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七 地址映射与共享
实验目的
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的段、页式内存管理,深入理解段表、页表、逻辑地址、线性地址、物理地址等概念;
实践段、页式内存管理的地址映射过程;
编程实现段、页式内存管理上的内存共享,从而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
实验内容
用 Bochs 调试工具跟踪 Linux 0.11 的地址翻译(地址映射)过程,了解 IA-32 和 Linux 0.11 的内存管理机制;
在 Ubuntu 上编写多进程的生产者—消费者程序,用共享内存做缓冲区;
在信号量实验的基础上,为 Linux 0.11 增加共享内存功能,并将生产者—消费者程序移植到 Linux 0.11。
1 跟踪地址翻译过程
首先以汇编级调试的方式启动 Bochs,引导 Linux 0.11,在 0.11 下编译和运行 test.c。它是一个无限循环的程序,永远不会主动退出。然后在调试器中通过查看各项系统参数,从逻辑地址、LDT 表、GDT 表、线性地址到页表,计算出变量 i 的物理地址。最后通过直接修改物理内存的方式让 test.c 退出运行。
test.c 的代码如下:
#include <stdio.h> int i = 0x12345678; int main(void) { printf("The logical/virtual address of i is 0x%08x", &i); fflush(stdout); while (i) ; return 0; }
2 基于共享内存的生产者—消费者程序
本项实验在 Ubuntu 下完成,与信号量实验中的 pc.c 的功能要求基本一致,仅有两点不同:
不用文件做缓冲区,而是使用共享内存;
生产者和消费者分别是不同的程序。生产者是 producer.c,消费者是 consumer.c。两个程序都是单进程的,通过信号量和缓冲区进行通信。
Linux 下,可以通过 shmget() 和 shmat() 两个系统调用使用共享内存。
3 共享内存的实现
进程之间可以通过页共享进行通信,被共享的页叫做共享内存,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 1 进程间共享内存的结构
本部分实验内容是在 Linux 0.11 上实现上述页面共享,并将上一部分实现的 producer.c 和 consumer.c 移植过来,验证页面共享的有效性。
具体要求在 mm/shm.c 中实现 shmget() 和 shmat() 两个系统调用。它们能支持 producer.c 和 consumer.c 的运行即可,不需要完整地实现 POSIX 所规定的功能。
shmget()
int shmget(key_t key, size_t size, int shmflg);
shmget() 会新建/打开一页内存,并返回该页共享内存的 shmid(该块共享内存在操作系统内部的 id)。
所有使用同一块共享内存的进程都要使用相同的 key 参数。
如果 key 所对应的共享内存已经建立,则直接返回 shmid。如果 size 超过一页内存的大小,返回 -1,并置 errno 为 EINVAL。如果系统无空闲内存,返回 -1,并置 errno 为 ENOMEM。
shmflg 参数可忽略。
shmat()
void *shmat(int shmid, const void *shmaddr, int shmflg);
shmat() 会将 shmid 指定的共享页面映射到当前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中,并将其首地址返回。
如果 shmid 非法,返回 -1,并置 errno 为 EINVAL。
shmaddr 和 shmflg 参数可忽略。
创建test.c
挂载hdc文件系统
切换到用户文件夹
编写 test.c
退出挂载
跟踪地址翻译过程
1.准备
./dbg-asm c
在Bochs中编译运行 test.c
只要test.c不变,0x00003004这个值在任何人的机器上都是一样的。即使在同一个机器上多次运行test.c,也是一样的。
test.c是一个死循环,只会不停占用CPU,不会退出。
2.暂停
在命令行窗口按 Ctrl+c,Bochs 会暂停运行,进入调试状态
其中的 000f 如果是 0008,则说明中断在了内核里。那么就要 c,然后再 ctrl+c,直到变为 000f 为止。
如果显示的下一条指令不是 cmp ...(这里指语句以 cmp 开头),就用 n 命令单步运行几步,直到停在 cmp ...。
使用命令 u /8,显示从当前位置开始 8 条指令的反汇编代码,结构如下:
这就是 test.c 中从 while 开始一直到 return 的汇编代码。变量 i 保存在 ds:0x3004 这个地址,并不停地和 0 进行比较,直到它为 0,才会跳出循环。
现在,开始寻找 ds:0x3004 对应的物理地址。
3.段表
ds:0x3004 是虚拟地址,ds 表明这个地址属于 ds 段。首先要找到段表,然后通过 ds 的值在段表中找到 ds 段的具体信息,才能继续进行地址翻译。
每个在 IA-32 上运行的应用程序都有一个段表,叫 LDT,段的信息叫段描述符。
LDT 在哪里呢?ldtr 寄存器是线索的起点,通过它可以在 GDT(全局描述符表)中找到 LDT 的物理地址。
用 sreg 命令(是在调试窗口输入):
