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玩转 3D 检测和分割 (三):有趣的可视化(下)

简介: 在 MMDetection3D 的官方可视化文档中,我们已经提供了如何进行可视化的一些指令和效果,这篇文章我们将从代码层级介绍可视化的细节过程,带大家一探究竟。


可视化三件套


640.png

可视化本身依赖于 Open3D 和 MeshLab,前面介绍了如果将模型输出结果分别转换到 Open3D 和 MeshLab 需要的格式或者文件。而 MMDetection3D 则根据可视化任务需求封装了三种可视化方法,分别是 show_result 可视化点云场景 3D 框、show_seg_result 可视化点云 3D 分割结果、show_multi_modality_result 将 3D 框投影到 2D 图像进行可视化,这三个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可视化三件套】,因为其实在大部分场景下,都是在使用这三种方法,这一点我们看后续的内容就会有体会了。相关代码见 mmdet3d/core/visualizer/show_result.py。


点云场景 3D 框可视化 show_result

640.png

show_result 本质就是调用 Visualizer 进行可视化,同时生成可以导入 MeshLab 的 obj 结果文件。我们只需要提供点云数据 points、预测 3D 框 pred_bboxes 和 3D 框 label gt_bboxes 即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三者都是可选的,并不一定必须提供,此外提供的 3D 框必须是在深度坐标系下。

640.png


点云场景分割可视化 show_seg_result



和 show_result 类似,本质也是调用 Visualizer 进行可视化,同时生成可以导入 MeshLab 的结果文件。

640.png

图片 3D 框投影可视化

show_multi_modality_result



与前两者不同,现在 3D 视角进行可视化需要借助 Open3D 或者 MeshLab 辅助显示,而 3D 框投影可视化本质和 2D 检测可视化是相同的,都是在图片上进行绘制。此种情况下不需要将 3D 框转换到深度坐标系,我们为不同坐标系的 3D 框分别进行相应的投影操作,在draw_depth_bbox3d_on_img、draw_lidar_bbox3d_on_img 和 draw_camera_bbox3d_on_img 中实现。

640.png

#----------------  mmdet3d/core/visualizer/show_result.py ----------------#
def show_multi_modality_result(img,
                               gt_bboxes,
                               pred_bboxes,
                               proj_mat,
                               out_dir,
                               filename,
                               box_mode='lidar',
                               img_metas=None,
                               show=False,
                               gt_bbox_color=(61, 102, 255),
                               pred_bbox_color=(241, 101, 72)):
    # 根据传入 3D 框所处的坐标系调用对应的投影方法,获取投影框
    if box_mode == 'depth':
        draw_bbox = draw_depth_bbox3d_on_img
    elif box_mode == 'lidar':
        draw_bbox = draw_lidar_bbox3d_on_img
    elif box_mode == 'camera':
        draw_bbox = draw_camera_bbox3d_on_img
    else:
        raise NotImplementedError(f'unsupported box mode {box_mode}')
    result_path = osp.join(out_dir, filename)
    mmcv.mkdir_or_exist(result_path)
    if show:
        show_img = img.copy()
        if gt_bboxes is not None:
            show_img = draw_bbox(
                gt_bboxes, show_img, proj_mat, img_metas, color=gt_bbox_color)
        if pred_bboxes is not None:
            show_img = draw_bbox(
                pred_bboxes,
                show_img,
                proj_mat,
                img_metas,
                color=pred_bbox_color)
        mmcv.imshow(show_img, win_name='project_bbox3d_img', wait_time=0)
    if img is not None:
        mmcv.imwrite(img, osp.join(result_path, f'{filename}_img.png'))
    if gt_bboxes is not None:
        gt_img = draw_bbox(
            gt_bboxes, img, proj_mat, img_metas, color=gt_bbox_color)
        mmcv.imwrite(gt_img, osp.join(result_path, f'{filename}_gt.png'))
    if pred_bboxes is not None:
        pred_img = draw_bbox(
            pred_bboxes, img, proj_mat, img_metas, color=pred_bbox_color)
        mmcv.imwrite(pred_img, osp.join(result_path, f'{filename}_pred.png'))


不同需求场景的可视化



刚才我们介绍了【可视化三件套】,现在我们就来看看 MMDetection3D 如何使用这三件套。实际上在 MMDetection3D 中存在多种可视化的需求场景,而各种需求在我们官方的文档也有相关运行命令的介绍:

640.png


Demo 可视化



在 demo 可视化的时候,通过使用训练好的模型得到推理结果后,直接根据需要使用可视化三件套。这种情况下通常输入是某个点云场景 bin 文件或者一张图片。


推理过程中可视化


对于某个模型,在某个数据集的验证集/测试集推理的时候可视化推理结果,调用的是该模型内部实现的 model.show_results 方法,在 MMDetection3D 中,我们为三种模型的基类分别实现了相应的可视化方法 show_results。

640.png

点云 3D 检测(多模态 3D 检测)模型推理的时候,其可视化方法 show_results 调用的是三件套中的 show_result,点云分割模型调用的则是 show_seg_result,单目 3D 检测模型调用的是 show_multi_modality_result。同时这些检测模型的 model.show_results 方法基本都提供了 score_thr 参数,用户可以更改该参数调整推理结果可视化时的检测框的阈值,获得更好的可视化效果。


