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说在前面✨
博主在本学期学习了计算机网络这门课,并且取得了还不错的成绩:97
(小遗憾,没有满分)
编辑
👇🏻下面分享博主学习计网的心得和体会👇🏻
目录
🏂🏻理论部分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编辑
1、计算机网络的作用、目的、功能是什么?
最主要的两个功能: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
除此之外还有负载均衡、分布式处理和提高系统可靠性等功能
2、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叫什么名字?
ARPANET(阿帕网)
3、“三网合一”中的三网是什么?
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常考点】
4、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通信子网: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资源子网:主机系统,终端、终端控制器、联网外设、各种软件资源与信息资源组成编辑
5、网络协议的三要素是什么?
语法、语义、同步(时序)【注意每一个要素代表的含义】
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相应
同步(时序):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6、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有哪些?
按作用分类:LAN(局域网)<MAN(城域网)<WAN(广域网)
Local Area Network<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Wide Area Network
【理解技巧:L<M<W,根据字母的排序去记忆它们的范围】
按使用者分类:公用网络、专用网络
7、时延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注意:前两个时延是重中之重,要理解含义并会计算】
发送时延:有时也叫传输时延,在实际链路中由一端传到网络从开始发送分组到发送完毕所耗费的时间被称为传输时延,可以理解为推出分组所需要的时间。
计算:数据帧长度/发送速率(题目一般不直接给发送速率,而是给带宽,其实是同一个意思)
传播时延:分组从一台路由器传播到另一台路由器所需要的时间
计算: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输速率(注意它跟带宽没有一毛钱关系,考研常考)
8、计算机网络常见拓扑结构的优缺点
1)总线型
编辑
优点:
1、结构简单。
2、节点的增、删和位置的变动较容易。
3、系统的扩充性能好。
4、多个节点共用一条传输,信道利用率极高。
缺点:
1、总线的传输距离有限,通信范围受到限制。
2、负载重时,线路的利用率较低。
3、网络延迟时间不确定,故障隔离和检测困难。
2)星型(星型网络拓扑结构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网络拓扑结构)
编辑
以太网的物理结构是星型,逻辑结构是总线型
优点:
1、结构简单,连接方便,管理和维护都相对容易,重新配置灵活。
2、各节点与中央交换单元直接连通,各节点之间通信必须经过中央单元转换,故障隔离和检测容易。
3、网络延迟时间短,传输误差低。
缺点:
1、安装和维护的费用较高。
2、共享资源的能力较差。
3、一条通信线路只被该线路上的中央节点和边缘节点使用,通信线路利用率不高。
4、对中央节点要求相当高,一旦中央节点出现故障,则整个网络将瘫痪。
3)环型
编辑
优点:
1、环型网中信息的流动方向是固定的,两个节点仅有一条通路,路径控制简单;
2、有旁路设备,节点一旦发生故障,系统自动旁路,可靠性高;结构简单,节点的增、删和位置的变动较容易。
缺点:
1、环型拓扑结构的媒体访问控制协议都采用令牌传递的方式,在负载很轻时,信道利用率相对来说就比较低。
2、信息要串行穿过多个节点,在网中节点过多时传输效率低,系统响应速度慢;
3、故障检测困难。因为不是集中控制,故障检测需在网上各个节点进行。
4、由于环路封闭,扩充较难。
4)树型
编辑
优点:
1、易于扩展。这种结构可以延伸出很多分支和子分支,这些新节点和新分支都能容易地加入网内。
2、故障隔离较容易。如果某一分支的节点或线路发生故障,很容易将故障分支与整个系统隔离开来
缺点:
1、各个节点对根的依赖性太大,如果根发生故障,则全网不能正常工作。
5)网状型
编辑
优点:
1、分布式网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网状拓扑结构保证了冗余度,因为在任何两个节点之间至少有两条链路,当一条线路有故障时,不会影响整个系统工作。
2、资源共享方便,网络响应时间短。
