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RNN与堆叠的双向RNN

简介: 双向RNN(Bidirectional RNN)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1、双向RNN

双向RNN(Bidirectional RNN)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image-20220703225714949

$$ \overrightarrow{h_t}=f(\overrightarrow{W}x_t+\overrightarrow{V}\overrightarrow{h_{t-1}}+\overrightarrow{b})\\ \overleftarrow{h_t}=f(\overleftarrow{W}x_t+\overleftarrow{V}\overleftarrow{h_{t-1}}+\overleftarrow{b})\\ y_t=g(U[\overrightarrow{h_t};\overleftarrow{h_t}]+c) $$

  这里的 RNN 可以使用任意一种 RNN 结构 SimpleRNN,LSTM 或 GRU。这里箭头表示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传播,对于每个时刻的预测,都需要来自双向的特征向量,拼接 (Concatenate)后进行结果预测。箭头虽然不同,但参数还是同一套参数。有些模型中也 可以使用两套不同的参数。f,g表示激活函数,$[\overrightarrow{h_t};\overleftarrow{h_t}]$表示数据拼接(Concatenate)。

  双向的 RNN 是同时考虑“过去”和“未来”的信息。上图是一个序列长度为 4 的双向RNN 结构。

  ==比如输入$x_1$沿着实线箭头传输到隐层得到$h_1$,然后还需要再利用$x_t$计算得到$h_t'$,利用$x_3$和$h_t'$计算得到$h_3'$,利用$x_2$和$h_3'$计算得到$h_2'$,利用$x_1$和'h_2'计算得到$h_1'$,最后再把$h_1$和$h_1'$进行数据拼接(Concatenate),得到输出结果$y_1$。以此类推,同时利用前向传递和反向传递的数据进行结果的预测。==

  双向RNN就像是我们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从头向后读一遍文章,然后又从后往前读一遍文章,然后再做题。有可能从后往前再读一遍文章的时候会有新的不一样的理解,最后模型可能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2、堆叠的双向RNN

image-20220703230929753

  堆叠的双向RNN(Stacked Bidirectional RNN)的结构如上图所示。上图是一个堆叠了3个隐藏层的RNN网络。

image-20220703231043766

  注意,这里的堆叠的双向RNN并不是只有双向的RNN才可以堆叠,其实任意的RNN都可以堆叠,如SimpleRNN、LSTM和GRU这些循环神经网络也可以进行堆叠。

  堆叠指的是在RNN的结构中叠加多层,类似于BP神经网络中可以叠加多层,增加网络的非线性。

3、双向LSTM实现MNIST数据集分类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from tensorflow.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tensorflow.keras.layers import Dense
from tensorflow.keras.layers import LSTM,Dropout,Bidirectional
from tensorflow.keras.optimizers import Adam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载入数据集
mnist = tf.keras.datasets.mnist
# 载入数据,数据载入的时候就已经划分好训练集和测试集
# 训练集数据x_train的数据形状为(60000,28,28)
# 训练集标签y_train的数据形状为(60000)
# 测试集数据x_test的数据形状为(10000,28,28)
# 测试集标签y_test的数据形状为(10000)
(x_train, y_train), (x_test, y_test) = mnist.load_data()
# 对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有助于提升模型训练速度
x_train, x_test = x_train / 255.0, x_test / 255.0
# 把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标签转为独热编码
y_train = tf.keras.utils.to_categorical(y_train,num_classes=10)
y_test = tf.keras.utils.to_categorical(y_test,num_classes=10)

# 数据大小-一行有28个像素
input_size = 28
# 序列长度-一共有28行
time_steps = 28
# 隐藏层memory block个数
cell_size = 50 

# 创建模型
# 循环神经网络的数据输入必须是3维数据
# 数据格式为(数据数量,序列长度,数据大小)
# 载入的mnist数据的格式刚好符合要求
# 注意这里的input_shape设置模型数据输入时不需要设置数据的数量
model = Sequential([
    Bidirectional(LSTM(units=cell_size,input_shape=(time_steps,input_size),return_sequences=True)),
    Dropout(0.2),
    Bidirectional(LSTM(cell_size)),
    Dropout(0.2),
    # 50个memory block输出的50个值跟输出层10个神经元全连接
    Dense(10,activation=tf.keras.activations.softmax)
])

# 循环神经网络的数据输入必须是3维数据
# 数据格式为(数据数量,序列长度,数据大小)
# 载入的mnist数据的格式刚好符合要求
# 注意这里的input_shape设置模型数据输入时不需要设置数据的数量
# model.add(LSTM(
#     units = cell_size,
#     input_shape = (time_steps,input_size),
# ))