可以看到 ldtr 的值是 0x0068=0000000001101000(二进制),表示 LDT 表存放在 GDT 表的 1101(二进制)=13(十进制)号位置(每位数据的意义参考后文叙述的段选择子)。
而 GDT 的位置已经由 gdtr 明确给出,在物理地址的 0x00005cb8。
用 xp /32w 0x00005cb8 查看从该地址开始,32 个字的内容,及 GDT 表的前 16 项,如下:
GDT 表中的每一项占 64 位(8 个字节),所以我们要查找的项的地址是 0x00005cb8+13*8。
输入 xp /2w 0x00005cb8+13*8,得到:
“0x52d00068 0x000082fd” 将其中的加粗数字组合为“0x00faa2d0”,这就是 LDT 表的物理地址(为什么这么组合,参考后文介绍的段描述符)。
xp /8w 0x00fd52d0,得到:
4.段描述符
在保护模式下,段寄存器有另一个名字,叫段选择子,因为它保存的信息主要是该段在段表里索引值,用这个索引值可以从段表中“选择”出相应的段描述符。
先看看 ds 选择子的内容,还是用 sreg 命令:
可以看到,ds 的值是 0x0017。段选择子是一个 16 位寄存器,它各位的含义如下图:
其中 RPL 是请求特权级,当访问一个段时,处理器要检查 RPL 和 CPL(放在 cs 的位 0 和位 1 中,用来表示当前代码的特权级),即使程序有足够的特权级(CPL)来访问一个段,但如果 RPL(如放在 ds 中,表示请求数据段)的特权级不足,则仍然不能访问,即如果 RPL 的数值大于 CPL(数值越大,权限越小),则用 RPL 的值覆盖 CPL 的值。
而段选择子中的 TI 是表指示标记,如果 TI=0,则表示段描述符(段的详细信息)在 GDT(全局描述符表)中,即去 GDT 中去查;而 TI=1,则去 LDT(局部描述符表)中去查。
看看上面的 ds,0x0017=0000000000010111(二进制),所以 RPL=11,可见是在最低的特权级(因为在应用程序中执行),TI=1,表示查找 LDT 表,索引值为 10(二进制)= 2(十进制),表示找 LDT 表中的第 3 个段描述符(从 0 开始编号)。
LDT 和 GDT 的结构一样,每项占 8 个字节。所以第 3 项 0x00003fff 0x10c0f300(上一步骤的最后一个输出结果中) 就是搜寻好久的 ds 的段描述符了。
用 sreg 输出中 ds 所在行的 dl 和 dh 值可以验证找到的描述符是否正确。
接下来看看段描述符里面放置的是什么内容:
可以看到,段描述符是一个 64 位二进制的数,存放了段基址和段限长等重要的数据。其中位 P(Present)是段是否存在的标记;位 S 用来表示是系统段描述符(S=0)还是代码或数据段描述符(S=1);四位 TYPE 用来表示段的类型,如数据段、代码段、可读、可写等;DPL 是段的权限,和 CPL、RPL 对应使用;位 G 是粒度,G=0 表示段限长以位为单位,G=1 表示段限长以 4KB 为单位;其他内容就不详细解释了。
5.段基址和线性地址
组合规则见段描述符结构:其实就是将基地址进行组合
费了很大的劲,实际上我们需要的只有段基址一项数据,即段描述符 “0x00003fff 0x10c0f300” 中加粗部分组合成的 “0x10000000”。这就是 ds 段在线性地址空间中的起始地址。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算算其它段的基址,都是这个数。
段基址+段内偏移,就是线性地址了。所以 ds:0x3004 的线性地址就是:
0x10000000 + 0x3004 = 0x10003004
用 calc ds:0x3004 命令可以验证这个结果。
6.页表
从线性地址计算物理地址,需要查找页表。线性地址变成物理地址的过程如下:
首先需要算出线性地址中的页目录号、页表号和页内偏移,它们分别对应了 32 位线性地址的 10 位 + 10 位 + 12 位,所以 0x10003004 的页目录号是 64,页号 3,页内偏移是 4。
IA-32 下,页目录表的位置由 CR3 寄存器指引。“creg”命令可以看到:
说明页目录表的基址为 0。看看其内容,“xp /68w 0”:
页目录表和页表中的内容很简单,是 1024 个 32 位(正好是 4K)数。这 32 位中前 20 位是物理页框号,后面是一些属性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位 P)。其中第 65 个页目录项就是我们要找的内容,用“xp /w 0+64*4”查看:
这就是我们要找的页目录表
里面的内容是 0x00fa6027
具体分析一下里面的结构
页表所在的物理页框号为0x00fa6,即页表在物理内存为0x00fa6000处,从该位置开始查找3号页表项(每个页表项4个字节),用命令:xp /w 0x00fa6000 + 3*4
7.物理地址
页表里所显示的即线性地址 0x10003004 对应的物理页框号为 0x00fa5,和页内偏移 0x004 连接在一起,得到 0x00fa5004,这就是变量 i 的物理地址。
可以用两种方法验证:
第一种方法是用命令 page 0x10003004
第二种方法是用命令 xp /w 0x00fa5004
现在,通过直接修改内存来改变 i 的值为 0,命令是: setpmem 0x00fa5004 4 0,表示从 0x00fa5004 地址开始的 4 个字节都设为 0。然后再用“c”命令继续 Bochs 的运行,可以看到 test 退出了,说明 i 的修改成功了,此项实验结束。
添加系统调用号
目录 oslab/linux-0.11/include
在 unistd.h 中添加下面代码