结果可视化


MMDetection3D 提供了 tools/misc/visualize_results.py 脚本,用于可视化检测结果。通常来说,模型完成测试集/验证集的推理后,通常会生成保存检测结果的 pkl 格式的文件,该 pkl 文件的内部的具体存储格式则因数据集而异,所以通常对于每个数据集类,也会实现对应的 dataset.show 方法,我们可以来看看 KITTI 数据集:

# -------------- mmdet3d/datasets/kitti_dataset.py ----------------- #
    def show(self, results, out_dir, show=True, pipeline=None):
        assert out_dir is not None, 'Expect out_dir, got none.'
        pipeline = self._get_pipeline(pipeline)
        for i, result in enumerate(results):
            if 'pts_bbox' in result.keys():
                result = result['pts_bbox']
            data_info = self.data_infos[i]
            pts_path = data_info['point_cloud']['velodyne_path']
            file_name = osp.split(pts_path)[-1].split('.')[0]
            points, img_metas, img = self._extract_data(
                i, pipeline, ['points', 'img_metas', 'img'])
            points = points.numpy()
            # 在 3D 空间可视化的时候需要将 3D 框转换到深度坐标系
            points = Coord3DMode.convert_point(points, Coord3DMode.LIDAR,
                                               Coord3DMode.DEPTH)
            gt_bboxes = self.get_ann_info(i)['gt_bboxes_3d'].tensor.numpy()
            show_gt_bboxes = Box3DMode.convert(gt_bboxes, Box3DMode.LIDAR,
                                               Box3DMode.DEPTH)
            pred_bboxes = result['boxes_3d'].tensor.numpy()
            show_pred_bboxes = Box3DMode.convert(pred_bboxes, Box3DMode.LIDAR,
                                                 Box3DMode.DEPTH)
            show_result(points, show_gt_bboxes, show_pred_bboxes, out_dir,
                        file_name, show)
            # 多模态可视化, 在图片上可视化投影 3D 框
            if self.modality['use_camera'] and 'lidar2img' in img_metas.keys():
                img = img.numpy()
                img = img.transpose(1, 2, 0)
                show_pred_bboxes = LiDARInstance3DBoxes(
                    pred_bboxes, origin=(0.5, 0.5, 0))
                show_gt_bboxes = LiDARInstance3DBoxes(
                    gt_bboxes, origin=(0.5, 0.5, 0))
                show_multi_modality_result(
                    img,
                    show_gt_bboxes,
                    show_pred_bboxes,
                    img_metas['lidar2img'],
                    out_dir,
                    file_name,
                    box_mode='lidar',
                    show=show)

由于 pkl 文件只会保存检测到的 3D 框的信息,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于数据集本身通过 pipeline 的方式获取点云(或者图片信息),如果数据集载入了图片信息,即 self.modality['use_camera'] 为 True,同时数据集本身的 meta info 包含 lidar2img 的投影矩阵,就可以将点云模型检测得到的结果投影到 2D 图片上可视化投影框。除此以外,由于调用了 show_result 方法,如果有 GIU 界面可以选择使用 Visualizer 可视化结果,同时会生成 obj 文件,从而导入 MeshLab 进行可视化。


数据集及标签可视化


训练自己的数据集时,怎么查看自己的数据和标签 box 是不是对应的?某一天突发奇想:想试试看一个新的数据增强方法能不能涨点,那怎么可以方便地验证这个数据增强的 pipeline 写得对不对呢? 在训练过程中我喂给模型的数据到底长什么样子呢?


MMDetection3D 提供 tools/misc/browse_dataset.py 脚本,browse_dataset 可以对 datasets 吐出的数据进行可视化检查,看下是否有错误。用法其实非常的简单,只需要传入数据集配置相关的 config 就可以了。而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browse_dataset 脚本本身也是直接调用的可视化三件套,根据需求进行可视化,这里我们截取部分代码分析:

# -------------- tools/misc/browse_dataset.py ----------------- #    
    # 设定可视化 mode
    vis_task = args.task  # 'det', 'seg', 'multi_modality-det', 'mono-det'
    progress_bar = mmcv.ProgressBar(len(dataset))
    for input in dataset:
        if vis_task in ['det', 'multi_modality-det']:
            # show 3D bboxes on 3D point clouds
            show_det_data(input, args.output_dir, show=args.online)
        if vis_task in ['multi_modality-det', 'mono-det']:
            # project 3D bboxes to 2D image
            show_proj_bbox_img(
                input,
                args.output_dir,
                show=args.online,
                is_nus_mono=(dataset_type == 'NuScenesMonoDataset'))
        elif vis_task in ['seg']:
            # show 3D segmentation mask on 3D point clouds
            show_seg_data(input, args.output_dir, show=args.online)
        progress_bar.update()

