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接触过AutoGPT、AgentGPT、Siri、Copilot,可能对“Agent(智能体)”这个词已有所了解。简单来说,Agent是一种能理解任务、做出决策、执行操作的自主系统,它不像传统程序那样“只做被动响应”,而是能主动感知、思考和行动。
那么,Data Agent是什么?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Data Agent=AI Agent+数据领域任务能力
Data Agent是一个能自主理解、分析、处理和响应数据任务的AI智能体。但更准确地说,它具备一整套“数据任务执行链”的能力,能够从理解意图,到操作数据,再到输出结果,完成闭环。
6月26日,阿里云瑶池数据库发布Data Agent for Analytics,是基于Data+AI数智融合与Agentic AI技术趋势打造的数据智能体产品, 覆盖从数据产生、存储、加工、治理、分析的全生命周期,具备自主规划、智能执行、迭代优化等特性。
产品发布回放地址:https://developer.aliyun.com/live/255144
本期话题:
1、你觉得支撑Data Agent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2、你在 Data+AI 领域的开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是如何解决的?
3、对于本次瑶池数据库发布的 Data Agent for Analytics 产品,你对于技术及能力层面有哪些方面的期待?
本期奖品:截止2025年8月1日18时,参与本期话题讨论,将会选出 5 个优质回答获得咖啡杯,活动结束将会通过社区站内信通知获奖用户具体领奖方式。快来参加讨论吧~
优质讨论获奖规则:不视字数多,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分享,回答非 AI 生成。
未获得实物礼品的参与者将有机会获得 10-100 积分的奖励,所获积分可前往积分商城进行礼品兑换。
注:楼层需为有效回答(符合互动主题),灌水/同人账号/复制抄袭/不当言论等回答将不予发奖。阿里云开发者社区有权对回答进行删除。获奖名单将于活动结束后 5 个工作日内公布,奖品将于 7 个工作日内进行发放,节假日顺延。奖品发放后请中奖用户及时关注站内信并领取兑换,若超时未领取则默认放弃领奖,逾期将不进行补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阿里云实名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阿里云开发者社区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具体规则请查看《阿里云开发者社区用户服务协议》和《阿里云开发者社区知识产权保护指引》。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填写侵权投诉表单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Data Agent作为数据领域的智能体,其核心技术体系可解构为四大支柱,这些技术在阿里云瑶池数据库的Data Agent for Analytics产品中得到深度实践:
自然语言交互层的精准解析
通过NL2SQL(自然语言转SQL)技术实现需求到数据库查询的直接转换,阿里云瑶池数据库的Data Agent for Analytics可解析用户提问并生成可执行的SQL语句,准确率达商用水平。更先进的NL2API方案将企业指标封装为接口,通过自然语言调用避免数据直接暴露,例如金融行业可将风控指标封装为API,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实现快速查询。多轮对话与上下文记忆技术则让交互更自然,例如电商场景中运营人员询问促销活动效果时,Data Agent能自动关联历史对话中的用户画像数据,持续深化分析维度。
多模态数据处理引擎的融合能力
支持结构化(如MySQL)与非结构化数据(文档、图片、音视频)的融合分析。瑶池数据库的One Channel For AI能力可构建多模态数据到向量库的通道,实现实时数据向量化处理,解决知识库时效性问题。例如在金融风控场景中,Data Agent可同时分析交易数据与客服对话文本,通过情感分析模型识别潜在风险。DTS的多模态解析引擎支持网页、文档、图片等20+数据类型的自动解析与关联入库,某制造企业通过该技术将设备故障诊断报告的生成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5分钟。