然后增加两个系统调用号
添加系统调用的定义
文件位置oslab/linux0.11/include/linux/sys.h
增加函数声明
改写系统调用数
文件位置:oslab/linux0.11/kernel/system_call.s
编写 shm.c
文件位置:oslab/linux0.11/kernel/shm.s
#define __LIBRARY__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linux/kernel.h> #include <linux/sched.h> #include <linux/mm.h> #include <errno.h> static shm_ds shm_list[SHM_SIZE] = {{0, 0, 0}}; int sys_shmget(unsigned int key, size_t size) { int i; unsigned long page; /* If the size exceeds the size of one page of memory */ if (size > PAGE_SIZE) { printk("shmget: size %u cannot be greater than the page size %ud. \n", size, PAGE_SIZE); return -ENOMEM; } if (key == 0) { printk("shmget: key cannot be 0.\n"); return -EINVAL; } for (i = 0; i < SHM_SIZE; i++) { if (shm_list[i].key == key) { return i; } } page = get_free_page(); if (!page) { return -ENOMEM; } printk("shmget get memory's address is 0x%08x\n", page); for (i = 0; i < SHM_SIZE; i++) { if (shm_list[i].key == 0) { shm_list[i].key = 0; shm_list[i].size = size; shm_list[i].page = page; return i; } } return -1; } void *sys_shmat(int shmid) { unsigned long data_base, brk; if (shmid < 0 || SHM_SIZE <= shmid || shm_list[shmid].page == 0 || shm_list[shmid].key <= 0) { return (void *)-EINVAL; } data_base = get_base(current->ldt[2]); printk("current's data_base = 0x%08x,new page = 0x%08x\n", data_base, shm_list[shmid].page); brk = current->brk + data_base; current->brk += PAGE_SIZE; if (put_page(shm_list[shmid].page, brk) == 0) { return (void *)-ENOMEM; } return (void *)(current->brk - PAGE_SIZE); }
brk指针在哪里?可以参考下图。我们可以发现 brk 指针正好指向堆区顶部,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指针帮我们定位需要申请的空间首地址。
在进程PCB当中记录了brk指针的 逻辑地址,然后加上进程开始处的虚拟地址就可以得到brk指针的虚拟地址或者叫线性地址(虚拟地址=段基址+逻辑地址)
修改工程文件的编译规则
文件位置:oslab/linux0.11/kernel/Makefile
进入主文件开始编译,编译完成。
编写消费者和生产者程序
sudo ./mount-hdc cd /oslab/hdc/usr/root vi producer.c vi consumer.c sudo umount hdc/
编写producer.c
/*producer.c*/ #define __LIBRARY__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fcntl.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linux/sem.h> _syscall2(sem_t*,sem_open,const char *,name,unsigned int,value); _syscall1(int,sem_wait,sem_t*,sem); _syscall1(int,sem_post,sem_t*,sem); _syscall1(int,sem_unlink,const char *,name); _syscall1(void*,shmat,int,shmid); _syscall2(int,shmget,int,key,int,size); /*_syscall1(int,shmget,char*,name);*/ #define NUMBER 520 /*打出数字总数*/ #define BUFSIZE 10 /*缓冲区大小*/ sem_t *empty, *full, *mutex; int main() { int i,shmid; int *p; int buf_in = 0; /*写入缓冲区位置*/ /*打开信号量*/ if((mutex = sem_open("mutex",1)) == NULL) { perror("sem_open() error!