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为了提升性能,竟运用了共享经济

简介: Python 的有趣之处还不止于此,本文要继续分享另一种内存管理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它实现了共享经济与供需平衡的融合,我们从中可揭开 Python 的另一重身份…

大家或许知道,Python 为了提高内存的利用效率,采用了一套共用对象内存的分配策略。

例如,对于那些数值较小的数字对象([-5, 256])、布尔值对象、None 对象、较短的字符串对象(**通常** 是 20)等等,字面量相等的对象实际上是同一个对象。

# 共用内存地址的例子
a = 100
b = 100
s = "python_cat"
t = "python_cat"
id(a) == id(b) # 结果:True
id(s) == id(t) # 结果:True复制代码

我很早的时候曾写过一篇《Python中的“特权种族”是什么?》,把这些对象统称为“特权种族”,它们是 Python 在内存管理机制上使用的优化技巧。

前不久,我还写了一篇《Python 内存分配时的小秘密》,也是介绍内存管理的技巧。

这两篇文章有所区别:旧文主要涉及了内存共用与对象驻留的机制,而新文介绍的是内存分配、动态扩容以及内存回收的相关机制。

它们令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两个词:共享经济与供需平衡。

如果你没有读过那两篇文章,我强烈建议你先回看一下,然后再看看我的联想是否有道理:那几类特权种族对象其实是在共享内存,表面上的不同对象,其实是在循环利用;至于供需平衡也好理解,创建某些对象时,按照预期的诉求去分配内存,在扩容时则灵活调节,达到了供需之间的平衡。

透过现象看本质,Python 可以很有趣。

但是,Python 的有趣之处还不止于此,本文要继续分享另一种内存管理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它实现了共享经济与供需平衡的融合,我们从中可揭开 Python 的另一重身份……

1、不可变对象的共享经济

上面列出的"特权种族"都是不可变对象(而“供需平衡”主要出现于可变对象),对于这些不变的对象,当出现多处使用时,共用一个对象似乎是种不错的优化方法。

我曾有一种猜想:Python 的不可变对象都可能是特权种族。

我没有试图去完全证实它,本文只想考察其中一种不可变对象:元组。它是不可变对象,那么,是否有共用对象的机制呢?

下面把它跟列表作一下对比:

# 空对象的差别
a = []
b = []
c = ()
d = ()
print(id(a)==id(b))  # 结果:False
print(id(c)==id(d))  # 结果:True复制代码

由此可见,两个空列表是不同的对象,而两个空元组其实是同一个对象。这至少说明了,空元组在内存中只有一个,它属于已提到的特权种族。

将实验延伸到集合与字典,它们是可变对象,你会发现结果跟列表一样,存在多个副本,即不是特权种族。我就不举例了。

由上述的实验结果,还能引出两个问题,但是它们偏离了本文主题,我不打算深入辨析,简单列一下:

  • 除了空元组,还有什么样的元组是“特权种族”?(PS:从元素的数量、类型、元素自身的大小考虑,就我小范围试验,还没发现。所以,空元组是独特的唯一?)
  • 编译期与运行期有所区别,这在之前写字符串的 intern 机制时(《Intern机制的软肋》)也分析过。(PS:print(id([]) == id([])),结果为 True,与上例先赋值再比较不同。)

2、可变对象的共享经济

空元组体现了共享经济,但由于它是不可变对象,所以不存在动态扩容,就只体现了极少的供需平衡。

作为对照,列表等可变对象充分表现了供需平衡,却似乎没办法体现共享经济。

比如说,我们把一个列表想象成一个可自增的杯子(毕竟它是某种容器),再把它的元素想象成不同种类的液体(水、可乐、酒……)。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两杯东西是否可以共享为一个对象呢?或者说,有没有可能共享那只杯子呢?这样就可以节省内存(在那篇讲小秘密的文章中展示过:“空杯子”占用的内存可不少),提升效率啦。

对于第一个问题,答案为否,验证过程略。对于第二个问题,在上一节中,我们已验证过两个空杯子(即空列表),答案也为否。

但是,第二个问题还有其它的可能!下面让我们换一种实验方法:

# 实验版本:Python 3.6.1
a = [[] for i in range(4)]
print(id(a))
for i in range(len(a)):
    print(f'{i} -- {id(a[i])}')
    # a[i] = 1 # PS:可去除注释,再执行一次,结果的顺序有差别
del a
print("after del")
b = [[] for i in range(4)]
print(id(b))
for i in range(len(b)):
    print(f'{i} -- {id(b[i])}')复制代码

以上代码在不同环境中,执行结果可能有所差异。我执行的一次结果如下:

2012909395656
0 -- 2012909395272
1 -- 2012909406472
2 -- 2012909395208
3 -- 2012909395144
after del
2012909395656
0 -- 2012909395272
1 -- 2012909406472
2 -- 2012909395208
3 -- 2012909395144复制代码

分析结果可知:列表对象在被回收之后,并不会彻底消除,它的内存地址会传递给新创建的列表,也就是说,新创建的列表其实共享了旧列表的内存地址!

再结合前面的例子,我们可以说,先后静态创建的两个列表会分配不同的内存地址,但是,经过动态回收之后,先后创建的列表可能是同一个内存地址!(注意:这里说的是“可能”,因为在新列表创建前,若有其它地方也在创建列表,那后者可能夺去先机。)

延伸到其它基本的可变对象,例如集合与字典,也有同样的共享策略,其目的显而易见:循环利用这些对象的“残躯”,可以避免内存碎片,提高执行性能。

共享一只杯子,总比重新创造一只杯子,要更高效便捷,对吧?