# 50个memory block输出的50个值跟输出层10个神经元全连接
# model.add(Dense(10,activation='softmax'))

# 定义优化器
adam = Adam(lr=1e-3)

# 定义优化器,loss function,训练过程中计算准确率            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metrics=['accuracy'])

# 训练模型
history=model.fit(x_train,y_train,batch_size=64,epochs=10,validation_data=(x_test,y_test))

#打印模型摘要
model.summary()

loss=history.history['loss']
val_loss=history.history['val_loss']

accuracy=history.history['accuracy']
val_accuracy=history.history['val_accuracy']


# 绘制loss曲线
plt.plot(loss, label='Training Loss')
plt.plot(val_loss, label='Validation Loss')
plt.title('Training and Validation Loss')
plt.legend()
plt.show()
# 绘制acc曲线
plt.plot(accuracy, label='Training accuracy')
plt.plot(val_accuracy, label='Validation accuracy')
plt.title('Training and Validation Loss')
plt.legend()
plt.show()
这个可能对文本数据比较容易处理,这里用这个模型有点勉强,只是简单测试下。

模型摘要:

image-20220703232000062

acc曲线:

image-20220703232006651

loss曲线:

image-20220703232015429

image-20220703232021745

目录
相关文章
|
7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数据处理
大模型开发:描述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它们在序列数据上的应用。
LSTM,一种RNN变体,设计用于解决RNN处理长期依赖的难题。其核心在于门控机制(输入、遗忘、输出门)和长期记忆单元(细胞状态),能有效捕捉序列数据的长期依赖,广泛应用于语言模型、机器翻译等领域。然而,LSTM也存在计算复杂度高、解释性差和数据依赖性强等问题,需要通过优化和增强策略来改进。
208 1
|
7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Transformer:Attention机制、前馈神经网络、编码器与解码器
Transformer:Attention机制、前馈神经网络、编码器与解码器
269 1
|
5月前
|
编解码 计算机视觉 网络架构
【YOLOv10改进- 特征融合NECK】BiFPN:加权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
YOLOv10专栏探讨了目标检测的效率提升,提出BiFPN,一种带加权和自适应融合的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优化了多尺度信息传递。EfficientDet系列利用这些创新在效率与性能间取得更好平衡,D7模型在COCO测试集上达到55.1 AP。YOLOv8引入MPDIoU,结合BiFPN学习分支权重,提高检测精度。详情见[YOLOv10 创新改进](https://blog.csdn.net/shangyanaf/category_12712258.html)和相关文章。
|
6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编解码 计算机视觉
YOLOv8改进 | Neck | 添加双向特征金字塔BiFPN【含二次独家创新】
💡【YOLOv8专栏】探索特征融合新高度!BiFPN优化版提升检测性能🔍。双向加权融合解决信息丢失痛点,统一缩放增强模型效率🚀。论文&官方代码直达链接,模块化教程助你轻松实践📝。立即阅读:[YOLOv8涨点全攻略](https://blog.csdn.net/m0_67647321/category_12548649.html)✨
|
7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采集 传感器
基于CNN和双向gru的心跳分类系统
CNN and Bidirectional GRU-Based Heartbeat Sound Classification Architecture for Elderly People是发布在2023 MDPI Mathematics上的论文,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双向门控循环单元(CNN + BiGRU)注意力的心跳声分类,论文不仅显示了模型还构建了完整的系统。
88 6
|
7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数据处理
RNN vs LSTM:序列数据处理的选择
RNN vs LSTM:序列数据处理的选择
204 0
|
7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Transfomer编码器中自注意力机制、前馈网络层、叠加和归一组件等讲解(图文解释)
Transfomer编码器中自注意力机制、前馈网络层、叠加和归一组件等讲解(图文解释)
332 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移动开发 自然语言处理
循环神经网络(RNN)、门控循环单元(GRU)、长短期记忆(LSTM)
循环神经网络(RNN)、门控循环单元(GRU)、长短期记忆(LSTM)
286 0
|
算法
卷积码编码器的结构与表示
卷积码编码器的结构与表示
11221 1
卷积码编码器的结构与表示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深度学习基础入门篇-序列模型[11]:循环神经网络 RNN、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门控循环单元GRU原理和应用详解
深度学习基础入门篇-序列模型[11]:循环神经网络 RNN、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门控循环单元GRU原理和应用详解
深度学习基础入门篇-序列模型[11]:循环神经网络 RNN、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门控循环单元GRU原理和应用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