\n"); return -1; } if((empty = sem_open("empty",10)) == NULL) { perror("sem_open() error!\n"); return -1; } if((full = sem_open("full",0)) == NULL) { perror("sem_open() error!\n"); return -1; } /*shmid = shmget("buffer");*/ shmid = shmget(1234, BUFSIZE); printf("shmid:%d\n",shmid); if(shmid == -1) { return -1; } p = (int*) shmat(shmid); /*生产者进程*/ printf("producer start.\n"); fflush(stdout); for( i = 0 ; i < NUMBER; i++) { sem_wait(empty); sem_wait(mutex); p[buf_in] = i; buf_in = ( buf_in + 1)% BUFSIZE; sem_post(mutex); sem_post(full); } printf("producer end.\n"); fflush(stdout); /*释放信号量*/ sem_unlink("full"); sem_unlink("empty"); sem_unlink("mutex"); return 0; }
编写consumer.c
/*consumer.c*/ #define __LIBRARY__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fcntl.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linux/sem.h> _syscall2(sem_t*,sem_open,const char *,name,unsigned int,value); _syscall1(int,sem_wait,sem_t*,sem); _syscall1(int,sem_post,sem_t*,sem); _syscall1(int,sem_unlink,const char *,name); _syscall1(void*,shmat,int,shmid); _syscall2(int,shmget,int,key,int,size); #define NUMBER 520 /*打出数字总数*/ #define BUFSIZE 10 /*缓冲区大小*/ sem_t *empty, *full, *mutex; int main() { int i,shmid,data; int *p; int buf_out = 0; /*从缓冲区读取位置*/ /*打开信号量*/ if((mutex = sem_open("mutex",1)) == NULL) { perror("sem_open() error!\n"); return -1; } if((empty = sem_open("empty",10)) == NULL) { perror("sem_open() error!\n"); return -1; } if((full = sem_open("full",0)) == NULL) { perror("sem_open() error!\n"); return -1; } printf("consumer start.\n"); fflush(stdout); /*shmid = shmget("buffer");*/ shmid = shmget(1234, BUFSIZE); printf("shmid:%d\n",shmid); if(shmid == -1) { return -1; } p = (int *)shmat(shmid); for( i = 0; i < NUMBER; i++ ) { sem_wait(full); sem_wait(mutex); data = p[buf_out]; buf_out = (buf_out + 1) % BUFSIZE; sem_post(mutex); sem_post(empty); /*消费资源*/ printf("%d: %d\n",getpid(),data); fflush(stdout); } printf("consumer end.\n"); fflush(stdout); /*释放信号量*/ sem_unlink("full"); sem_unlink("empty"); sem_unlink("mutex"); return 0; }
运行验证
报错原因找了好久,感觉该干的事情都干了。最后看到这篇文章添加了__NR_whoami编译还是不行,才恍然大悟。
将已经修改的 unistd.h 拷贝到linux-0.11系统中
sudo ./mount-hdc cp ./linux-0.11/include/unistd.h ./hdc/usr/include/ sudo umount hdc/
开始正式运行程序:
gcc -o producer producer.c gcc -o consumer consumer.c ./producer > p.txt & ./consumer > c.txt
这个不影响。直接关闭虚拟机,挂载后查看 p.txt 和 c.txt
😉 实验成功!