839ef260b96282d649f1b3637305408.png

Python 解释器在实现这个机制时,使用了一个叫做free_list 的全局变量,其工作原理是:

  • 当创建新的对象时,则检查 free_list 内是否有可用对象,有则取出使用,没有则创建
  • 当这些对象被析构时,则检查 free_list 是否有剩余空间,有则存入其中
  • 某类对象存入 free_list 时,只保留“躯壳”,而清空其内部所有的元素(即只共享杯子,不共享杯中物)

958f912e8a6e83c340f2120401cca7c.png

图片来源:https://dwz.cn/QWD6RxOx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说,列表、集合与字典这些可变对象,它们都不是前文所说的特权种族,但是,在它们背后都藏着循环使用的共享思想,这一点却是相通的。

Python 解释器在内存管理上真是煞费苦心啊,在那些司空见惯的基本对象上,它施加了诸多的小魔法,在我们毫不觉察的时候,它们有条不紊地运作,而当我们终于见识清楚后,就不得不感叹它的精妙了。

Python 算得上是一个精打细算的“经济学家”了。

回顾全文,最后作一个小结:

  • 较小的数字、较短的字符串、布尔值与空元组等不可变对象,它们存在着“共享经济”的机制,提升了内存的使用效率
  • 列表、集合与字典等可变对象,它们存在着预分配及超额分配等“供需平衡”的机制,提升了内存的分配效率
  • 列表等对象还存在着共享“容器外壳”的机制,循环利用空闲资源,综合提升程序性能
目录
相关文章
|
2月前
|
测试技术 数据库 UED
Python 性能测试进阶之路:JMeter 与 Locust 的强强联合,解锁性能极限
【9月更文挑战第9天】在数字化时代,确保软件系统在高并发场景下的稳定性至关重要。Python 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性能测试工具,如 JMeter 和 Locust。JMeter 可模拟复杂请求场景,而 Locust 则能更灵活地模拟真实用户行为。结合两者优势,可全面评估系统性能并优化瓶颈。例如,在电商网站促销期间,通过 JMeter 模拟大量登录请求并用 Locust 模拟用户浏览和购物行为,可有效识别并解决性能问题,从而提升系统稳定性和用户体验。这种组合为性能测试开辟了新道路,助力应对复杂挑战。
101 2
|
3月前
|
测试技术 持续交付 Apache
性能怪兽来袭!Python+JMeter+Locust,让你的应用性能飙升🦖
【8月更文挑战第5天】随着互联网应用规模增长,性能测试至关重要。本文介绍如何利用Python结合Apache JMeter和Locust构建高效可定制的性能测试框架。JMeter广泛用于负载测试,通过模拟大量虚拟用户并发访问来评估性能。Locust基于Python,通过编写简单脚本模拟HTTP请求,特别适合Web应用测试,比JMeter更灵活易扩展。Python作为胶水语言简化测试脚本编写并流畅自动化流程。文章提供JMeter命令行测试和Locust脚本示例,并展示如何用Python自动化执行和整合测试结果,最终帮助应用在高负载下稳定运行。
88 1
|
23天前
|
测试技术 持续交付 Apache
性能怪兽来袭!Python+JMeter+Locust,让你的应用性能飙升🦖
【10月更文挑战第10天】随着互联网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性能测试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Python结合Apache JMeter和Locust,构建高效且可定制的性能测试框架。通过介绍JMeter和Locust的使用方法及Python的集成技巧,帮助应用在高负载下保持稳定运行。
61 2
|
23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挖掘 Serverless
手把手教你全面评估机器学习模型性能:从选择正确评价指标到使用Python与Scikit-learn进行实战演练的详细指南
【10月更文挑战第10天】评估机器学习模型性能是开发流程的关键,涉及准确性、可解释性、运行速度等多方面考量。不同任务(如分类、回归)采用不同评价指标,如准确率、F1分数、MSE等。示例代码展示了使用Scikit-learn库评估逻辑回归模型的过程,包括数据准备、模型训练、性能评估及交叉验证。
44 1
|
28天前
|
存储 数据处理 Python
深入解析Python中的生成器:效率与性能的双重提升
生成器不仅是Python中的一个高级特性,它们是构建高效、内存友好型应用程序的基石。本文将深入探讨生成器的内部机制,揭示它们如何通过惰性计算和迭代器协议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
|
1月前
|
缓存 并行计算 算法
如何提高 Python 高阶函数的性能?
【10月更文挑战第2天】
14 3
|
1月前
|
测试技术 持续交付 Apache
性能怪兽来袭!Python+JMeter+Locust,让你的应用性能飙升🦖
【10月更文挑战第2天】随着互联网应用规模的不断膨胀,性能测试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Python结合Apache JMeter和Locust构建高效且可定制的性能测试框架。Apache JMeter是一款广泛使用的开源负载测试工具,适合测试静态和动态资源;Locust则基于Python,通过编写简单的脚本模拟HTTP请求,更适合复杂的测试场景。
58 3
|
1月前
|
安全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UED
优化用户体验:前后端分离架构下Python WebSocket实时通信的性能考量
在当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前后端分离架构已然成为主流趋势,它不仅提升了开发效率,也优化了用户体验。然而,在这种架构模式下,如何实现高效的实时通信,特别是利用WebSocket协议,成为了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本文将探讨在前后端分离架构中,使用Python进行WebSocket实时通信时的性能考量,以及与传统轮询方式的比较。
60 2
|
2月前
|
测试技术 API Python
Python中requests、aiohttp、httpx性能对比
这篇文章对比了Python中三个流行的HTTP客户端库:requests、aiohttp和httpx,在发送HTTP请求时的性能,并提供了测试代码和结果,以帮助选择适合不同应用场景的库。
121 2
|
26天前
|
数据处理 Python
如何优化Python读取大文件的内存占用与性能
如何优化Python读取大文件的内存占用与性能
8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