我们在可视化数据集的时候需要在命令行指定 task,包括 det、multi_modality-det、mono-det、seg 四种。


To Do 项



MMDetection3D 在设计可视化工具的过程中,主要是满足各个任务和模态可视化的基本需求进行统一。而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更加有趣的可视化需求,这里我们尝试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也欢迎感兴趣的小伙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 MMDetection3D 可视化功能越来越强大~


特征图注意力可视化


对于单目 3D 检测来说,其特征图可视化基本可以参照 MMDetection,对于点云 3D 检测来说,大部分的可视化需求集中在 voxel 上,每个 voxel 需要跟其他的 voxel 计算相似度,本质上是 self-attention,如果想在 MMDetection3D 通过 MMCV 的 hook 机制进行中间结果的可视化目前来说并不容易,MMCV 提供的高级 hook 只能在迭代或者训练 epoch 之前或之后调用,如果要可视化内部特征图而不是最终输出,则可能需要修改模型的 forward 方法以返回特征图,然后使用 MMCV 中的 hook。


推理过程中多模态可视化


MMDetection3D 已经在数据集 / 推理结果可视化中支持了多模态可视化(即 3D 框同时在点云空间和对应的图片上投影可视化),而前面提到过推理过程中的可视化主要依靠的是对应模型的 model.show_results 方法,我们只需要重写模型的 show_results 方法即可,具体的写法和前面的结果可视化中多模态可视化方法类似。对于点云 3D 检测模型,我们可以将模型检测的结果投影到图片上,相反,对于单目 3D 检测模型,我们则可以将由图片得到的检测结果直接在对应的点云场景中可视化。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多模态可视化的时候,以经典多模态检测方法 MVXNet 为例,config 文件中关于 input_modality 需要进行如下设置:


input_modality = dict(use_lidar=True, use_camera=True)



3D 框 BEV XYWHR 视角可视化


MMDetection3D 目前并不支持 BEV 视角可视化,如果希望在 BEV 视角可视化使用  nuScenes devkit,当然我们也非常希望社区用户参与进来,参考 nuScenes devkit 的实现让 MMDetection3D 也能支持 BEV 视角可视化 。


综上,我们从代码层面介绍了一些 MMDetection3D 中可视化的相关内容,同时也带大家看看如何利用 Open3D 来满足更多的可视化需求。MMDetection3D 之后也会进行可视化代码的相关重构,更多的可视化后端比如 mayavi 和 wandb 等等也会在考虑范围内。接下来的文章我们会带大家仔细了解各个数据集,看看 MMDetection3D 中如何进行各个数据的预处理等等,敬请期待~


文章来源:【OpenMMLab

 2022-04-25 18:04



目录
相关文章
|
2天前
|
并行计算 前端开发 数据可视化
面板平滑转换回归(PSTR)分析案例实现
面板平滑转换回归(PSTR)分析案例实现
|
6月前
|
存储 传感器 数据可视化
3D目标检测数据集 KITTI(标签格式解析、3D框可视化、点云转图像、BEV鸟瞰图)
本文介绍在3D目标检测中,理解和使用KITTI 数据集,包括KITTI 的基本情况、下载数据集、标签格式解析、3D框可视化、点云转图像、画BEV鸟瞰图等,并配有实现代码。
554 0
|
6月前
|
数据采集 数据可视化 数据格式
3D检测数据集 DAIR-V2X-V 转为Kitti格式 | 可视化
本文分享在DAIR-V2X-V数据集中,将标签转为Kitti格式,并可视化3D检测效果。
103 0
|
7月前
视觉智能平台中,如果你想批量清空人脸样本库里的样本数据
视觉智能平台中,如果你想批量清空人脸样本库里的样本数据
48 5
|
7月前
|
存储
ArcGIS模型构建器实现批量按掩膜提取影像
ArcGIS模型构建器实现批量按掩膜提取影像
291 0
|
8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可视化 算法
【Yellowbrick】特征可视化分析
【Yellowbrick】特征可视化分析
45 0
|
9月前
|
数据可视化 数据挖掘 Linux
转录组下游分析丨利用limma包进行差异表达分析,结果可视化绘制火山图和热图
转录组下游分析丨利用limma包进行差异表达分析,结果可视化绘制火山图和热图
|
9月前
|
JSON 算法 数据格式
优化cv2.findContours()函数提取的目标边界点,使语义分割进行远监督辅助标注
可以看到cv2.findContours()函数可以将目标的所有边界点都进行导出来,但是他的点存在一个问题,太过密集,如果我们想将语义分割的结果重新导出成labelme格式的json文件进行修正时,这就会存在点太密集没有办法进行修改,这里展示一个示例:没有对导出的结果进行修正,在labelme中的效果图。
91 0
|
9月前
|
PyTorch 算法框架/工具
语义分割数据增强——图像和标注同步增强
其中常见的数据增强方式包括:旋转、垂直翻转、水平翻转、放缩、剪裁、归一化等。
388 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编解码
图像目标分割_1 概述
图像分割的目的:简化或改变图像的表示形式,使得图像更容易理解和分析。图像分割通常用于定位图像中的物体和边界(线,曲线等)。更精确的,图像分割是对图像中的每个像素加标签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使得具有相同标签的像素具有某种共同视觉特性。
25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