天道酬勤
看到一条弹幕:“能看到这里的人,真的很不容易。”,我想,能写到这里的人,也很不容易。支持我到现在的动力,也许是因为我真的想学一些所谓无用的东西,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就我个人而言,学到现在也没有学到什么特别具体的东西,手写OS只是妄想,甚至改改代码也要依靠别人的代码。但对我而言,我十分感谢这段痛苦的漫长的经历,它告诉我,写一个花哨的网页,跑一段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代码,可能很酷,但其实只是虚假繁荣。我缺乏沉下心来做一件无趣的事情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坐得住的能力。通过这几个月的实验,我感觉自己越来越坚定了,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我走了一条自己认为对的路,我不后悔。
实验八 终端设备的控制
实验目的
加深对操作系统设备管理基本原理的认识,实践键盘中断、扫描码等概念;
通过实践掌握 Linux 0.11 对键盘终端和显示器终端的处理过程。
实验内容
本实验的基本内容是修改 Linux 0.11 的终端设备处理代码,对键盘输入和字符显示进行非常规的控制。
在初始状态,一切如常。用户按一次 F12 后,把应用程序向终端输出所有字母都替换为“*”。用户再按一次 F12,又恢复正常。第三次按 F12,再进行输出替换。依此类推。
以 ls 命令为例:
正常情况:
# ls hello.c hello.o hello
第一次按 F12,然后输入 ls:
# ** *****.* *****.* *****
第二次按 F12,然后输入 ls:
# ls hello.c hello.o hello
第三次按 F12,然后输入 ls:
# ** *****.* *****.* *****
实验思路
这里列出其他博主的博客————参考博客
键盘中断初始化
键盘中断的初始化在boot/main.c文件的init()函数中,在这个函数中会调用tty_init()函数对显卡的变量等进行设置(如:video_size_row,vide_mem_start,video_port_reg,video_port_val,video_mem_end等等),并对键盘中断0x21设置,将中断过程指向keyboard_interrupt函数(这是通过set_trap_gate(0x21, &keyboard_interrupt)语句来实现的。
键盘中断发生
当键盘中断发生时,intb $0x60,%al 指令会取出键盘的扫描码,放在al寄存器中,然后查key_table表进行扫描码处理,key_table表中定义了相关所有扫描码对应键的处理函数(如do_self,func,alt,ctrl,none等),比如f1-f12键的处理则要先运行一段处理函数func,调用sched.c中定义的show_stat函数显示当前进程情况,默认情况linux-0.11中所有的功能键都进行这样的动作,然后下一步将控制键以及功能键进行转义,比如ctrl_a将会被转义为^a,f1会被转义为esc[[A,f2被转义为esc[[B,而其他键也经过类似处理,处理完毕后将跳到put_queue,将扫描码放在键盘输入队列中,当然如果没有对应的扫描码被找到,则会通过none标签直接退回,不会被放入队列。然后再调用do_tty_interrupt函数进行最后的处理。do_tty_interrupt直接调用copy_to_cooked函数对队列中的字符进行判断处理,最后调用con_write函数将其输出到显卡内存。在此同时,也会将字符放入辅助队列中,以备缓冲区读写程序使用。
字符输出流程
无论是输出字符到屏幕上还是文件中,系统最终都会调用write函数来进行,而write函数则会调用sys_write系统调用来实现字符输出,如果是输出到屏幕上,则会调用tty_write函数,而tty_write最终也会调用con_write函数将字符输出;如果是输出到文件中,则会调用file_write函数直接将字符输出到指定的文件缓冲区中。所以无论是键盘输入的回显,还是程序的字符输出,那只需要修改con_write最终写到显存中的字符就可以了。但如果要控制字符输出到文件中,则需要修改file_write函数中输出到文件缓冲区中的字符即可。
读队列read_q 用于存放从键盘或串行终端输入的原始(raw)字符序列;写队列 write_q 用于存放写到控制台显示屏或串行终端去的数据;辅助队列 secondary 用于存放经过行规则程序处理(过滤)过的数据,或称为熟(cooked)模式数据。上层终端读函数tty_read用于读取secondary队列中的字符。
对于一个控制台,当用户在键盘上键入了一个字符时,会引起键盘中断响应(中断请求信号 IRQ1, 对应中断号 INT 33 ),此时键盘中断处理程序就会从键盘控制器读入对应的键盘扫描码,然后根据使用的键盘扫描码映射表译成相应字符,放入 tty 读队列 read_q中。然后调用中断处理程序的 C函数 do_tty_interrupt(),它又直接调用行规则函数 copy_to_cooked()对该字符进行过滤处理,并放入 tty 辅助队列 secondary 中,同时把该字符放入tty 写队列 write_q 中,并调用写控制台函数 con_write() 。此时如果该终端的回显( echo )属性是设置的,则该字符会显示到屏幕上。 do_tty_interrupt()和 copy_to_cooked()函数在tty_io.c中实现。
有关控制台终端操作的驱动程序,主要涉及两个程序。一个是键盘中断处理程序 keyboard.S ,主要用于读入用户键入的字符并放入 read_q缓冲队列中;另一个是屏幕显示处理程序 console.c,用于从 write_q队列中取出字符并显示在屏幕上。
添加F12功能键盘处理
文件位置 kernel/chr_drv/tty_io.c
文件末尾添加
文件位置 include/linux/tty.h
文件末尾添加
文件位置 kernel/chr_drv/keyboard.S
注意位置 525行注释掉,改成调用 press_f12_handle 函数
添加字符*显示处理
文件位置 linux-0.11/kernel/chr_drv/console.c
其实很简单,就是循环队列一个个取字符进行处理后放入显存
我们就在放入显存之前进行一次过滤,即 F12_flag == 1 时将字符转变为 *
编译运行
make all
run
😉 实验完成
实验问题
1.在原始代码中,按下F12,中断响应后,中断服务程序会调用func?它实现的是什么功能?
