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有惊喜哦(图基本介绍 DFS BFS)

简介: 1.图基本介绍1.图的常用概念2.图的表示方式1.邻接矩阵2.邻接表 3.快速入门案例2.图遍历1.深度优先遍历2.广度优先遍历

1.图基本介绍


1)前面大家学了线性表和树


2)线性表局限于一个直接前驱和一个直接后继的关系


3)树也只能有一个直接前驱也就是父节点


4)当我们需要表示多对多的关系时,这 里我们就用到了图。


图是一种数据结构,其中结点可以具有零个或多个相邻元素。两个结点之间的连接称为边。结点 也可以称为顶点。如图:




1.图的常用概念


1)顶点(vertex)


2)边(edge)


3)路径


4)无向图(下图




5)有向图


6)带权图



7)连通图:


如果图中任意一个顶点都存在一条路径到达另外一个顶点,那么这幅图就称之为连通图

8) 连通子图:



2.图的表示方式



图的表示方式有两种::


二维数组表示(邻接矩阵)


链表表示(邻接表)

1.邻接矩阵


邻接矩阵是表示图形中顶点之间相邻关系的矩阵,对于n个顶点的图而言,矩阵是的row和col表示的是1...n个点。




2.邻接表


邻接矩阵需要为每个顶点都分配n个边的空间,其实有很多边都是不存在会造成空间的一定损失.


邻接表的实现只关心存在的边,不关心不存在的边。因此没有空间浪费,邻接表由数组+链表组成




3.快速入门案例


1.邻接矩阵方式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Arrays;
public class Graph {
    private ArrayList<String> vertexList;//存储顶点集合
    private int[][] edges;//存储图对应的邻结矩阵
    private int numOfEdges;//表示边的数目
    private boolean[] isVisited; //记录某个结点是否被访问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n=5; //节点的个数
        String Vertexs[]={"A","B","C","D","E"};
        //创建图对象
        Graph graph = new Graph(n);
        //循环的添加顶点
        for (String vertex:Vertexs){
            graph.insertVertex(vertex);
        }
        //添加边
        graph.insertEdge(0,1,1);
        graph.insertEdge(0,2,1);
        graph.insertEdge(1,2,1);
        graph.insertEdge(1,3,1);
        graph.insertEdge(1,4,1);
        graph.showGraph();
    }
    //构造器
    public Graph(int n){
        edges = new int[n][n];
        vertexList = new ArrayList<>(n);
        numOfEdges=0;
    }
    //插入节点
    public void insertVertex(String vertex){
        vertexList.add(vertex);
    }
    //返回节点的个数
    public int getNumOfVertex(){
        return vertexList.size();
    }
    //返回节点i(下标)对应的数据 0->"A" 1->"B" 2->"C"
    public String getValueByIndex(int i){
        return vertexList.get(i);
    }
    //显示图对应的矩阵
    public void showGraph(){
        for (int[] link:edges){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link));
        }
    }
    //返回v1和v2的权值
    public int getWeight(int v1,int v2){
        return edges[v1][v2];
    }
    //返回边的数目
    public int getNumOfEdges() {
        return numOfEdges;
    }
    /**
     * 添加边
     * @param v1
     * @param v2
     * @param weight
     */
    public void insertEdge(int v1,int v2,int weight){
        edges[v1][v2]=weight;
        edges[v2][v1]=weight;
        numOfEdges++;
    }
}