工具调用与自动化执行框架的协同
Data Agent需具备调用数据处理工具(如Python、ETL工具)的能力。阿里云DAS Agent通过集成10万+工单经验,实现CPU/会话/存储等8大类异常问题的自动诊断与优化,构建了覆盖问题发现、诊断、修复的全链路自治能力。在实际应用中,Data Agent可根据分析需求动态调用MaxCompute进行批量计算,调用Flink进行实时流处理,形成“数据采集-清洗-分析”的自动化流水线。
智能规划与迭代优化机制的闭环
基于大模型的推理能力,Data Agent可自主拆解复杂任务。例如瑶池的Data Agent for Analytics能将用户需求分解为数据理解、特征分析、深度洞察等子任务,并通过结果验证机制(如SQL语法检查、异常值检测)持续优化分析路径,形成“提问-分析-反馈-优化”的闭环。某银行通过该机制将实时风控响应时间从分钟级降至秒级,同时降低40%的存储成本。
在Data+AI领域开发中,我们曾遭遇三大典型挑战,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突破:
多源异构数据整合困境
挑战:不同业务系统(ERP、CRM、IoT设备)的数据格式差异大,例如销售数据以JSON存储,设备日志为CSV格式,导致数据血缘追溯困难。
解决方案:
大模型幻觉与结果可靠性问题
挑战:在金融风险评估场景中,大模型生成的错误预测可能导致重大损失,例如将正常交易误判为欺诈。
解决方案:
实时分析的性能瓶颈
挑战:在电商大促期间,实时交易数据量峰值达每秒10万笔,传统架构难以满足毫秒级响应需求。
解决方案:
动态Schema适应与跨模态推理
期待支持数据库表结构变更的实时感知,例如当用户新增字段时,Agent能自动调整分析模型而无需人工干预。在制造业中,设备传感器新增温度监测维度后,Data Agent应能即时识别并生成包含新指标的故障预测模型。同时,需强化多模态向量检索与联合建模技术,例如在汽车行业中,结合车辆图像、传感器数据与维修记录进行跨模态推理,精准定位故障部件。
联邦学习与数据隐私增强
在金融行业中,银行与电商联合建模风控模型时,希望Data Agent能支持联邦学习框架下的跨企业数据协同分析,确保数据不出域即可完成模型训练。同时,需引入差分隐私技术,在数据共享过程中实现个体信息的模糊化处理,例如将用户消费金额扰动至±5%区间,在保障隐私的同时保留数据分布特征。
行业预置模板与低代码开发
提供金融、制造等行业的预置分析模板,例如“零售业用户流失预测”“制造业设备故障诊断”等,加速企业落地。在零售业中,运营人员通过低代码界面选择“用户留存分析”模板,Data Agent即可自动关联会员消费数据、浏览行为数据,生成包含RFM模型的分析报告,将实施周期从2周缩短至2小时。同时,支持可视化流程编排,允许业务人员通过拖拽方式定制分析路径,例如在供应链场景中,自定义“库存预警→区域调拨→成本核算”的自动化流程。
智能运维与全链路观测
期待Data Agent与DAS Agent深度集成,实现从数据分析到运维优化的闭环。例如在金融风控场景中,当Data Agent检测到异常交易激增时,自动触发DAS Agent对数据库连接池进行扩容,并通过Prometheus+Grafana实时监控查询延迟与吞吐量,形成“分析-预警-优化”的智能运维链路。同时,需增强可观测性,提供全流程的任务执行日志与性能指标,例如展示SQL生成耗时、计算节点资源利用率等,方便开发者进行瓶颈定位。
Data Agent for Analytics的发布标志着数据智能体从概念验证迈向规模化商业落地。其核心技术体系的突破(如多模态处理、联邦学习)与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如零售、金融),正在重构企业数据应用范式。随着动态Schema适应、跨模态推理等技术的进一步完善,Data Agent将成为企业数据价值释放的核心引擎,推动从“数据驱动”向“智能决策”的跃迁。在这场数智革命中,阿里云瑶池数据库正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引领行业进入以智能驱动数据价值最大化的新时代。
在我眼中,Data Agent 就像是一个拥有智慧和情感的“数据管家”,它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工具,更像是团队里最值得信赖的伙伴。我可以把 Data Agent 理解为“AI Agent+数据领域任务能力”的完美结合体。它不仅拥有强大的人工智能大脑,能够自主理解、分析和处理各种复杂的数据任务,还具备一整套“数据任务执行链”的能力——从理解我的意图,到操作和处理数据,再到输出我想要的结果,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形成一个高效的闭环。
