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流水线结合生产者消费者模型赋能模型推理过程

简介: 【架构】流水线结合生产者消费者模型赋能模型推理过程

前言

  由于神经网络模型通常较大且计算密集,因此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来训练和推理。加速程序可以显著减少训练和推理时间,提高效率,同时降低成本。此外,通过优化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和推理过程,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计算量,进一步加速程序。在项目需要落地进行推理时往往会因为设备算力不够或因为利用率不高导致运行效率低下,今天便从优化推理架构角度进行分析。

流水线

  流水线技术是一种将一个任务分解为若干顺序执行子任务的方法,不同的子任务由不同的执行机构负责执行,而这些机构可以同时并行工作,任一任务只占用其中一个执行机构,这样就可以实现多个任务的重叠执行,以提高工作效率。

  如果以传统的方式,完成k个任务所需的时间是kNt,而使用流水线技术执行,花费的时间是Nt + (k - 1)t。也就是说,除了第一个任务需要完整的时间外,其他任务都通过并行执行以节省大量时间。所以流水线的执行时间可以通俗地表达为: 【流水线执行时间 = 第1条指令的执行时间 + (n - 1)* 流水线周期】 。

  这里我们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进行分析,如下这三个模块耗时所示:

  1. 生产数据(耗时1秒)
  2. 处理数据(耗时3秒)
  3. 推送数据(耗时可忽略不计)

当我们执行一次上述模块耗时为4秒,生产数据占25%运行时间,有75%的时间属于空闲状态,这明显是可以进行优化的。

  在处理模块这里耗时为3秒,我们可以增加处理数据模块的数量为3个进行优化,我们采用流水线操作可得耗时数据流明细:

时间 生产(1个) 处理(3个) 推送(1个)
1 1
2 2 1.1
3 3 1.2-2.1
4 4 1.3;2.2;3.1 1
5 5 2.3;3.2;4.1 2
6 6 3.3;4.2;5.1 3
7 7 4.3;5.2;6.1 4
8 8 5.3;6.2;7.1 5
9 9 6.3;7.2;8.1 6

python代码

  由于模型推理代码较为繁杂,在这里我将推理模块抽象为上述模块进行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python

复制代码

import time
from concurrent.futures import ThreadPoolExecutor
# 处理一个数据用时3秒
def myFunc(n):
    time.sleep(3)
    return n
# 生产一个数据时间用时1秒
def num(n):
    time.sleep(1)
    return n
max_works = 3
count = 1
# 使用ThreadPoolExecutor来并行处理数据
with ThreadPoolExecutor(max_workers=max_works) as executor:
    while True:
        n = num(count)
        future = executor.submit(myFunc, n)
        future.add_done_callback(lambda future: print("此时输出的数据为", future.result()))
        print("此时运行的时间t为:", count)
        count += 1

在上述代码中我们分别使用sleep模拟了处理耗时,运行上述代码可以得到只有前三秒时间无法获取数据,在第四秒开始可以陆陆续续得到处理好的数据,这样我们的生产数据环节处于一直工作状态,如果大家需要

复制代码

此时运行的时间t为: 1
此时运行的时间t为: 2
此时运行的时间t为: 3
此时运行的时间t为: 4
此时输出的数据为 1
此时输出的数据为 2
此时运行的时间t为: 5
此时输出的数据为 3
此时运行的时间t为: 6
此时输出的数据为 4
此时运行的时间t为: 7
此时输出的数据为 5
此时运行的时间t为: 8
此时输出的数据为 6
此时运行的时间t为: 9
此时输出的数据为 7