3、电缆长度短,连线容易。因为任何一个想到入网的计算设备只需就近连入网络,而不必直接连到中央节点。
4、易于扩充。增加新的站点,只需在网络的任何点将其接入。
缺点:
1、建网复杂。网络难于管理。
2、由于节点与多个节点连接,故节点的路由选择和流量控制难度大。
3、故障诊断困难。分布式结构的网络不是集中控制,故障检测只能逐个检查各个站点。
4、管理软件复杂,硬件成本高。
9、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速率:数据率
带宽:单位时间内信道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网络(信道或者接口)的实际数据量
时延
发送时延:发送端发送一个完整的数据帧所需要的时延
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所需要的时间
处理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处理数据分组时花费的时间
排队时延:在路由器中等待分组时间
时延带宽积——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传播时延*带宽)
往返时间RTT
利用率:包括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其他非性能特征
10、计算机网络中数据交换的三种方式
电路交换:
1、三个阶段:
建立连接
数据传输
释放连接
2、特征:资源独占
报文交换:
1、不建立连接
2、采取存储转发方式(进行差错控制)
分组交换:
1、不建立连接
2、采取存储转发方式
3、将报文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传输
4、分为虚电路和数据报(虚电路建立的是逻辑连接,并不是一条物理专线)
【考点】:
1、分组交换和报文交换的耗时计算(路由器越多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节省的时间就越多)
2、数据传输延迟最小的是电路交换
3、虚电路和数据报服务的区别
编辑
OSI七层协议体系结构
编辑
(从上往下记)
1、应用层(第七层):
离用户最近,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应用层的协议以及对应的端口号
FTP:20/21
DNS:53
HTTP:80
HTTPS:443
Telnet:23
TFTP:69
SMTP:25
SNMP:161
2、表示层(常考的三个点):
格式编码(把用户根据相应的格式进行编码)、加密/解密、压缩/解压缩
3、会话层(一般不考):
建立、维护和终止通信
会话建立方式:全双工、半双工和单工。
(1)全双工:通信双方可以同时进行数据通信;
(2)半双工:在同一时刻通信双方只能一方发送数据;
(3)单工:只能一方发送,一方接收。
4、传输层:
实现端到端的连接
(1)TCP传输控制协议:是一个可靠的、面向连接的TCP协议,它允许网络间两台主机之间无差错的信息传输。TCP协议还进行流量控制与差错控制,以避免发送过快而发生拥塞或传输过程中出现丢失,也就是说,这种传输方式会考虑数据发送转换是否被接收方正确接收。
(2)UC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无连接的数据传输方式,不可靠,也就是说在传输数据的时候不会考虑数据有没有被正确接收。【后面细讲】
5、网络层:
网络层协议:IP、RIP、OSPF、BGP、ARP、ICMP、IGMP、RARP
设备:路由器、三层交换机
功能:交换、寻址、选路 === 路由、转发
IP地址:网络层是以IP地址为标识,是一种在Internet上的给主机编址的方式,它主要是为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网络和每一台主机分配一个逻辑地址,以此来屏蔽物理地址的差异。如192.168.1.1
6、数据链路层:
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1.透明传输(字节填充法、零比特填充法)
2.封装成帧
3.差错控制(CRC循环冗余校验)
物理设备:两层交换机、网桥、网卡
MAC地址:48位,6个字节,数据链路层是以MAC值为地址标识
7、物理层:
物理设备:中继器、集线器、网卡
传输介质:光纤(最贵)>双绞线(但是性价比最好)>同轴电缆)
8、不同层次对应的协议数据单元分别是哪些?
传输层:报文段
网络层:数据包/数据分组
数据链路层:帧
物理层:比特流
编辑
从高层往底层的叫做封装,底层往高层的叫做拆分
TCP/IP四层协议体系结构
编辑
1、应用层
对应OSI中的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2、运输层
3、网际层
4、链路层(网络接口层)
对应于OSI中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TCP/IP参考模型提供的是?