想象一下,我每天面对着海量的数据,既要收集、整理,还要分析、可视化,甚至还要根据数据做出决策。过去,这些工作往往需要我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还要反复和不同的工具、平台打交道。而现在,有了 Data Agent,一切都变得简单而高效。我只需要用自然的语言告诉它我的需求,比如“帮我分析一下最近一个月的销售数据,找出增长最快的产品”,Data Agent 就会像一位聪明的助理一样,立刻明白我的意图,自动去调取相关数据,进行清洗、分析,最后把结果用我最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无论是图表、报告,还是自动生成的决策建议。
Data Agent 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自主性”和“智能性”。它不像传统的数据工具那样,只会机械地执行预设的指令,而是能够根据我的需求灵活调整自己的工作流程。比如说,我临时改变了分析的维度,或者想要增加新的数据源,Data Agent 都能快速响应,自动适配新的任务要求。它会主动和各种数据库、API、文件系统打交道,把分散在各处的数据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数据链路。我甚至可以让它定时自动执行某些任务,比如每天早上自动生成一份最新的业务报表,或者在数据异常时第一时间发出预警。
更有趣的是,Data Agent 还具备“学习能力”。每当我给它新的任务,或者对它的结果提出反馈,它都会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优化自己的工作方式。它会分析我的习惯和偏好,逐渐变得越来越懂我。比如我喜欢用什么样的图表,习惯用什么格式导出数据,甚至我最常关注哪些指标,Data Agent 都会贴心地为我提前准备好。它不会抱怨加班,也不会因为重复的工作而出错发脾气,总是耐心细致地完成每一项任务。
在团队协作中,Data Agent 更像是一个“超级助手”。它可以同时为多个人服务,自动分配和协调各类数据任务。比如产品经理需要用户行为分析,运营需要市场数据监控,技术团队需要日志数据清洗,Data Agent 都能一一满足。它还能自动记录和追踪每个任务的进展,确保所有的数据流转都井井有条。我甚至可以让它和其他 AI Agent 协作,组成一个智能体团队,协同完成更复杂的业务流程。
Data Agent 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无论是企业的数据分析、科研的数据挖掘,还是个人的数据管理,它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比如在电商行业,Data Agent 可以帮助我实时监控商品销售、库存和用户反馈,自动发现市场趋势和潜在风险;在金融领域,它可以自动分析交易数据,识别异常行为,辅助风控决策;在医疗健康领域,它可以整合患者数据,辅助医生做出更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Data Agent 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像是我身边最懂数据、最勤奋、最可靠的“数据伙伴”。它让数据处理变得轻松高效,让我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造和思考中。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Data Agent 还会变得更加智能和强大,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超级助手”。有了 Data Agent,数据世界的大门将为我敞开,我只需专注于提出问题和做出决策,剩下的繁琐工作,就交给Data Agent吧!
1、你觉得支撑Data Agent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核心技术是用户输入问题的理解能力,拆解能力,结果的整合能力
2、你在 Data+AI 领域的开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是如何解决的?
针对复杂数据的分析,直接通过大模型对话给出场景,预期结果,让大 模型给出解决方案
3、对于本次瑶池数据库发布的 Data Agent for Analytics 产品,你对于技术及能力层面有哪些方面的期待?
