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js设计与实现 —— 渲染器核心 Diff 算法(上)

简介: Vuejs设计与实现 —— 渲染器核心 Diff 算法

image.png

前言

当组件发生更新时会重新执行 render 方法生成新的 vnode 节点,而当 新旧vnode 都是 一组节点 时,为了以最小的性能开销完成 更新操作,需要比较两组子节点,其中用于比较的算法就叫 Diff 算法。Vue 中的 Diff 算法实际上也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那么下面就来看看它是如何演进、优化成如今的 Diff 算法的。

简单 diff 算法

在进行 新旧 两组子节点的更新时,去遍历 新旧 一组子节点中 长度较短 的一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多的调用 pacth 函数进行更新。

理想状态

理想状态 指新旧一组节点中 新旧节点前后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在这个前提下新的一组节点可以比旧的一组子节点多、少或相等:

  • 新旧 一组节点的中 较短 的一组长度,作为公共长度 commonLength
  • 通过以 commonLength 作为循环结束的条件,通过 patch 函数对当前遍历到的 新旧 进行 pacth 更新操作
  • 新旧 一组节点的长度一致,那么意味着其全部是 更新操作
  • commonLength 长度后的,就代表是属于其他多余的节点,这个多余的节点会根据 新旧 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
  • 新的 一组子节点有剩余,则代表有新的节点需要 挂载,通过 patch 函数进行挂载操作
  • 旧的 一组子节点有剩余,则代表有旧的节点需要 卸载,通过 unmount 进行卸载操作

image.png

非理想状态

非理想状态 指的是 新旧 一组子节点中相 同位置节点不相同.

此时简单 diff 算法仍然会以 commonLength 进行遍历,并通过 patch(n1, n2) 的方式去更新,但在 pacth 函数中由于 n1n2 节点不是相同节点,此时会直接将 旧节点 进行 卸载,然后将 新节点 进行 挂载 操作,哪怕是当前 新旧 一组节点中在不同位置有相同的节点可复用,但简单 diff 算法完全不知道是否有可复用的节点,它完全是依赖于 pacth 来判断当前新旧节点是否是相同的节点。

image.png

小结

显然,简单 diff 算法下课通过减少 DOM 操作的次数,提升了一定的更新性能,但在非理想状态下,其更新方式和简单直接的更新方式一致:即卸载旧节点、挂载新节点,这意味着它仍然有被优化的空间。

基于 key 的简单 diff 算法

上述算法的缺陷在于 非理想状态diff 的过程仍然比较固定,即只能比较同位置的节点是否一致,那么优化的方式也是显而易见,只需要引入 key 用来标识 新旧一组子节点中 是否存在相同 key 的节点,若存在则复用 真实 DOM 节点,即更新和移动 DOM 节点即可。

image.png

核心

  • 通过遍历 新的一组 子节点中的节点,去 旧的一组 子节点中基于 key 寻找可复用的节点,找到可复用节点进行 patch更新
  • 根据 lastIndex 决定是否要进行 移动
  • find 变量为 false 时认为当前节点是需要进行 挂载
  • 最后在通过 从旧节点中依次查找新节点中去查找,通过 has 变量判断是否需要进行 卸载

以下是简单的伪代码实现:

function patchChildren(n1, n2, container) {
  if (typeof n2 === "string") {
    // 省略代码
  } else if (Array.isArray(n2.children)) {
    const oldChildren = n1.children; // 旧的一组子节点
    const newChildren = n2.children; // 新的一组子节点
    let lastIndex = 0; // 用于判断当前节点移动的位置
    // 遍历新的一组子节点:更新、移动、挂载
    for (let i = 0; i < newChildren.length; i++) {
      const newVnode = newChildren[i];
      let find = false; // 标识是否能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找到可复用的节点
      let j = 0;
      // 遍历旧的一组子节点
      for (j; j < oldChildren.length; j++) {
        const oldVnode = oldChildren[j];
        // 根据 key 判断是否是相同节点,及是否可复用
        if (newVnode.key === oldVnode.key) {
          find = true;
          // 通过 patch 进行【更新】
          patch(oldVnode, newVnode, container);
          // 若 j < lastIndex 的值,表示需要【移动】
          if (j < lastIndex) {
            // 获取当前节点对应的上一个 preVnode 节点
            const preVnode = newChildren[i - 1];
            // 若上一个 preVnode 节点不存在,则表示当前 vnode 是头节点
            if (preVnode) {
              // 获取上一个节点对应的 preVnode 对应的真实 DOM 的下一个兄弟元素作为锚点元素
              const anchor = preVnode.el.nextSibling;
              // 移动操作
              insert(newVnode.el, container, anchor);
            }
          } else {
            lastIndex = j;
          }
          break;
        }
      }
      // 若 find 仍然为 false,则意味着没有可复用节点
      // 即当前的 newVnode 节点需要被【挂载】
      if (!find) {
        // 挂载也需要挂载到正确的位置,因此需要锚点元素
        const preVnode = newChildren[i - 1];
        let anchor = null;
        if (preVnode) {
          // 若存在前一个 newVnode 节点,则将其真实 DOM 对应的下一个兄弟元素,作为锚点元素
          anchor = preVnode.el.nextSibling;
        } else {
          // 若不存在前一个 newVnode 节点,则将容器节点中的第一个子元素,作为锚点元素
          anchor = container.firstChild;
        }
        // 基于锚点元素挂载新节点
        patch(null, newVnode, container, anchor);
      }
    }
    // 遍历旧的一组子节点:卸载多余旧节点
    for (let i = 0; i < oldChildren.length; i++) {
        // 当前旧节点
        const oldVnode = oldChildren[i];
        // 拿旧的子节点 oldVnode 去新的一组子节点中寻找具有相同 key 值的节点
        const has = newChildren.find(vnode => vnode.key === oldVnode.key);
        // 若没有找到相同 key 的节点,则说明需要删除或卸载当前旧节点
        if(!has){
            unmount(oldVnode);
        }
    }
  } else {
    // 省略代码
  }
}
复制代码

小结

实际上 diff 操作的目的是 更新、移动、挂载、卸载 的过程,基于 key 可以在 新旧一组子节点 中尽可能找到可复用节点,即尽可能的通过 DOM 移动操作来完成更新,避免过多地对 DOM 元素进行销毁和重建。

虽然实现了尽可能复用 DOM 节点,但是上述算法对 DOM移动操作 仍然不是最优的,其中 lastIndex 记录的是 旧的一组子节点中上次被更新的索引位置

  • 理论上只需要移动依次 DOM 即可完成更新,即只需要将旧 p3 节点移动到末尾节点即可
  • 而事实上基于以上算法,使得其移动方式并不是最优的,导致了旧 p1p2 节点对应的真实 DOM 节点被移动

image.png

双端 Diff 算法

双端 Diff 算法是一种同时对新旧两组子节点的两个端点进行比较的算法.

这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通常在一组子节点中对基于两端的操作是比较常见的,因此可以基于这样的假设去尽量减少每个新节点都要通过遍历一次旧的一组子节点的操作。

核心

只要 命中 以下 四种假设,则可以直接通过 patch() 进行 更新

  • 旧的头结点 等于 新的头结点,不需移动
  • 旧的尾节点 等于 新的尾节点,不需移动
  • 旧的头结点 等于 新的尾结点,需要移动
  • 旧的尾节点 等于 新的头节点,需要移动不能命中 这四种假设,那么仍然需要基于 key 通过遍历找到 当前新节点老的一组子节点 中的位置索引:
  • 若在老的一组子节点中 找到 当前新节点
  • 同一节点,则通过 pacth() 进行 更新
  • 不是 同一节点(key 相同,但节点类型不同),则视为新元素,并进行 挂载 操作
  • 若在老的一组子节点中 没有找到 当前新节点,则意味着当前新节点需要进行 挂载 操作 当 老节点 或者 新节点 被遍历完了,就需要对剩余的节点进行操作:
  • oldStartIdx > oldEndIdx 表示 老节点遍历完成,若 新节点有剩余,则说明剩余的节点是新增的节点,需要进行挂载 操作
  • newStartIdx > newEndIdx 表示 新节点遍历完成,若 老节点有剩余,则说明剩余部分节点需要被删除,需要进行 卸载 操作