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第二章:物理层
编辑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1、四大特性
机械特性:接口是怎样的
电气特性:用多少伏的电
功能特性:线路上电平电压的特性
过程特性:实现不同功能所发射信号的顺序
2、两种信号
模拟信号:特定频段的信号
数字信号:不是1就是0
3、传输介质
双绞线:屏蔽双绞线 STP、非屏蔽双绞线 UTP
光纤:单模光纤、多模光纤
同轴电缆:淘汰了
无线
4、三大部分
源系统:发送数据的一端
传输系统:传输过程中的各种传输介质
目的系统:接收数据的电脑
物理层的基本通信技术
1、四种信道复用技术
频分复用 FDM
时分复用 TDM
波分复用 WDM
码分复用 CDM
2、数据的传输方式
通过同时间传输数量分为:并行传输、串行传输
通过数据报文的双方的行为分为:同步传输、异步传输
通过传输的信号分为:基带传输、频带传输
传输方向分为:单工、双工、全双工
传输对象分为:单播、组播、广播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编辑
数据链路层基础概论
1、数据链路层概念
数据链路层是在物理层和网络层之间的协议,提供相邻结点的可靠数据传输。
2、帧的概念
1.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2.组成:帧头、数据、帧尾(以太网帧头、帧尾一共18字节)
3、以太网数据帧中的MAC和LLC
MAC介质访问控制
作用:数据帧的封装/卸装,帧的寻址和识别,帧的接收与发送,链路的管理,帧的差错控制等。MAC子层的存在屏蔽了不同物理链路种类的差异性。
LLC逻辑控制访问
作用:LLC子层的主要功能为传输可靠性保障和控制,数据包的分段与重组,数据包的顺序传输。
4、数据链路层的两种传输方式
单播、广播
5、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
封装成帧:封装成帧就是在一段数据的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帧,接收端在收到物理层上交的比特流后,就能根据首部和尾部的标记,从收到的比特流中识别帧的开始和结束。
透明传输:透明传输是指不管所传数据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应当能够在链路上传送。(字节填充法、零比特填充法)
差错检测:差错检测(CRC循环冗余校验)
6、以太网中的设备
集线器:集线器的英文称为“Hub”。“Hub”是“中心”的意思,集线器的主要功能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再生整形放大,以扩大网络的传输距离,同时把所有节点集中在以它为中心的节点上。
交换机:交换机(Switch)意为“开关”是一种用于电(光)信号转发的网络设备。,它可以为接入交换机的任意两个网络节点提供独享的电信号通路。最常见的交换机是以太网交换机。
网桥:两个端口的交换机
7、冲突域和广播域
冲突域:交换机的每一个端口都是一个冲突域;冲突域只能发生在一个网段
广播域:交换机的所有端口都在一个广播域;广播域在一个或多个网段内发生。
【tips】
集线器(物理层设备):不能分割冲突域、广播域
交换机(数据链路层设备):可以分割冲突域,不能分割广播域
路由器(网络层设备):可以分割冲突域、广播域
8、CSMA/CD
概念:CSMA/CD即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是广播型信道中采用一种随机访问技术的竞争型访问方法,具有多目标地址的特点。总线型网络传输数据
四大要点:
1.先听再发
2.边听边发
3.冲突停止
4.延迟后发
9、PPP
概念:点对点通信是一对一信道,因此不会发生碰撞,因此比较简单,采用PPP协议;其中PPP协议就是用户计算机和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进行通信时使用的数据链路层的协议
PPP 最初设计是为两个对等节点之间的 IP 流量传输提供一种封装协议。
10、中继器和集线器的”5、4、3、2、1“原则
5个网段
4个中继器/集线器
3个网段为主机端
2个网段为连接端
1个冲突域
CRC解题万能公式
编辑
1、循环冗余校验的原理?
CRC-循环冗余检验原理:
在数据M的后面添加供差错检测用的n位“冗余码”,然后构成一个帧(供k+n位)发送出去。
发送端:
1.把数据划为分组,每组k个比特(网络层做的事情)
2.假定:待传送数据M=101001(k=6)
接收端:
1.把收到的数据以帧为单位进行CRC检验:把收到的每一个帧都除以同样的除数P(模2运算)
2.检查得到的余数R
3.如果在传输过程中无差错,那么经过CRC检验得出的余数R=0
接收端对收到的每一帧经过CRC检验后,有以下两种情况:
(1)若得出的余数R=0,则判定这个帧没有差错,就接受
(2)若余数R!=0,则判定这个帧有差错(无法确定哪一位或者哪几位出现了差错),丢弃
2、计算实例
例:要发送的数据为 11001101,CRC生成的多项式为P(x)=x4+x+1。求出CRC校验码
解析:
(1)根据生成多项式求解出除数,本题CRC生成的多项式为P(x)=x4+x+1,则得出除数为 10011