能插件式落地到IDE中,让用户简单配置,即可调用服务进行数据分析
多模态理解与推理能力
知识图谱与元数据管理
自主决策与执行引擎
数据质量与一致性挑战
我在实际项目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是数据源的异构性和质量不一致。解决方案是:
模型部署与运维复杂度
实时性与准确性平衡
技术能力层面
更强的多数据源融合能力
智能化的性能优化
可解释性与可信度
业务应用层面
低代码/无代码体验
企业级治理能力
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Data Agent代表了数据分析领域的一个重要演进方向。它不仅能降低数据分析的技术门槛,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数据真正成为企业决策的智能助手。
期待阿里云瑶池的Data Agent for Analytics能在多模态数据处理、智能查询优化、以及企业级应用场景上有所突破,为行业树立新的标杆。特别是在中文语境下的数据分析能力,这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从实际应用场景来看,Data Agent 的能力可以覆盖数据生命周期的多个环节,具体包括:
记得三年前的一个深夜,我正手动处理着第37个ETL任务,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些数据工程师像极了"数据流水线工人",80%的时间都在做重复性工作。而今天,当我看到阿里云发布的Data Agent for Analytics时,那种感觉就像第一次看到蒸汽机取代手工纺织——一场数据领域的工业革命正在来临。
在我参与的多个Data+AI项目中,一个成熟的Data Agent需要三大核心技术支柱:
技术层级 | 关键技术 | 典型实现 | 重要性权重 |
---|---|---|---|
认知层 | 意图理解与任务分解 | LLM+领域知识图谱 | 35% |
执行层 | 数据操作原子化 | SQL生成/校验引擎 | 30% |
优化层 | 持续学习与反馈 | 强化学习+向量记忆 | 25% |
安全层 | 数据权限与审计 | 属性基加密(ABE) | 10% |
表1:Data Agent核心技术矩阵(基于实际项目经验整理)
# 典型的技术栈组合示例
class DataAgentTechStack:
def __init__(self):
self.cognitive_layer = {
'llm': 'GPT-4/Claude-3',
'knowledge_graph': 'Neo4j+行业Schema'
}
self.execution_layer = {
'sql_engine': 'Apache Calcite',
'data_ops': 'PySpark/Pandas'
}
self.optimization_layer = {
'rl': 'Deep Q-Network',
'memory': 'ChromaDB向量库'
}
在实际开发中,我们发现三个关键突破点:
意图消歧技术:用户说"分析季度销售趋势",需要结合上下文判断是"环比分析"还是"品类对比"
执行安全沙箱:我们开发了SQL双重验证机制:
动态工作流:在某电商项目中,Data Agent能自动选择最优路径:
def choose_execution_path(task):
if task.complexity > THRESHOLD:
return SparkCluster()
elif task.requires_gpu:
return CUDAExecutor()
else:
return LocalPandas()
在开发金融风控Data Agent时,遇到几个典型挑战:
挑战1:数据血缘断点
CREATE MATERIALIZED VIEW risk_report WITH (
upstream_sources = ['txn_table@snapshot-123'],
derivation_logic = 'SELECT...WHERE...'
);
挑战2:语义鸿沟
[业务术语表]
术语 | 技术定义 | 计算逻辑
----------|--------------------------|-------------------
高价值客户 | 年消费>5万且复购>3次 | SELECT...WHERE...
