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书摘来自异步社区《初级会计电算化实用教程(金蝶ERP—K/3版)》一书中的第1章,第1.2节,作者 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异步社区”公众号查看
1.2 会计电算化发展概况
初级会计电算化实用教程(金蝶ERP—K/3版)
1.2.1 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
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始于1979年,其代表项目是1979年财政部支持并直接参与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的会计电算化试点工作。1981年在财政部、一机部和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在长春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计算机问题研讨会”,以总结这一工作的经验和成果。在这次会议上提出,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统称为“会计电算化”。随着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在全国各个领域的应用推广和普及,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也得以迅速发展。概括起来,我国30多年来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83年以前)
起步阶段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少数企事业单位单项会计业务的电算化,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领域的范围十分狭窄,涉及的业务内容十分单一,最为普遍的是工资核算的电算化。在这个阶段,由于会计电算化人员缺乏,计算机硬件比较昂贵,软件汉化不理想,会计电算化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因此,会计电算化发展比较缓慢。这一阶段中,主要是进行一些探索和试验。
2.自发发展阶段(1983—1986年)
自发发展阶段,全国掀起了计算机应用的热潮,加上微机在国内市场上大量出现,企业也有了开展电算化工作的愿望,纷纷组织力量开发财务软件。但是这一时期由于会计电算化工作在宏观上缺乏统一的规范、指导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加之我国计算机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因此,各个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和会计软件的开发,多是各自为政,盲目自行组织,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会计软件的通用性、适用性差。一家一户地开发财务软件,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开始了对会计电算化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研究工作,并开始培养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3.稳步发展阶段(1987年至今)
稳步发展阶段,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在全国大力推广会计电算化,并加强了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工作。各地区财政部门以及企业管理部门也逐步开始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进行组织和管理,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轨道,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这个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商品化财务软件市场从幼年走向成熟,初步形成了财务软件市场和财务软件产业;一部分企事业单位逐步认识到开展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纷纷购买商品化财务软件或自行开发软件,甩掉了手工操作,实现了会计核算业务的电算化处理;在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方面,许多中等或专科院校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在大学本科教育中,会计学及相关专业也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在对在职财会人员的培训中,加大了会计电算化的培训力度;与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发相配套的各种组织管理制度及其控制措施逐步建立和成熟起来;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工作开始取得成效。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发通用会计软件,一些商品化会计软件公司也纷纷建立,逐步形成了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加快了会计电算化的进程。会计电算化由此走向高速发展阶段。
1.2.2 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在国外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第一次利用计算机计算职工工资,开创了电子数据处理会计的新起点。这个时期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核算业务的处理,其目的主要是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减轻日常烦琐的手工登录与计算强度,减少差错,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了建立会计信息系统阶段。在会计处理中,人们开始利用计算机对会计数据从单项处理向综合数据处理转变,除了完成基本账务处理外,还带有一定的管理和分析功能,为经济分析、经济决策提供会计信息。
到了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和数据系统的广泛应用,形成了网络化的电子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电子计算机的全面使用,使各个功能系统可以共享存储在计算机上的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成果数据库,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微电子技术蓬勃发展,微型计算机大批涌现,使会计信息系统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微型机通过通信电路形成计算机网络,提高了计算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微型机开始走入中小企业的会计业务处理领域,并得到迅速普及,财会人员不再视电子计算机为高深莫测的计算工具。时至今日,美国、日本、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信息系统已经发展到较为完善的程度。
1.2.3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1.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得到普及和推广
近几年来,我国财务软件水平提高很快,一些国产软件产品深受欢迎,为基层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尤其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不断掀起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热潮,为全面普及会计电算化奠定了人才基础,推动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
2.会计电算化的开展与管理将更加规范和标准
为搞好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的建设,应不断完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运用新的管理手段,进一步组织实施已有的管理办法。目前财政部门已制定颁发了会计电算化的管理规章,随着这些规章的贯彻实施,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将更加规范。
3.会计软件的开发向着工程化和商品化发展
会计软件商品化加速了我国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的形成。目前会计软件的开发已从以往的经验开发转向科学化、工程化开发。一些会计软件公司集中了各方面的软件技术专家,来开发通用性强、规范化的会计软件,并通过提高软件的实用性、功能性和可靠性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务进行竞争。随着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日益增多、日益成熟,我国商品化的会计软件市场不断成熟和完善。
4.会计软件更加注重功能上的综合化和技术上的集成化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会计不仅要综合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且要参与和支持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企业的供、产、销各个环节的经营好坏,人、财和物各项消耗的节约与消费,都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此,要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等工作,不仅需要财会数据,而且还必须有供、产、销等方面的经济信息。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系统应首先具备综合组织管理这些数据的能力,并在对这些数据综合处理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利用系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预测等处理,使原来单一的会计核算发展为集核算、监督、管理、控制、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为一体的综合系统。
5.会计数据处理的大量化和多维化
预测、决策、控制、管理和分析,不仅需要企业内部数据,也需要企业外部数据,而且需要历史数据;不仅需要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会计数据,而且需要市场物价、金融、政策和投资等经济数据,系统数据量明显加大。另外,为了有效支持预测、决策的实施,需要对各项数据进行多维分析与观察。目前新推出的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将有力地支持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存储,支持数据的多维分析和多维观察。
6.会计信息系统的网络化与智能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特别是局域网已广泛应用于会计电算化系统,使会计电算化系统实现了各个工作站的并发操作、统一管理和数据共享。随着集团公司的发展和全国各地分支机构的建立,一些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中远程数据传输、中远程数据查询、中远程数据维护和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会计电算化系统满足企业的需求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经济变化的因素越来越复杂,预测、决策、管理、控制和分析的难度越来越大,除了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处理水平,加大数据量的采集和运用,还要逐步实现信息系统的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采集专家的经验和智慧,以辅助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等。所有这些对软件智能化的要求同样是会计电算化软件今后的努力目标。
7.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队伍的形成
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一直是会计电算化的重点工作之一。在财政部门和有关教育部门的领导支持和大力推动下,目前我国已培养了一部分会计电算化的专业人员,但是与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相比,与企业和市场的需求相比,财会人员的会计电算化水平还相差很远,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人员特别是具有中高级技术水平的人才仍很匮乏。人才的缺乏必定会阻碍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可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的培养,从而形成和壮大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队伍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