(2)根据生成多项式最高阶数在数据后面补0,本题多项式最高阶是4,则在数据后面补四个0,则被除数为 110011010000
(3)过程如下图所示
编辑(4)最后得到冗余码为1101
第四章:网络层
编辑
网络层的作用
网络层的目的是实现两个端系统之间的数据透明传送,具体功能包括寻址和路由选择、连接的建立、保持和终止等。它提供的服务使传输层不需要了解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和交换技术。
提供点到点服务
网际层协议
1、ARP地址解析协议
根据IP地址获取物理地址
2、ICM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通过ICMP传输控制消息,控制消息是指网络通不通、主机是否可达、路由是否可用等网络本身的消息。
应用:ping命令
3、IGMP网际组管理协议
是用于管理网路协议多播组成员的一种通信协议。IP主机和相邻的路由器利用IGMP来创建多播组的组成员。组播方式解决了单播情况下数据的重复拷贝及带宽的重复占用,也解决了广播方式下带宽资源的浪费。
IP地址
1、IP地址的概念
IP地址是IP协议提供的一种统一的地址格式,它为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网络和每一台主机分配一个逻辑地址,以此来屏蔽物理地址的差异。
2、IP地址的组成
主机地址/主机号:标识某一台设备的地址
网络地址/网络号:标识某一个网段的地址
子网掩码:它是一种用来指明一个IP地址的哪些位标识的是主机所在的子网,以及哪些位标识的是主机的位掩码。子网掩码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结合IP地址一起使用。子网掩码只有一个作用,就是将某个IP地址划分成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两部分。
3、IP地址的分类【常考】
A类地址(8位网络位,24位主机位,前八位网络号范围:0~127,但是网络号为127作为本地回环地址)
B类地址(16位网络位,16位主机位,前八位网络号范围:128~191)
C类地址(24位网络位,8位主机位,前八位网络号范围:192~223)
D类地址(组播地址,前八位网络号范围:224~239)
E类地址(前八位网络号范围:240~255)
4、私有地址(在不同的局域网中可以相同)【常考】
A:10.0.0.0~10.255.255.255
B:172.16.0.0~172.31.255.255
C:192.168.0.0~192.168.255.255(我们学校的ip就是192.168开头的)
子网划分(大题必考!!!)
1、为什么要进行子网划分?
把一整个局域网划分成一个个的完整的小的局域网,这些小的局域网之间会实现物理和逻辑上的隔离,如果说其中一个小的局域网出现问题或者中病毒之后,不会影响这个大局域网下的其它小的局域网。
2、子网划分是如何实现的?
网络位向主机位借位
3、等长子网划分【必考】
例题:请将IP网络183.164.128.0/17划分为等长的8个子网,并分别给出每个子网的子网地址、广播地址、子网掩码、IP 地址总数、可分配IP地址数和可分配IP地址范围。
解析:编辑
4、可变长子网划分【必考】
例题:某ISP拥有一个网络地址块201.123.16.0/21, 现在该ISP要为4个组织分配IP地址,其需要的地址数量分别为985、 486、 246以及211, 请给出一个合理的分配方案,并说明各组织所分配子网的子网地址、广播地址、子网掩码、IP 地址总数、可分配IP地址数和可分配IP地址范围。
解析:编辑
路由以及路由协议
1、路由是什么?
路由(routing)是指分组从源到目的地时,决定端到端路径的网络范围的进程 。路由是指导报文转发的路径信息,通过路由可以确认转发IP报文的路径。
路由是网络层最主要的工作任务
2、路由器
网络层的基本设备
数据转发
一个端口代表一个网段,路由器中存放着通往各个网段的表格,叫做路由表。
3、路由表
一个存储在路由器或者联网计算机中的电子表格(文件)或类数据库。路由表存储着指向特定网络地址的路径
4、网关
网关(Gateway)又称网间连接器、协议转换器,用于两个高层协议不同的网络互连,既可以用于广域网互连,也可以用于局域网互连。
(一般情况下路由器为网关)
5、静态路由
由管理员手工配置、配置方便,对系统要求低,适用于拓扑结构简单稳定的小型网络。
6、动态路由
1、通过动态路由协议来实现不同网段的路由互通
2、动态路由协议由自己的路由算法,能够自动适应网络拓扑的变化,适用于具有一定数量的三层设备的网络。【动态路由协议】
7、RIP
1.RIP(路由信息协议)
2.基于矢量的动态路由协议
3.适用于中小规模的网络拓扑,最大跳数为15
8、OSPF
1.OSPF(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
2.基于链路状态的协议
3.使用SPF算法,计算最短路径。树形协议。
9、BGP
1.BGP是自治系统间的路由协议。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协议。
2.自治系统间的路由协议
10、RIP和OSPF的区别【必考】
1.RIP是基于矢量的协议,OSPF是基于链路状态.
2.RIP适用于中小型网络拓扑,OSPF适用于较大规模的网络.
3.OSPF的收敛速度比RIP的更加迅速.