类名


Graph


构造方法


Graph(int V) :创建一个包含 V 个顶点但不包含边的图

成员方法


1.public int V(): 获取图中顶点的数量


2.public int E(): 获取图中边的数量


3.public void addEdge(int v,int w): 向图中添加一条边 v-w


4.public Queue adj(int v) :获取和顶点 v 相邻的所有顶点


成员变量


1.private fifinal int V: 记录顶点数量


2.private int E: 记录边数量


3.private Queue[] adj: 邻接表


import sun.misc.Queue;
public class Graph {
    //顶点数目
    private final int V;
    //边的数目
    private int E;
    //邻接表
    private Queue<Integer>[] adj;
    public Graph(int V) {
        this.V = V;  //初始化顶点数量
        this.E = 0; // 初始化边的数量
        this.adj = new Queue[V]; // 初始化邻接表
        // 初始化邻接表中的空队列
        for (int i = 0; i < adj.length; i++) {
            adj[i] = new Queue<Integer>();
        }
    }
    //获取顶点数目
    public int V() {
        return V;
    }
    //获取边的数目
    public int E() {
        return E;
    }
    //向图中添加一条边v-w
    public void addEdge(int v, int w) {
        //把w添加到v的链表中,这样顶点v就多了一个相邻点w
        adj[v].enqueue(w);
        //把v添加到w的链表中,这样顶点w就多了一个相邻点v
        adj[w].enqueue(v);
        // 边的数目自增1
        E++;
    }
    // 获取和顶点v相邻的所有顶点
    public Queue<Integer> adj(int v) {
        return adj[v];
    }
}

2.图遍历


所谓图的遍历,即是对结点的访问。一个图有那么多个结点,如何遍历这些结点,需要特定策略,一般有两种.


访问策略: (1 )深度优先遍历    (2)广度优先遍历



1.深度优先遍历



图的 深度优先搜索 (Depth First Search)


(1)深度优先遍历,从初始访问结点出发,初始访问结点可能有多个邻接结点,深度优先遍历的策略就是首先访问第一个邻接结点,然后再以这个被访问的邻接结点作为初始结点,访问它的第一个邻接结点, 可以这样理解:每次都在访问完当前结点后首先访问当前结点的第一个邻接结点。


(2)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访问策略是优先往纵向挖掘深入,而不是对一个结点的所有邻接结点进行横向访问。


(3)显然,深度优先搜索是一个递归的过程

 