挑战3:性能悬崖
在某次压力测试中发现的非线性性能下降,当并发任务>50时,传统方式响应时间急剧上升
经过优化后的Data Agent在测试中表现:
指标 | 优化前 | 优化后 | 提升幅度 |
---|---|---|---|
查询准确率 | 68% | 92% | +35% |
执行效率 | 4.2s | 1.8s | 57% faster |
资源消耗 | 32CU | 18CU | -44% |
用户满意度(NPS) | 6.4 | 8.7 | +36% |
基于现有经验,我认为下一代Data Agent需要:
跨模态数据理解:
# 理想的跨模态处理
agent.process(
"对比Q2销售报告(PDF)和数据库里的订单表",
outputs=['对比图表', '差异分析']
)
动态知识更新:
可信执行体系:
在技术架构之外,更期待这些场景能力:
数据科学结对编程:
# 在Notebook中的魔法命令
%%agent_assist
"帮我优化这个特征工程代码,要求兼容sklearn管道"
智能数据治理:
预测性维护:
# 预测数据管道问题
agent.predict_failure(
dataset='inventory',
deadline='next-monday'
)
当第一次看到自己设计的Data Agent自动完成从数据清洗到报告生成的全流程时,我意识到:我们不是在创造替代人类的工具,而是在培养"数据伙伴"。就像飞行员需要空管系统,医生需要AI辅助诊断,未来的数据工作者将与Data Agent形成超级团队。
阿里云瑶池的这次发布,让我想起数据库大师Michael Stonebraker的话:"未来的数据系统不是更快的老系统,而是完全不同的新物种。" Data Agent正引领我们走向这个未来——在那里,我们不再被SQL语法困扰,不再为数据质量熬夜,而是专注于真正创造价值的洞察与决策。
"The goal is to turn data into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into insight."
—— Carly Fiorina
(注:文中技术细节已做脱敏处理,部分数据为模拟测试结果)
Data Agent 是不是 最简单的事SQL Agent
将自然语言翻译成SQL 去查询数据
如果能在查询数据的工具 中加入这种插件 文字描述
就给出SQL 那会节省很多时间
我是从Java开发转的大数据,从开始使用ETL工具Kettle做数据处理到使用大数据工具比如DataX、NIFI进行数据同步、解析等,数据只是分析的基础,如今是AI做数据分析的时代了,我的理解比较浅显,跟大家分享一下。
支撑Data Agent的核心技术众多。自然语言处理让其能与用户自然交互,准确理解意图,如在智能客服中识别用户咨询。机器学习算法可分析数据、发现规律,像电商平台为用户推荐商品。知识图谱提供结构化知识推理,医疗领域能整合疾病信息辅助诊断。数据存储和管理技术保障数据高效获取,分布式系统可存海量数据。
在Data+AI领域开发中,挑战不少。数据质量有噪声、缺失等问题,影响性能,可通过清洗、预处理解决,如医疗数据纠错。算法复杂度高、计算资源需求大,可采用并行、分布式计算及模型压缩。模型可解释性在关键领域重要,可采用可解释方法或可视化。数据隐私安全需重视,用加密、访问控制和匿名化技术保护。
对于瑶池数据库发布的Data Agent for Analytics产品,也有诸多期待。希望它有强大数据分析能力,能处理金融领域海量交易数据,及时发现风险机会。交互体验上,支持语音交互、多轮对话,界面友好直观。具备跨领域和跨数据源整合能力,整合不同系统数据。还需有高度可定制性和扩展性,用户能按需定制模型、添加功能,方便与其他系统集成。
Data Agent潜力巨大,随着技术发展和产品迭代,将为各领域带来更高效智能的数据服务。
1.我觉得支撑Data Agent的核心技术主要有:
自然语言处理(NLP):Data Agent得能看懂人说的那些自然语言,这可是在和用户对话的关键。
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这些技术是用来让Data Agent能识别模式和预测未来,并且给数据分析提供智能建议。
数据集成和ETL技术:这保证了Data Agent可以有效地从各种来源获取和处理数据,为后续分析打好基础。