4.RIP是基于UPD协议传输,OSPF是基于IP协议传输
5.RIP有跳数限制,OSPF无跳数限制
6.RIP只和相邻链路交换信息,OSPF采用洪泛法向区域内所有路由器交换信息
第五章:传输层
编辑
传输层概论
1、传输层
1.传输层提供端到端服务
2.向上层应用层提供服务
2、端口号
概念:
所谓的端口,就好像是门牌号一样,客户端可以通过ip地址找到对应的服务器端,但是服务器端是有很多端口的,每个应用程序对应一个端口号,通过类似门牌号的端口号,客户端才能真正的访问到该服务器。为了对端口进行区分,将每个端口进行了编号,这就是端口号
协议对应的端口号:【必考】
FTP(文件传输协议):20/21
DNS(域名系统):53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80
HTTPS(超文本传输安全协议):443
Telnet(远程登录):23
TFT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69
SMTP(电子邮件传输协议):25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161
传输层的两个重要协议
1、TCP
TCP是TCP/IP体系中较为复杂的协议,是传输层中最重要的协议。
TCP的主要特点是:【必考】
1.TCP是面向连接的传输层协议
2.TCP提供可靠的交付服务
3.TCP提供全双工通信
4.TCP是面向字节流
2、滑动窗口
tcp滑动窗口原理_wiscourper_的博客-CSDN博客_tcp滑动窗口机制
博主这边推荐一篇博客,后续有空博主也会更相关的内容
3、拥塞控制
编辑 编辑 编辑(这个地方希望大家记住上面的图就好了)先使用慢开始算法,发生拥塞时,采用拥塞避免算法,当收到的是3个ACK包时采用的是快恢复算法。 慢开始算法:呈指数倍增长; 拥塞避免算法:呈线性增长,每次+1,ssthresh变成发生拥塞时窗口大小的一半; 快恢复算法:从收到3个ACK包的窗口大小一半开始,呈线性增长,每次加1;
4、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三次握手:
编辑
形象描述(三次握手就像谈恋爱):假设客户端是男生A,服务器是女生B,A想跟B谈恋爱,A跟B说我们谈恋爱不,发送一个“SYN=1,seq=x”,SYN表示建立同步,seq=x表示A想跟B说的话x,B接收到之后,很高兴,同意这段关系,发了一个“SYN=1,ACK=1,seq=y,ack=x+1”,SYN表示B可以跟A建立同步即B同意了这段关系,ACK表示我收到了你发的x消息了,seq=y表示的是B想跟A说的话y,ack=x+1,表示A说的话B收到啦,A下次要从x+1开始发消息,为防止A渣男行为,这个时候A还要给B一个应答,“ACK=1 seq=x+1,ack=y+1”,A说好呀好呀,这就发x+1,最后A和B才能算正式确定关系
四次挥手:
编辑
形象描述(四次挥手就像情侣分手):假设客户端还是A,服务器是B,刚刚三次握手,A和B谈上了恋爱,但是没谈多久A就想分手了,告诉B我们分手吧,发送“FIN=1,seq=u”,发送FIN表示我想分手了,seq=u表示A跟B发送的绝情书u,B收到了消息,B告诉A,好吧,你个渣男,我知道了,于是发送“ACK=1,seq=v,ack=u+1”,seq=v表示B给A发送的消息v,ACK=1,ack=u+1,表示B已经收到了A发送的消息u,A下次要从u+1开始发,但是这个时候B说等我先把话说完再分手,于是这里并没有直接发生FIN,而是等待一段时间,当B发现真的已经无法挽留了,于是发送“FIN=1,seq=w,ack=u+1”,B说分手就分手,who怕who,这个时候还得等A再确定一下,防止A突然回心转意,如果A还是没有挽留,则发送“ACK=1,seq=u+1,ack=w+1”,告诉B说,你的w我都收到了,但我心意已决!就这样A和B才能成功分手
【几个最常考的问题】
1、为什么握手是三次,而不是两次或者四次?