深度优先遍历算法步骤


1.访问初始结点v,并标记结点v为已访问。


2.查找结点v的第一个邻接结点w。


3.若w存在,则继续执行4,如果w不存在,则回到第1步,将从v的下一个结点继续。


4.若w未被访问,对w进行深度优先遍历递归(即把w当做另一个v,然后进行步骤123)。


5.若w已经访问查找结点v的w邻接结点的下一个邻接结点,转到步骤3




A对应0 B对应1 C对应2 D对应3 E对应4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Arrays;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Graph {
    //图的实现:利用邻接矩阵的形式实现
    //注意:此处实现的是无向图
    //定义图的内部属性
    private List<String> vertexList;//用于存储顶点的集合
    private int[][] edges;//用来保存图对应的邻接矩阵
    private int edgeOfNums;//显示边的个数
    //定义boolean数组:记录某个结点是否已经被访问,数组大小和结点个数大小相同
    private boolean[] isVisited;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定义图的所有顶点
        String[] vertexs = {"A","B","C","D","E"};
        //创建图
        Graph graph = new Graph(vertexs.length);
        //添加顶点到图中
        for (String vertex : vertexs) {
            graph.addVertex(vertex);
        }
        //添加边到图中
        //A-B A-C B-C B-D B-E
        graph.insertEdge(0,1,1);
        graph.insertEdge(0,2,1);
        graph.insertEdge(1,2,1);
        graph.insertEdge(1,3,1);
        graph.insertEdge(1,4,1);
        //显示图的邻接矩阵信息
        graph.showGraph();
        //进行图的深度优先遍历A==>B==>C==>D==>E
        graph.DFS();
    }
    //定义图的构造器
    public Graph(int n) {//n表示定义的图的顶点的个数
        //初始化邻接矩阵和顶点集合
        edges = new int[n][n];
        vertexList = new ArrayList<String>(n);
    }
    //===========深度优先遍历的方法===========
    //1.根据当前结点的下标获取其第一个邻接结点的下标
    //若存在,返回其下标;若不存在,则返回-1
    public int getFirstNeighbor(int index) {
        //遍历顶点集合
        for (int i = 0; i < vertexList.size(); i++) {
            if (edges[index][i] == 1) {
                return i;
            }
        }
        //若没有邻接的结点,则返回-1
        return -1;
    }
    //2.根据当前结点的前一个邻接结点的下标获取下一个邻接结点的下标
    //同上:若存在,返回其下标;若不存在,则返回-1
    public int getNextNeighbor(int v1,int v2) {
        for (int i = v2 +1;i < vertexList.size();i++) {
            if (edges[v1][i] == 1) {
                return i;
            }
        }
        //若没有下一个邻接的结点,则返回-1
        return -1;
    }
    //3.深度优先算法DFS
    private void DFS(boolean[] isVisited,int i) {
        //i表示访问的当前结点的下标
        //1.访问该结点,输出
        System.out.print(getVertexByIndex(i) + "==>");
        //2.将该结点设置为已经访问
        isVisited[i] = true;
        //3.查找结点i的第一个邻接的结点w
        int w = getFirstNeighbor(i);
        //4.判断w是否存在
        while (w != -1) {
            //表示w(第一个邻接的结点存在)
            //5.判断w是否已经被访问
            if (!isVisited[w]) {
                //6.1如果没有被访问,则对w进行深度优先遍历递归
                DFS(isVisited,w);
            }
            //6.2如果w已经被访问过了
            //查找v的w的邻接结点的下一个邻接结点
            //同时回到4:判断其是否存在
            w = getNextNeighbor(i,w);
        }
    }
    //上面的DFS没有考虑W不存在,返回到结点i的下一个结点继续进行DFS
    //我们利用一个DFS方法的重载来完成DFS的回溯
    public void DFS() {
        isVisited = new boolean[vertexList.size()];//初始化isVisited的size
        for (int i = 0; i < getVertexNum(); i++) {
            if (!isVisited[i]) {
                DFS(isVisited,i);
            }
        }
    }
    //===========深度优先遍历的方法(为上)===========
    //插入结点(顶点的方法)
    public void addVertex(String vertex) {
        vertexList.add(vertex);
    }
    //添加边:传入参数
    /**
     *
     * @param v1 表示点的下标即使第几个顶点  "A"-"B" "A"->0 "B"->1
     * @param v2 第二个顶点对应的下标
     * @param weight 表示是否连接0/1
     */
    public void insertEdge(int v1,int v2,int weight) {
        //由于图为无向图,故将两个顶点的正序和反序都设置为weight
        edges[v1][v2] = weight;
        edges[v2][v1] = weight;
        edgeOfNums++;//每增加一条边,将边的条数加1
    }
    //图的常用API
    //1.获取两个顶点的权值weight
    public int getWeight(int v1,int v2) {
        return edges[v1][v2];
    }
    //2.获取图的边的长度
    public int getEdgeOfNums(){
        return edgeOfNums;
    }
    //3.返回结点i(下标)对应的数据 0->"A" 1->"B" 2->"C"
    public String getVertexByIndex(int index) {
        return vertexList.get(index);
    }
    //4.图的邻接矩阵的显示方法
    public void showGraph() {
        for (int[] edge : edges) {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edge));
        }
    }
    //5.获取顶点的个数
    public int getVertexNum() {
        return vertexList.size();
    }
}

2.广度优先遍历


类似于一个分层搜索的过程,广度优先遍历需要使用一个队列以保持访问过的结点的顺序,以便按这个顺序来访问这些结点的邻接结点



广度优先遍历算法步骤


1.访问初始结点v并标记结点v为已访问。


2.结点v入队列


3.当队列非空时,继续执行,否则算法结束。


4.出队列,取得队头结点u。


5.查找结点u的第一个邻接结点w。


6.若结点u的邻接结点w不存在,则转到步骤3;否则循环执行以下三个步骤:


6.1 若结点w尚未被访问,则访问结点w并标记为已访问。


6.2 结点w入队列


6.3 查找结点u的继w邻接结点后的下一个邻接结点w,转到步骤6



A对应0 B对应1 C对应2 D对应3 E对应4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Arrays;
import java.util.Linked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Graph {
    //图的实现:利用邻接矩阵的形式实现
    //注意:此处实现的是无向图
    //定义图的内部属性
    private List<String> vertexList;//用于存储顶点的集合
    private int[][] edges;//用来保存图对应的邻接矩阵
    private int edgeOfNums;//显示边的个数
    //定义boolean数组:记录某个结点是否已经被访问,数组大小和结点个数大小相同
    private boolean[] isVisited;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定义图的所有顶点
        String[] vertexs = {"A","B","C","D","E"};
        //创建图
        Graph graph = new Graph(vertexs.length);
        //添加顶点到图中
        for (String vertex : vertexs) {
            graph.addVertex(vertex);
        }
        //添加边到图中
        //A-B A-C B-C B-D B-E
        graph.insertEdge(0,1,1);
        graph.insertEdge(0,2,1);
        graph.insertEdge(1,2,1);
        graph.insertEdge(1,3,1);
        graph.insertEdge(1,4,1);
        //显示图的邻接矩阵信息
        graph.showGraph();
        System.out.println("广度优先遍历为:");
        graph.BFS();
    }
    //定义图的构造器
    public Graph(int n) {//n表示定义的图的顶点的个数
        //初始化邻接矩阵和顶点集合
        edges = new int[n][n];
        vertexList = new ArrayList<String>(n);
    }
    //=============广度优先遍历(BFS)=============
    //1.根据当前结点的下标获取其第一个邻接结点的下标
    //若存在,返回其下标;若不存在,则返回-1
    public int getFirstNeighbor(int index) {
        //遍历顶点集合
        for (int i = 0; i < vertexList.size(); i++) {
            if (edges[index][i] == 1) {
                return i;
            }
        }
        //若没有邻接的结点,则返回-1
        return -1;
    }
    //2.根据当前结点的前一个邻接结点的下标获取下一个邻接结点的下标
    //同上:若存在,返回其下标;若不存在,则返回-1
    public int getNextNeighbor(int v1,int v2) {
        for (int i = v2 +1;i < vertexList.size();i++) {
            if (edges[v1][i] == 1) {
                return i;
            }
        }
        //若没有下一个邻接的结点,则返回-1
        return -1;
    }
    private void BFS(boolean[] isVisited,int i) {
        //定义局部变量
        int u;//表示队列的头结点对应的下标
        int w;//表示邻接结点的下标
        //定义存储结点访问的顺序
        LinkedList queue = new LinkedList();
        //1.访问当前结点,即输出当前结点的信息
        System.out.print(getVertexByIndex(i) + "-->");
        //2.标记其已被访问
        isVisited[i] = true;
        //3.将该结点加入队列:利用linkedlist的api:addLast(相当于入队列)
        queue.addLast(i);
        //进行while循环完成BFS
        while (!queue.isEmpty()) {  //只要队列不为空
            //4.取出队列的头结点下标
            u = (Integer)queue.removeFirst();
            //5.获取u(头结点)的第一个邻接结点的下标
            w = getFirstNeighbor(u);
            while (w != -1) {//说明w(邻接结点存在)
                //6.继续判断是否访问过
                if (!isVisited[w]) {
                    //6.1如果没有访问过,则访问该结点
                    System.out.print(getVertexByIndex(w) + "-->");
                    //6.2标记其已经被访问
                    isVisited[w] = true;
                    //6.3将其入队列
                    queue.addLast(w);
                }
                //如果已经访问过,则查找u的继w的下一个邻接结点,继续进行上述步骤
                w = getNextNeighbor(u,w);
            }
        }
    }
    //上面的BFS只是对一个结点进行了对应层的遍历访问
    //for循环完成每一个结点的访问
    public void BFS() {
        isVisited = new boolean[vertexList.size()];
        for (int i = 0; i < getVertexNum(); i++) {
            if (!isVisited[i]) {
                //若该结点未被访问
                BFS(isVisited,i);
            }
        }
    }
    //=============广度优先遍历(BFS)(为上)=============
    //插入结点(顶点的方法)
    public void addVertex(String vertex) {
        vertexList.add(vertex);
    }
    //添加边:传入参数
    /**
     *
     * @param v1 表示点的下标即使第几个顶点  "A"-"B" "A"->0 "B"->1
     * @param v2 第二个顶点对应的下标
     * @param weight 表示是否连接0/1
     */
    public void insertEdge(int v1,int v2,int weight) {
        //由于图为无向图,故将两个顶点的正序和反序都设置为weight
        edges[v1][v2] = weight;
        edges[v2][v1] = weight;
        edgeOfNums++;//每增加一条边,将边的条数加1
    }
    //图的常用API
    //1.获取两个顶点的权值weight
    public int getWeight(int v1,int v2) {
        return edges[v1][v2];
    }
    //2.获取图的边的长度
    public int getEdgeOfNums(){
        return edgeOfNums;
    }
    //3.返回结点i(下标)对应的数据 0->"A" 1->"B" 2->"C"
    public String getVertexByIndex(int index) {
        return vertexList.get(index);
    }
    //4.图的邻接矩阵的显示方法
    public void showGraph() {
        for (int[] edge : edges) {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edge));
        }
    }
    //5.获取顶点的个数
    public int getVertexNum() {
        return vertexList.size();
    }
}

