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选择协议概述
静态路由选择
动态路由选择
在自治系统外部和内部采用不同的路由选择协议分别进行路由选择。
分层次的路由选择协议
域间路由选择选择 外部网关协议EGP,域内选择内部网关协议IGP。
IGP和EGP只是网关协议的类别,而不是具体的路由协议名字
使用网关是因为早期的文档中没有使用路由器,而是使用网关这个名词。新的RFC文档中,又叫做路由器。
所以上面内部网关外部网关都可以叫做 内部路由器 外部路由器。
自治系统的网关协议没有联系。
路由选择协议是在路由器上进行的。
普通待转发的数据分组
如果送交输入端口网络层的分组是 普通带转发的 数据分组,那么就直接进入交换结构,进行查表转发。
如果找不到转发表,就直接丢弃。
在输出端口的网络层中,会更新数据分组首部中某些字段的值例如:会将数据分组的生存时间-1。然后送到数据链路层封装成帧,然后送到物理层,物理层看作是比特流。
路由报文
如果是路由报文,就把这个分组送到路由选择处理机。 路由选择处理机进行更新数据等。
其实不用特别区分路由表和转发表,都以路由表来表述问题。
路由选择处理器还会周期性的给其他的路由器发送 路由报文。
同时 还应该有 输入缓冲区(暂存新进来来不及处理的分组) 和 输出缓冲区。
路由器的分组一般具有输入和输出的功能,上图只是为了演示。
路由信息协议RIP协议(内部网关协议IGP中广泛使用)
基本工作原理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路由信息协议RIP。
尽管这条路上的个链路的带宽都非常小,但是RIP仍然认为是最好的,因为其通过的路由器的数量是最少的路由。
RIP的三个要点:
路由器C将自己的路由表发送给D,其中发送过去时,下一条是不重要的,因为在D改造的时候,都是直接将下一跳改为C。
同时将距离+1。然后跟自己的进行对比。
原来D中的表,到N2是距离为2,,下一条为C,但是接收到的C的路由表中距离变为了5,路由器D就知道已经改变了,所以自己也会进行更新。
RIP的缺点:坏消息传播慢
这样就会产生路由环路。
即便采取了措施,也不能完全杜绝这类问题,因为这是 这个 RIP算法协议本质的问题。
OSPF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
ospf五种分组类型
注意数据库描述是 摘要信息,当接收方发现自己少了一些信息的时候,就会发送链路状态请求分组了。
并且随后发送方还会发送链路状态确认分组。
路由器之间交换一些选举参数用来选择 DR和 BDR。这些信息如 路由器ID、接口IP地址等等。
主干区域必须为0.
划分区域的好处:
把基于洪泛法的交换链路状态信息的范围局限于每个区域而不是整个as,减少了通信量。
划分区域能够使得交换信息量大大减少,所以可以用于很大的自治系统中。
边界网关协议BGP的基本工作原理
上述的路径1和路径2找一个最佳路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没有统一的度量,没有理由谈最佳路由。
BGP只能是力求寻找一个比较好的路由路径。而不是最好的。同时一定不能存在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