将F12转义成转义字符序列 [ [ L , 对F1-F12处理类似 [ [ A -> [ [ L
2.在你的实现中,是否把向文件输出的字符也过滤了?如果是,那么怎么能只过滤向终端输出的字符?如果不是,那么怎么能把向文件输出的字符也一并进行过滤?
没有把向文件输出的字符过滤,只过滤向终端输出的字符是通过con_write函数的修改来实现的。过滤向文件输出的字符则通过修改file_write函数来实现。
天道酬勤
这次实验十分简单,一个多小时就完成了。主要就是要捋顺文件之间的逻辑。
实验九 proc文件系统的实现
实验目的
掌握虚拟文件系统的实现原理;
实践文件、目录、文件系统等概念。
实验内容
在 Linux 0.11 上实现 procfs(proc 文件系统)内的 psinfo 结点。当读取此结点的内容时,可得到系统当前所有进程的状态信息。例如,用 cat 命令显示 /proc/psinfo 的内容,可得到:
$ cat /proc/psinfo pid state father counter start_time 0 1 -1 0 0 1 1 0 28 1 4 1 1 1 73 3 1 1 27 63 6 0 4 12 817 $ cat /proc/hdinfo total_blocks: 62000; free_blocks: 39037; used_blocks: 22963; ...
procfs 及其结点要在内核启动时自动创建。
相关功能实现在 fs/proc.c 文件内。
procfs介绍
正式的 Linux 内核实现了 procfs,它是一个虚拟文件系统,通常被 mount(挂载) 到 /proc 目录上,通过虚拟文件和虚拟目录的方式提供访问系统参数的机会,所以有人称它为 “了解系统信息的一个窗口”。
这些虚拟的文件和目录并没有真实地存在在磁盘上,而是内核中各种数据的一种直观表示。虽然是虚拟的,但它们都可以通过标准的系统调用(open()、read() 等)访问。
例如,/proc/meminfo 中包含内存使用的信息,可以用 cat 命令显示其内容:
Linux 是通过文件系统接口实现 procfs,并在启动时自动将其 mount 到 /proc 目录上。
此目录下的所有内容都是随着系统的运行自动建立、删除和更新的,而且它们完全存在于内存中,不占用任何外存空间。
Linux 0.11 还没有实现虚拟文件系统,也就是,还没有提供增加新文件系统支持的接口。所以本实验只能在现有文件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打补丁的方式模拟一个 procfs。
Linux 0.11 使用的是 Minix 的文件系统,这是一个典型的基于 inode 的文件系统,《注释》一书对它有详细描述。它的每个文件都要对应至少一个 inode,而 inode 中记录着文件的各种属性,包括文件类型。文件类型有普通文件、目录、字符设备文件和块设备文件等。在内核中,每种类型的文件都有不同的处理函数与之对应。我们可以增加一种新的文件类型——proc 文件,并在相应的处理函数内实现 procfs 要实现的功能。
增加新文件类型
文件位置:include/sys/stat.h
#define S_IFPROC 0030000 #define S_ISPROC(m) (((m) & S_IFMT) == S_IFPROC)
让 mknod() 支持新的文件类型
psinfo 结点要通过 mknod() 系统调用建立,所以要让它支持新的文件类型。
if (S_ISBLK(mode) || S_ISCHR(mode) || S_ISPROC(mode)) inode->i_zone[0] = dev;
procfs 的初始化工作
内核初始化的全部工作是在 main() 中完成,而 main() 在最后从内核态切换到用户态,并调用 init()。
init() 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挂载根文件系统:
void init(void) { // …… setup((void *) &drive_info); // …… }
procfs 的初始化工作应该在根文件系统挂载之后开始。它包括两个步骤:
(1)建立 /proc 目录;建立 /proc 目录下的各个结点。本实验只建立 /proc/psinfo。
(2)建立目录和结点分别需要调用 mkdir() 和 mknod() 系统调用。因为初始化时已经在用户态,所以不能直接调用 sys_mkdir() 和 sys_mknod()。必须在初始化代码所在文件中实现这两个系统调用的用户态接口,即 API:
static inline _syscall0(int,fork) static inline _syscall0(int,pause) static inline _syscall1(int,setup,void *,BIOS) static inline _syscall0(int,sync) /*新增mkdir和mknode系统调用*/ _syscall2(int,mkdir,const char*,name,mode_t,mode) _syscall3(int,mknod,const char *,filename,mode_t,mode,dev_t,dev) //....... setup((void *) &drive_info); (void) open("/dev/tty0",O_RDWR,0); (void) dup(0); (void) dup(0); mkdir("/proc",0755); mknod("/proc/psinfo",S_IFPROC|0444,0); mknod("/proc/hdinfo",S_IFPROC|0444,1); mknod("/proc/inodeinfo",S_IFPROC|0444,2);