相关文章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分布式计算
大规模语言模型与生成模型:技术原理、架构与应用
本文深入探讨了大规模语言模型(LLMs)和生成模型的技术原理、经典架构及应用。介绍了LLMs的关键特点,如海量数据训练、深层架构和自监督学习,以及常见模型如GPT、BERT和T5。同时,文章详细解析了生成模型的工作原理,包括自回归模型、自编码器和GANs,并讨论了这些模型在自然语言生成、机器翻译、对话系统和数据增强等领域的应用。最后,文章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模型压缩、跨模态生成和多语言多任务学习。
167 3
|
2月前
|
人工智能 JSON 算法
Qwen2.5-Coder 系列模型在 PAI-QuickStart 的训练、评测、压缩及部署实践
阿里云的人工智能平台 PAI,作为一站式、 AI Native 的大模型与 AIGC 工程平台,为开发者和企业客户提供了 Qwen2.5-Coder 系列模型的全链路最佳实践。本文以Qwen2.5-Coder-32B为例,详细介绍在 PAI-QuickStart 完成 Qwen2.5-Coder 的训练、评测和快速部署。
Qwen2.5-Coder 系列模型在 PAI-QuickStart 的训练、评测、压缩及部署实践
|
21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测试技术 定位技术
新扩散模型OmniGen一统图像生成,架构还高度简化、易用
近期,一篇题为“OmniGen: Unified Image Generation”的论文介绍了一种新型扩散模型OmniGen,旨在统一图像生成任务。OmniGen架构简洁,无需额外模块即可处理多种任务,如文本到图像生成、图像编辑等。该模型通过修正流优化,展现出与现有模型相当或更优的性能,尤其在图像编辑和视觉条件生成方面表现突出。OmniGen仅含3.8亿参数,却能有效处理复杂任务,简化工作流程。尽管如此,OmniGen仍存在对文本提示敏感、文本渲染能力有限等问题,未来研究将继续优化其架构与功能。
46 16
|
20天前
|
编解码 机器人 测试技术
技术实践 | 使用 PAI+LLaMA Factory 微调 Qwen2-VL 模型快速搭建专业领域知识问答机器人
Qwen2-VL是一款具备高级图像和视频理解能力的多模态模型,支持多种语言,适用于多模态应用开发。通过PAI和LLaMA Factory框架,用户可以轻松微调Qwen2-VL模型,快速构建文旅领域的知识问答机器人。本教程详细介绍了从模型部署、微调到对话测试的全过程,帮助开发者高效实现定制化多模态应用。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PyTorch API
优化注意力层提升 Transformer 模型效率:通过改进注意力机制降低机器学习成本
Transformer架构自2017年被Vaswani等人提出以来,凭借其核心的注意力机制,已成为AI领域的重大突破。该机制允许模型根据任务需求灵活聚焦于输入的不同部分,极大地增强了对复杂语言和结构的理解能力。起初主要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Transformer迅速扩展至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等多领域,展现出强大的跨学科应用潜力。然而,随着模型规模的增长,注意力层的高计算复杂度成为发展瓶颈。为此,本文探讨了在PyTorch生态系统中优化注意力层的各种技术,
67 6
优化注意力层提升 Transformer 模型效率:通过改进注意力机制降低机器学习成本
|
29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
人工智能浪潮下的编程实践:构建你的第一个机器学习模型
在人工智能的巨浪中,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弄潮儿。本文将带你一探究竟,从零基础开始,用最易懂的语言和步骤,教你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第一个机器学习模型。不需要复杂的数学公式,也不必担心编程难题,只需跟随我们的步伐,一起探索这个充满魔力的AI世界。
48 12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Python
机器学习中评估模型性能的重要工具——混淆矩阵和ROC曲线。混淆矩阵通过真正例、假正例等指标展示模型预测情况
本文介绍了机器学习中评估模型性能的重要工具——混淆矩阵和ROC曲线。混淆矩阵通过真正例、假正例等指标展示模型预测情况,而ROC曲线则通过假正率和真正率评估二分类模型性能。文章还提供了Python中的具体实现示例,展示了如何计算和使用这两种工具来评估模型。
62 8
|
2月前
|
网络协议 网络架构
TCP/IP协议架构:四层模型详解
在网络通信的世界里,TCP/IP协议栈是构建现代互联网的基础。本文将深入探讨TCP/IP协议涉及的四层架构,以及每一层的关键功能和作用。
180 5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Python
机器学习中模型选择和优化的关键技术——交叉验证与网格搜索
本文深入探讨了机器学习中模型选择和优化的关键技术——交叉验证与网格搜索。介绍了K折交叉验证、留一交叉验证等方法,以及网格搜索的原理和步骤,展示了如何结合两者在Python中实现模型参数的优化,并强调了使用时需注意的计算成本、过拟合风险等问题。
59 6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人工智能
【AI系统】模型演进与经典架构
本文探讨了AI计算模式对AI芯片设计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经典模型结构设计与演进、模型量化与压缩等核心内容,揭示了神经网络模型的发展现状及优化方向。文章详细介绍了神经网络的基本组件、主流模型结构、以及模型量化和剪枝技术,强调了这些技术在提高模型效率、降低计算和存储需求方面的关键作用。基于此,提出了AI芯片设计应考虑支持神经网络计算逻辑、高维张量存储与计算、灵活的软件配置接口、不同bit位数的计算单元和存储格式等建议,以适应不断发展的AI技术需求。
4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