两次不安全,四次没必要。tcp通信需要确保双方都具有数据收发的能力,得到ACK响应则认为对方具有数据收发的能力,因此双方都要发送SYN确保对方具有通信的能力。第一次握手是客户端发送SYN,服务端接收,服务端得出客户端的发送能力和服务端的接收能力都正常;第二次握手是服务端发送SYN+ACK,客户端接收,客户端得出客户端发送接收能力正常,服务端发送接收能力也都正常,但是此时服务器并不能确认客户端的接收能力是否正常;第三次握手客户端发送ACK,服务器接收,服务端才能得出客户端发送接收能力正常,服务端自己发送接收能力也都正常。
2、为什么握手是三次,而挥手时需要四次呢
其实在TCP握手的时候,接收端将SYN包和ACK确认包合并到一个包中发送的,所以减少了一次包的发送。对于四次挥手,由于TCP是全双工通信,主动关闭方发送FIN请求不代表完全断开连接,只能表示主动关闭方不再发送数据了。而接收方可能还要发送数据,就不能立即关闭服务器端到客户端的数据通道,所以就不能将服务端的FIN包和对客户端的ACK包合并发送,只能先确认ACK,等服务器无需发送数据时在发送FIN包,所以四次挥手时需要四次数据包的交互
3、为什么TIME_WAIT状态需要经过2MSL才能进入CLOASE状态?
MSL指的是报文在网络中最大生存时间。在客户端发送对服务端的FIN确认包ACK后,这个ACK包有可能到达不了,服务器端如果接收不到ACK包就会重新发送FIN包。所以客户端发送ACK后需要留出2MSL时间(ACK到达服务器器+服务器发送FIN重传包,一来一回)等待确认服务器端缺失收到了ACK包。也就是说客户端如果等待2MSL时间也没收到服务器端重传的FIN包,则就可以确认服务器已经收到客户端发送的ACK包
参考文章:网络 卧槽!牛皮了,面试官居然把TCP三次握手四次挥手问的这么详细_WhiteShirtI的博客-CSDN博客
5、UDP
UDP是在IP数据报服务之上增加了一些功能,增加了复用和分用的功能以及差错检测的功能
UDP的主要特点是:【必考】
1.UDP是无连接的
2.UDP尽最大努力交付
3.UDP面向报文且没有拥塞控制
4.UDP开销较小传输效率较高
第六章:应用层
编辑
1、应用层的作用?
通过位于不同主机中的多个应用进程之间的通信和协同工作来完成。应用层的内容就是具体定义通信规则。
2、域名系统DNS
迭代查询:
编辑
递归查询:
编辑
第七章:其它知识点补充
编辑
🏌🏻实验部分
1、配置VLAN
2、RIP基本配置
3、单区域OSPF配置实验
4、多区域OSPF配置实验
5、BGP配置实验
6、NAT配置实验
计网实验常用命令总结 :
最常用: system-view //进入视图模式 undo info-center enable //关闭消息中心功能 sysname r_yth //设置名称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2 //进入端口视图 ip address 192.168.1.253 24 //配置 IP 地址 (先进入端口,再配置端口ip) quit //退出端口视图 display saved-configuration //查看已保存的所有配置 display current-configuration //查看当前所有配置 ip route-static 0.0.0.0 0 192.168.1.254 //配置默认路由 port link-type access//配置接入端口 port link-type trunk//配置主干端口 vlan batch 2 3 4 //创建 vlan 2 vlan3 和 vlan4 network 192.168.1.0 //设置各端口的分类网络地址 ospf 1 //启动编号为1的OSPF进程 area 1//创建编号为1的OSPF区域 network 192.1.1.0 0.0.0.255//指定与路由器直连的网络(子网掩码为反码) ipv4-family unicast(单播) //启用IPV4的单播地址簇。 bgp 100 //在编号为100的自治系统内启动BGP peer 192.1.7.2 as-number 200//指定对等体,包括IP地址和自治统号,可以为外部邻居也可以是内部邻居。 import-route ospf 13 //指定将编号为13的OSPF路由生成的路由项引入到BGP路由中。 import-route bgp //通过BGP获取其他自治系统中的路由项引入到OSPF路由中。 rule 5 permit source 192.168.1.0 0.0.0.255 //配置一条用于指定允许通过或者拒绝通过的IP分组的源IP地址范围的规则 acl 2000 //创建编号为2000的访问控制列表,并进入ACL nat outbound 2000 //在指定端口启动地址转换NAT功能。 Nat server protocol tcp global current-interface 50000 inside 192.168.1.100 80 //家里公网IP地址和全局端口号与内部网络私有IP地址和本地端口号 stp mode stp //修改stp的模式 stp priority 8192 //配置优先级 stp enable //启用stp功能 (优先级只能在下列数字中选择:0,4096,8192,12288,163848,20480,24567,28672,32768,40960,45056,49152,53248,57344,61440.)
说在最后📝:
期末已经落下帷幕,但学习的脚步从未停下,放假不放学!
✨暑期即将更新✨
1、【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学习总结
2、【数学建模从0到1】专栏
3、【算法修炼从0到1】专栏
4、【云原生】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