文件目录:init/main.c
mkdir() 时 mode 参数的值可以是 “0755”(对应 rwxr-xr-x),表示只允许 root 用户改写此目录,其它人只能进入和读取此目录。
procfs 是一个只读文件系统,所以用 mknod() 建立 psinfo 结点时,必须通过 mode 参数将其设为只读。建议使用 S_IFPROC|0444 做为 mode 值,表示这是一个 proc 文件,权限为 0444(r–r--r–),对所有用户只读。
mknod() 的第三个参数 dev 用来说明结点所代表的设备编号。对于 procfs 来说,此编号可以完全自定义。proc 文件的处理函数将通过这个编号决定对应文件包含的信息是什么。例如,可以把 0 对应 psinfo,1 对应 meminfo,2 对应 cpuinfo。
如此项工作完成得没有问题,那么编译、运行 0.11 内核后,用 ll /proc 可以看到:
inode->i_mode 就是通过 mknod() 设置的 mode。信息中的 XXX 和你设置的 S_IFPROC 有关。通过此值可以了解 mknod() 工作是否正常。这些信息说明内核在对 hdinfo 进行读操作时不能正确处理,向 cat 返回了 EINVAL 错误。因为还没有实现处理函数,所以这是很正常的。
这些信息至少说明,hdinfo 被正确 open() 了。所以我们不需要对 sys_open() 动任何手脚,唯一要打补丁的,是 sys_read()。
让 proc 文件可读
文件位置:fs/read_write.c
添加extern,表示proc_read函数是从外部调用的
/*新增proc_read函数外部调用*/ extern int proc_read(int dev,char* buf,int count,unsigned long *pos);
然后在sys_read函数中仿照其他if语句,加上 S_IFPROC() 的分支,添加proc文件的proc_read()调用:
if (inode->i_pipe) return (file->f_mode&1)?read_pipe(inode,buf,count):-EIO; /*新增proc_read调用*/ if (S_ISPROC(inode->i_mode)) return proc_read(inode->i_zone[0],&file->f_pos,buf,count); if (S_ISCHR(inode->i_mode)) return rw_char(READ,inode->i_zone[0],buf,count,&file->f_pos);
需要传给处理函数的参数包括:
inode->i_zone[0],这就是 mknod() 时指定的 dev ——设备编号
buf,指向用户空间,就是 read() 的第二个参数,用来接收数据
count,就是 read() 的第三个参数,说明 buf 指向的缓冲区大小
&file->f_pos,f_pos 是上一次读文件结束时“文件位置指针”的指向。这里必须传指针,因为处理函数需要根据传给 buf 的数据量修改 f_pos 的值。
实现 proc_read 函数
proc 文件的处理函数的功能是根据设备编号,把不同的内容写入到用户空间的 buf。写入的数据要从 f_pos 指向的位置开始,每次最多写 count 个字节,并根据实际写入的字节数调整 f_pos 的值,最后返回实际写入的字节数。当设备编号表明要读的是 psinfo 的内容时,就要按照 psinfo 的形式组织数据。
实现此函数可能要用到如下几个函数:
malloc() 函数
free() 函数
包含 linux/kernel.h 头文件后,就可以使用 malloc() 和 free() 函数。它们是可以被核心态代码调用的,唯一的限制是一次申请的内存大小不能超过一个页面。
文件位置:fs/proc.c
代码来自一位大佬的博客————参考代码
#include <linux/kernel.h> #include <linux/sched.h> #include <asm/segment.h> #include <linux/fs.h> #include <stdarg.h> #include <unistd.h> #define set_bit(bitnr,addr) ({ \ register int __res ; \ __asm__("bt %2,%3;setb %%al":"=a" (__res):"a" (0),"r" (bitnr),"m" (*(addr))); \ __res; }) char proc_buf[4096] ={'\0'}; extern int vsprintf(char * buf, const char * fmt, va_list args); //Linux0.11没有sprintf(),该函数是用于输出结果到字符串中的,所以就实现一个,这里是通过vsprintf()实现的。 