优势

与基于 key 的简单 diff 算法相比,在相同情况下,原来简单 diff 算法需要两次移动 DOM 操作才能完成的更新,双端 diff 算法只需要一次 DOM 移动即可完成更新:

  • 第一次比较 命中假设 4,即 oldChildren[oldEndIdx] === newChildren[newStartIdx],需要通过 pacth 进行 更新,并将当前旧尾节点对应的 DOM 元素 移动 到旧头结点之前
  • 此时 oldEndIdx 需要 -1,而 newStartIdx 需要 +1
  • 第二次比较 命中假设 1,即 oldChildren[oldStartIdx] === newChildren[newStartIdx],由于此时属于新旧头结点相同,只需要通过 pacth 进行 更新 即可
  • 此时 oldStartIdxnewStartIdx 都需要 +1
  • 第二次比较 命中假设 1,即 oldChildren[oldStartIdx] === newChildren[newStartIdx],由于此时属于新旧头结点相同,只需要通过 pacth 进行 更新 即可
  • 此时 oldStartIdxnewStartIdx 都需要 +1
  • 最后,由于不满足循环条件 oldStartIdx <= oldEndIdx && newStartIdx <= newEndIdx 跳出循环,双端 diff 结束
  • image.png

Vue2 中对应源码

/*
   diff 过程:
     diff 优化:
               1. 四种假设:
                          newStart === oldStart
                          newEnd === oldEnd
                          newStart === oldEnd
                          newEnd === oldStart
               2. 假设新老节点开头结尾有相同节点的情况: 
                - 一旦命中假设,就避免了一次循环,以提高执行效率
                - 如果没有命中假设,则执行遍历,从老节点中找到新开始节点
                  找到相同节点,则执行 patchVnode,然后将老节点移动到正确的位置
     如果老节点先于新节点遍历结束,则剩余的新节点执行新增节点操作
     如果新节点先于老节点遍历结束,则剩余的老节点执行删除操作,移除这些老节点
  */
  function updateChildren(parentElm, oldCh, newCh, insertedVnodeQueue, removeOnly) {
    // 老节点的开始索引
    let oldStartIdx = 0
    // 新节点的开始索引
    let newStartIdx = 0
    // 老节点的结束索引
    let oldEndIdx = oldCh.length - 1
    // 老节点的第一个子节点
    let oldStartVnode = oldCh[0]
    // 老节点的最后一个子节点
    let oldEndVnode = oldCh[oldEndIdx]
    // 新节点的结束索引
    let newEndIdx = newCh.length - 1
    // 新节点的第一个子节点
    let newStartVnode = newCh[0]
    // 新节点的最后一个子节点
    let newEndVnode = newCh[newEndIdx]
    let oldKeyToIdx, idxInOld, vnodeToMove, refElm
    // removeOnly 是一个特殊的标志,仅由 <transition-group> 使用,
    // 以确保被移除的元素在离开转换期间保持在正确的相对位置
    const canMove = !removeOnly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 检查新节点的 key 是否重复
      checkDuplicateKeys(newCh)
    }
    // 遍历新老两组节点,只要有一组遍历完(开始索引超过结束索引)则跳出循环
    while (oldStartIdx <= oldEndIdx && newStartIdx <= newEndIdx) {
      if (isUndef(oldStartVnode)) {
        // 如果节点被移动,在当前索引上可能不存在,检测这种情况,如果节点不存在则调整索引
        oldStartVnode = oldCh[++oldStartIdx] // Vnode has been moved left
      } else if (isUndef(oldEndVnode)) {
        // 如果节点被移动,在当前索引上可能不存在,检测这种情况,如果节点不存在则调整索引
        oldEndVnode = oldCh[--oldEndIdx]
      } else if (sameVnode(oldStartVnode, newStartVnode)) {
        // 老开始节点和新开始节点是同一个节点,执行 patch
        patchVnode(oldStartVnode, newStartVnode, insertedVnodeQueue, newCh, newStartIdx)
        // patch 结束后老开始和新开始的索引分别加 1,开始下一个节点
        oldStartVnode = oldCh[++oldStartIdx]
        newStartVnode = newCh[++newStartIdx]
      } else if (sameVnode(oldEndVnode, newEndVnode)) {
        // 老结束和新结束是同一个节点,执行 patch
        patchVnode(oldEndVnode, newEndVnode, insertedVnodeQueue, newCh, newEndIdx)
        // patch 结束后老结束和新结束的索引分别减 1,开始下一个节点