相关文章
|
1月前
|
存储 算法
数据结构与算法学习二二:图的学习、图的概念、图的深度和广度优先遍历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图的概念、表示方式以及深度优先遍历和广度优先遍历的算法实现。
52 1
数据结构与算法学习二二:图的学习、图的概念、图的深度和广度优先遍历
|
数据采集 自然语言处理 搜索推荐
图文详解 DFS 和 BFS | 算法必看系列知识二十四
深度优先遍历(Depth First Search, 简称 DFS) 与广度优先遍历(Breath First Search)是图论中两种非常重要的算法,生产上广泛用于拓扑排序,寻路(走迷宫),搜索引擎,爬虫等,也频繁出现在高频面试题中。
32145 4
图文详解 DFS 和 BFS | 算法必看系列知识二十四
|
4月前
|
存储 算法 Python
Python图论实战:从零基础到精通DFS与BFS遍历,轻松玩转复杂网络结构
【7月更文挑战第11天】图论在数据科学中扮演关键角色,用于解决复杂网络问题。Python因其易用性和库支持成为实现图算法的首选。本文通过问答形式介绍DFS和BFS,图是节点和边的数据结构,遍历用于搜索和分析。Python中图可表示为邻接表,DFS用递归遍历,BFS借助队列。DFS适用于深度探索,BFS则用于最短路径。提供的代码示例帮助理解如何在Python中应用这两种遍历算法。开始探索图论,解锁更多技术可能!
133 6
|
存储 算法
深度优先遍历(DFS):探索图的奥秘
当进行深度优先遍历(DFS)时,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来遍历图中的节点。 选择起始节点:选择图中的一个起始节点作为遍历的起点。 标记已访问:将起始节点标记为已访问,并将其放入数据结构中,比如栈或递归调用。 探索相邻节点:从起始节点开始,探索与其相邻的节点。这是通过查找邻接表来实现的,邻接表存储了每个节点的相邻节点信息。 深入探索:选择一个相邻节点,标记为已访问,并将其放入数据结构中。然后,从这个相邻节点出发,继续探索其相邻节点,形成一个深入的路径。这一步是递归的核心。 回溯:当没有未访问的相邻节点时,回溯到上一个节点,继续探索其他未访问的相邻节点。这可以通过从数据结构中弹出节点来实现,或者从递
279 0
|
存储
【基础知识整理】图的基本概念 & 邻接矩阵 & 邻接表
图(graph)是由一些点(vertex)和这些点之间的连线(edge)所组成的; 其中,点通常被成为&quot;顶点(vertex)&quot;,而点与点之间的连线则被成为&quot;边或弧&quot;(edege)。 通常记为,G=(V,E)。
|
数据采集 算法 C++
DFS(深度优先搜索)详解(概念讲解,图片辅助,例题解释,剪枝技巧)
DFS(深度优先搜索)详解(概念讲解,图片辅助,例题解释,剪枝技巧)
968 0
|
存储 C++ 容器
使用C++编写一个图的深度和广度优先遍历的代码
使用C++编写一个图的深度和广度优先遍历的代码
112 0
|
Java
离散数学_十章-图 ( 3 ):由旧图构造新图
离散数学_十章-图 ( 3 ):由旧图构造新图
13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