int sprintf(char *buf, const char *fmt, ...) { va_list args; int i; va_start(args, fmt); i=vsprintf(buf, fmt, args); va_end(args); return i; } int get_psinfo() { int read = 0; read += sprintf(proc_buf+read,"%s","pid\tstate\tfather\tcounter\tstart_time\n"); struct task_struct **p; for(p = &FIRST_TASK ; p <= &LAST_TASK ; ++p) if (*p != NULL) { read += sprintf(proc_buf+read,"%d\t",(*p)->pid); read += sprintf(proc_buf+read,"%d\t",(*p)->state); read += sprintf(proc_buf+read,"%d\t",(*p)->father); read += sprintf(proc_buf+read,"%d\t",(*p)->counter); read += sprintf(proc_buf+read,"%d\n",(*p)->start_time); } return read; } /* * 参考fs/super.c mount_root()函数 */ int get_hdinfo() { int read = 0; int i,used; struct super_block * sb; sb=get_super(0x301); /*磁盘设备号 3*256+1*/ /*Blocks信息*/ read += sprintf(proc_buf+read,"Total blocks:%d\n",sb->s_nzones); used = 0; i=sb->s_nzones; while(--i >= 0) { if(set_bit(i&8191,sb->s_zmap[i>>13]->b_data)) used++; } read += sprintf(proc_buf+read,"Used blocks:%d\n",used); read += sprintf(proc_buf+read,"Free blocks:%d\n",sb->s_nzones-used); /*Inodes 信息*/ read += sprintf(proc_buf+read,"Total inodes:%d\n",sb->s_ninodes); used = 0; i=sb->s_ninodes+1; while(--i >= 0) { if(set_bit(i&8191,sb->s_imap[i>>13]->b_data)) used++; } read += sprintf(proc_buf+read,"Used inodes:%d\n",used); read += sprintf(proc_buf+read,"Free inodes:%d\n",sb->s_ninodes-used); return read; } int get_inodeinfo() { int read = 0; int i; struct super_block * sb; struct m_inode *mi; sb=get_super(0x301); /*磁盘设备号 3*256+1*/ i=sb->s_ninodes+1; i=0; while(++i < sb->s_ninodes+1) { if(set_bit(i&8191,sb->s_imap[i>>13]->b_data)) { mi = iget(0x301,i); read += sprintf(proc_buf+read,"inr:%d;zone[0]:%d\n",mi->i_num,mi->i_zone[0]); iput(mi); } if(read >= 4000) { break; } } return read; } int proc_read(int dev, unsigned long * pos, char * buf, int count) { int i; if(*pos % 1024 == 0) { if(dev == 0) get_psinfo(); if(dev == 1) get_hdinfo(); if(dev == 2) get_inodeinfo(); } for(i=0;i<count;i++) { if(proc_buf[i+ *pos ] == '\0') break; put_fs_byte(proc_buf[i+ *pos],buf + i+ *pos); } *pos += i; return i; }
同时修改fs/Makefile文件:
OBJS= open.o read_write.o inode.o file_table.o buffer.o super.o \ block_dev.o char_dev.o file_dev.o stat.o exec.o pipe.o namei.o \ bitmap.o fcntl.o ioctl.o truncate.o proc.o //...... ### Dependencies: proc.o : proc.c ../include/linux/kernel.h ../include/linux/sched.h \ ../include/linux/head.h ../include/linux/fs.h ../include/sys/types.h \ ../include/linux/mm.h ../include/signal.h ../include/asm/segment.h
编译运行
再次重新编译内核make all,然后运行内核,查看psinfo(当前系统进程状态信息)和hdinfo(硬盘信息)的信息:
天道酬勤
byez
终章
能看到这里的人,真的很不容易。只是起点,差的太多了,只能尽力而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