        oldEndVnode = oldCh[--oldEndIdx]
        newEndVnode = newCh[--newEndIdx]
      } else if (sameVnode(oldStartVnode, newEndVnode)) { // Vnode moved right
        // 老开始和新结束是同一个节点,执行 patch
        patchVnode(oldStartVnode, newEndVnode, insertedVnodeQueue, newCh, newEndIdx)
        // 处理被 transtion-group 包裹的组件时使用
        canMove && nodeOps.insertBefore(parentElm, oldStartVnode.elm, nodeOps.nextSibling(oldEndVnode.elm))
        // patch 结束后老开始索引加 1,新结束索引减 1,开始下一个节点
        oldStartVnode = oldCh[++oldStartIdx]
        newEndVnode = newCh[--newEndIdx]
      } else if (sameVnode(oldEndVnode, newStartVnode)) { // Vnode moved left
        // 老结束和新开始是同一个节点,执行 patch
        patchVnode(oldEndVnode, newStartVnode, insertedVnodeQueue, newCh, newStartIdx)
        canMove && nodeOps.insertBefore(parentElm, oldEndVnode.elm, oldStartVnode.elm)
        // patch 结束后,老结束的索引减 1,新开始的索引加 1,开始下一个节点
        oldEndVnode = oldCh[--oldEndIdx]
        newStartVnode = newCh[++newStartIdx]
      } else {
        // 如果上面的四种假设都不成立,则通过遍历找到新开始节点在老节点中的位置索引
        // 找到老节点中每个节点 key 和 索引之间的关系映射:
        // 如 oldKeyToIdx = { key1: idx1, ... }
        if (isUndef(oldKeyToIdx)) oldKeyToIdx = createKeyToOldIdx(oldCh, oldStartIdx, oldEndIdx)
        // 在映射中找到新开始节点在老节点中的位置索引
        idxInOld = isDef(newStartVnode.key)
          ? oldKeyToIdx[newStartVnode.key]
          : findIdxInOld(newStartVnode, oldCh, oldStartIdx, oldEndIdx)
        if (isUndef(idxInOld)) { // New element
          // 在老节点中没找到新开始节点,则说明是新创建的元素,执行创建
          createElm(newStartVnode, insertedVnodeQueue, parentElm, oldStartVnode.elm, false, newCh, newStartIdx)
        } else {
          // 在老节点中找到新开始节点了
          vnodeToMove = oldCh[idxInOld]
          if (sameVnode(vnodeToMove, newStartVnode)) {
            // 如果这两个节点是同一个,则执行 patch
            patchVnode(vnodeToMove, newStartVnode, insertedVnodeQueue, newCh, newStartIdx)
            // patch 结束后将该老节点置为 undefined
            oldCh[idxInOld] = undefined
            canMove && nodeOps.insertBefore(parentElm, vnodeToMove.elm, oldStartVnode.elm)
          } else {
            // same key but different element. treat as new element
            // 最后这种情况是,找到节点了,但是发现两个节点不是同一个节点,
            // 则视为新元素,执行创建
            createElm(newStartVnode, insertedVnodeQueue, parentElm, oldStartVnode.elm, false, newCh, newStartIdx)
          }
        }
        // 老节点向后移动一个
        newStartVnode = newCh[++newStartIdx]
      }
    }
    // 走到这里,说明老节点或者新节点被遍历完了
    if (oldStartIdx > oldEndIdx) {
      // 老节点被遍历完了,新节点有剩余,则说明这部分剩余的节点是新增的节点,然后添加这些节点
      refElm = isUndef(newCh[newEndIdx + 1]) ? null : newCh[newEndIdx + 1].elm
      addVnodes(parentElm, refElm, newCh, newStartIdx, newEndIdx, insertedVnodeQueue)
    } else if (newStartIdx > newEndIdx) {
      // 新节点被遍历完了,老节点有剩余,说明这部分的节点被删掉了,则移除这些节点
      removeVnodes(oldCh, oldStartIdx, oldEndIdx)
    }
  }


