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别名的存在,是 渐进式代码修复(Gradual code repair) 的关键,什么是渐进式代码修复?
举一个例子,重构。重构代码,我们当然希望重构后的好处,能够适用于所有代码,但是,重构的好处与代价是成正比的,往往一次重构会伴随着大量的修改,随着代码量越来越大,一次完成所有修改变得不可行。修复需要逐步完成。
假如现在,我移动了 xxxpkg.buff 到 xxxpkg.byte 下,或许只是移动了两个文件,但是带来的是需要修改 N 个引用的文件,这样的修复,比实际的移动多了 N倍,随着代码量的增长,可能是更多倍。
在代码量少时,我们可以一次性完成所有的修复,这样的修复被称为原子代码修复(atomic code repair),它的概念很简单,就是在一次提交中,更新所有的因为重构带来的问题修复,但是概念的简单会被实际的复杂性抵消,一次提交可能非常大,大的提交很难去一次性修复,出现问题也很难去溯源,最重要的是,可能会与其他同学的工作产生冲突,例如某个同学,在工作时,使用了旧的 API,合并代码时,并不会产生冲突,而我的提交错过了它的引用。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就是为了逐步替换,也就是渐进式代码修复,将旧的引用,逐步替换,同时将旧的换为新的,这就是渐进式代码修复,它的缺点是比原子代码修复的工作量更大,但是它更容易提交、审查,并且保证了,没有人引用后再删除旧的类型别名。
总结一下,类型别名,在特定情况下,帮助代码逐步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