三中心和异地多活。严格意义上讲,异地多活属于异地容灾的范畴,由于其架构在业务效果上和其他架构有不少区别,为了描述方便,本文单独将异地多活划分为一种技术架构。本文在描述容灾架构的时候,默认的前提是基于阿里云的技术能力。
同城容灾架构简介
同城容灾架构,指在同城或相近的区域内(建议 10km ≤数据中心距离≤ 50km),基于两个数据中心开展业务连续建设的技术架构。
一个为生产数据中心,负责业务系统的日常运行;另一个为灾备数据中心,负责在灾难发生后的业务系统运行。生产中心和灾备中心的距离较近,通信线路质量较好,比较容易实现数据的同步 / 异步复制的效果,保证了数据完整性和数据零丢失。同城容灾架构可应对火灾、局部洪水、建筑物破坏、供电故障、计算机系统及人为破坏引起的灾难。
该架构的主要特点包括:
两个中心属于一朵云架构。默认情况下,一朵云内的网络互通,资源隔离。
生产中心应提供信息系统的完整功能,灾备中心应至少提供信息系统的关键功能。
可通过全局负载均衡(GSLB,global server load balance)或域名服务(DNS,domain name server)提供业务流量的管理。
从应用层面看,可支持应用层双活和应用层主备两种模式。
从数据层面看,为了保证数据一致性,采用主备访问的模式。
图 2-1 同城容灾的架构图
异地容灾架构简介
异地容灾架构,指在两个城市或较远的两个地区上(建议数据中心距离≥ 100km),基于两个数据中心开展业务连续性建设的技术架构。一个为生产数据中心,负责业务系统的日常运行;另一个为灾备数据中心,负责在灾难发生后的业务系统运行。两个中心距离较远,通信线路质量不稳定,通常采用异步的方式进行数据备份。异地容灾可应对城市级大范围的灾难,如地震、大范围停电、洪水、飓风、战争等。
该架构的主要特点包括:
两个中心属于两朵云架构。默认情况下,两朵云的网络隔离,资源隔离,如涉及跨云访问的网络,按需开通网络权限。
生产中心应提供信息系统的完整功能,灾备中心应至少提供信息系统的关键功能。
可通过域名服务 DNS 提供业务流量的管理。
从应用层面,可参考同城架构实现应用双活或应用主备两种模式。但从网络层面,受限于的网络延时的影响,实际情况中,通常使用的是网络主备的模式。
图 2-2 异地容灾的架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