目录
相关文章
|
1月前
|
算法 前端开发 JavaScript
React的diff算法原理
React的diff算法原理
53 0
|
5天前
|
JavaScript 算法 开发者
vue diff算法介绍
vue diff算法介绍
19 2
|
3天前
|
JavaScript 前端开发 算法
React中的DOM diff算法是如何工作的
React的DOM diff算法通过对比新旧虚拟DOM树找到最小更新策略,提高组件更新效率。它生成并比较虚拟DOM,按类型、属性和&quot;key&quot;逐节点检查。不同类型节点直接替换,属性不同则更新属性,相同则递归比较子节点。确定DOM操作后批量执行,减少对真实DOM的访问,优化性能。然而,在复杂场景下可能有性能问题,可借助shouldComponentUpdate、memo或PureComponent等进行优化。
|
13天前
|
JavaScript 算法 前端开发
基于抽象语法树+diff算法实现Markdown编译器
基于抽象语法树+diff算法实现Markdown编译器
|
18天前
|
JavaScript 算法 对象存储
Vue是如何diff算法的
【4月更文挑战第24天】Vue 的 diff 算法核心是对比新旧虚拟 DOM 树,通过比较节点类型、属性及子节点,采用双指针策略和 key 判断,实现高效更新。当节点类型或属性变化时,Vue 更新或替换节点。子节点比较则尝试最小化 DOM 操作,通过 key 优化列表变更。算法递归处理组件和子节点,最终生成补丁对象来更新真实 DOM,提升性能。开发中,合理使用 key 和优化状态变化可进一步提升性能。
|
1天前
|
算法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计算机视觉
基于二维CS-SCHT变换和LABS方法的水印嵌入和提取算法matlab仿真
该内容包括一个算法的运行展示和详细步骤,使用了MATLAB2022a。算法涉及水印嵌入和提取,利用LAB色彩空间可能用于隐藏水印。水印通过二维CS-SCHT变换、低频系数处理和特定解码策略来提取。代码段展示了水印置乱、图像处理(如噪声、旋转、剪切等攻击)以及水印的逆置乱和提取过程。最后,计算并保存了比特率,用于评估水印的稳健性。
|
2天前
|
存储 算法 数据可视化
基于harris角点和RANSAC算法的图像拼接matlab仿真
本文介绍了使用MATLAB2022a进行图像拼接的流程,涉及Harris角点检测和RANSAC算法。Harris角点检测寻找图像中局部曲率变化显著的点,RANSAC则用于排除噪声和异常点,找到最佳匹配。核心程序包括自定义的Harris角点计算函数,RANSAC参数设置,以及匹配点的可视化和仿射变换矩阵计算,最终生成全景图像。
|
2天前
|
算法 Serverless
m基于遗传优化的LDPC码NMS译码算法最优归一化参数计算和误码率matlab仿真
MATLAB 2022a仿真实现了遗传优化的归一化最小和(NMS)译码算法,应用于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结果显示了遗传优化的迭代过程和误码率对比。遗传算法通过选择、交叉和变异操作寻找最佳归一化因子,以提升NMS译码性能。核心程序包括迭代优化、目标函数计算及性能绘图。最终,展示了SNR与误码率的关系,并保存了关键数据。
12 1
|
3天前
|
算法 调度
考虑需求响应的微网优化调度模型【粒子群算法】【matlab】
考虑需求响应的微网优化调度模型【粒子群算法】【matlab】
|
3天前
|
运维 算法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配电网故障定位(matlab代码)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配电网故障定位(matlab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