大数据处理技术:像Hadoop和Spark这样的工具,让海量数据的处理又快又好。
人工智能规划与决策技术:帮Data Agent规划复杂任务和做出最好决策。
自我学习和反馈机制:这些让Data Agent能够在使用中不断自我调整和提高效率。
2.在Data+AI领域,我遇到的挑战包括:
数据质量问题:有时候数据不全或有问题。我用了一些自动化工具来清理数据,还制定了严格的数据治理流程。
模型可解释性:有时深度学习模型很复杂,搞清楚它的运作原理不容易。我尝试用更简单的模型或者用工具像LIME或SHAP来提高模型透明度。
跨部门协作挑战:让AI项目真正在业务中落地通常需要各种沟通。我通过参加跨部门会议和培训,来帮助大家理解AI的好处,并求得更好的合作。
3.关于新的Data Agent for Analytics产品,我希望:
自动化处理能力更强:Data Agent能自动跑更多复杂的数据操作,省掉不少人工操作。
实时分析能力强:希望能快速响应数据请求,特别是在关键时刻。
灵活性更高:它能适应不同规模的数据处理需求,从小企业到大公司都能轻松使用。
支持多种数据类型:不光是文字,还有图像、视频之类的数据也能处理。
数据安全性高:要确保数据处理的每一步都有安全保障,这样数据隐私才有保障。
我认为支撑Data Agent的核心技术是多项AI前沿能力的融合:
技术 | 作用 | 代表方案 |
---|---|---|
自然语言理解(NLU) | 解析用户模糊需求 → 可执行任务 | GPT-4、Claude 3、DeepSeek-R1 |
代码生成(Code Generation) | 自动生成SQL/Python等代码 | CodeLlama、GPT-Engineer |
工具调用(Tool Use) | 连接数据库/API/分析工具 | LangChain、LlamaIndex |
任务分解与规划(Task Decomposition)
动态记忆管理(Memory)
自我修正(Self-Correction)
try:
df = pd.read_sql(query, conn) # 可能出错的代码
except Exception as e:
agent.fix(f"SQL错误: {e}") # 调用修正模块
工具学习(Tool Learning)
多智能体协作(Multi-Agent Collaboration)
参数高效微调(Parameter-Efficient Tuning)
挑战 | 解决思路 |
---|---|
复杂任务可靠性低 | 递归验证:让Agent验证自身输出(如SQL结果是否合理) |
数据安全风险 | 沙盒环境:在容器内执行代码 + 数据脱敏 |
多模态处理 | 图文协同:CLIP处理图像+文本联合分析 |
💡 结论:Data Agent的本质是可行动的认知智能体,其技术底座 = 大语言模型(理解) + 程序合成(执行) + 记忆系统(进化)。随着AI Agent框架(如AutoGPT、MetaGPT)的成熟,未来3年内将重塑数据分析工作流。
Data Agent作为结合AI与数据处理能力的智能体,其核心技术涵盖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和自动化能力的深度融合,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自然语言处理(NLP):
Data Agent通过NLP技术解析用户自然语言查询,提取关键信息并理解意图。例如,将“分析本季度销售额下降原因”转换为结构化查询需求,支持多轮对话交互以确保需求精准性。
多模态数据嵌入与向量检索:
针对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图像、PDF),Data Agent利用大模型生成特征向量,结合Milvus等向量数据库实现高效相似性检索。例如,用户上传商品图片后,系统可快速匹配相似商品或穿搭内容。
自动化建模与AutoML:
根据用户需求自动选择算法、调参并训练模型,降低机器学习门槛。例如,在预测用户购买行为时,系统可自动完成特征工程、模型选择和超参数优化。
实时计算与流式处理:
支持实时数据分析和动态查询,例如秒级响应“当前库存预警”需求,或通过流式机器学习(Streaming ML)实现实时欺诈检测。
低代码与可视化编排:
提供可视化界面允许业务人员自定义分析流程,同时支持开发者插入Python/UDF代码扩展功能。例如,用户可通过拖拽组件完成数据清洗和可视化,无需编写复杂代码。
知识增强与领域适配:
结合企业知识库和业务规则引擎,增强对模糊查询的理解能力。例如,将“爆款商品”等业务术语映射为具体量化指标(如销量增长率>20%)。
在Data+AI开发过程中,企业常面临以下挑战及对应解决方案:
自然语言查询的精准解析:
挑战:用户提问方式多样,导致查询意图理解偏差。
方案:结合业务规则引擎对模糊查询进行二次校验,或通过Few-shot学习增强NLP模型泛化能力。例如,在电商场景中,将“我想要便宜的连衣裙”映射为“价格<200元且品类=连衣裙”。
多源数据跨库JOIN效率低:
挑战:跨数据库关联查询延迟高。
方案:采用Apache Arrow实现内存零拷贝数据传输,或预计算常用指标(如OLAP Cube)加速查询。例如,将用户行为日志与商品信息预关联,减少实时计算压力。
实时分析延迟高:
挑战:流式数据处理难以满足秒级响应需求。
方案:内置实时OLAP引擎,结合增量计算技术优化查询性能。例如,在金融风控场景中,通过流处理引擎实时计算用户交易特征,并触发预警规则。
非结构化数据处理能力不足:
挑战:传统工具难以直接处理图像、PDF等多模态数据。
方案:集成多模态大模型(如CLIP、ViT)提取特征向量,结合向量检索实现内容匹配。例如,将用户上传的商品图片转换为向量后,在向量数据库中检索相似商品。
技术门槛与协作成本高:
挑战:数据团队与AI团队协同效率低。
方案:通过统一平台(如阿里云DMS+X)整合数据开发与AI建模流程,支持多团队协同工作。例如,数据工程师在平台上完成数据清洗后,AI工程师可直接调用处理后的数据训练模型。
瑶池数据库发布的Data Agent for Analytics产品,若能在以下技术层面实现突破,将显著提升企业数据分析效率:
深度集成大模型与自然语言分析能力:
期待支持更复杂的多轮对话交互,例如用户可通过自然语言逐步修正分析需求(如“调整时间范围为最近一个月”),系统自动更新结果并解释差异原因。
多模态交互与知识增强分析:
希望支持语音+图表的多模态输入,并允许用户上传PDF/PPT自动提取分析需求。例如,用户上传市场调研报告后,系统可自动识别关键指标并生成可视化看板。
实时分析与流式机器学习能力:
期待内置实时OLAP引擎,支持秒级响应动态查询(如“当前热门商品排行榜”),并提供流式机器学习功能(如实时预测用户购买概率)。
低代码扩展与AI协作:
希望提供可视化编排界面,允许业务人员自定义分析流程,同时支持开发者插入Python/UDF代码扩展功能。例如,用户可通过拖拽组件完成数据清洗后,调用预训练模型进行情感分析。
安全合规与数据隔离:
需确保用户数据在独占计算实例中处理,实例释放后数据自动销毁,避免隐私泄露风险。例如,金融行业用户上传的交易数据需与公共数据完全隔离,仅授权系统在加密环境下分析。
与Milvus等向量数据库的深度协同:
期待结合瑶池数据库的向量检索能力,实现“基于文档的知识增强分析”。例如,在法律行业场景中,用户上传合同文本后,系统可自动检索相似案例并生成风险评估报告。
一、技术逻辑:Data Agent 的三大能力层级
认知层(Intent Understanding)
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理解用户模糊需求(如"分析销售下降原因"),自动拆解为可执行子任务(数据提取、异常检测、归因分析等)。
案例:阿里云的"/analyze"指令可直接解析"找出Q2华东区异常订单"这类复杂意图。
执行层(Autonomous Orchestration)
动态调用多模态工具链:
数据操作:自动生成SQL/Python代码
计算优化:智能选择索引/分区策略
资源调度:按需弹性分配CPU/GPU
特性:支持实时反馈的"Plan-Execute-Observe-Refine"循环机制。
进化层(Continuous Learning)
通过强化学习(RLHF)积累历史任务经验,优化执行路径(如发现某类查询更适合列存格式自动切换)。
二、典型应用场景矩阵
场景 传统方式痛点 Data Agent 解决方案
数据质量修复 依赖人工规则,覆盖率<30% 自动检测字段异常,建议修复策略(如地址标准化)
跨库关联分析 需手动ETL,耗时数天 自动语义映射,生成联邦查询执行计划
实时BI洞察 看板更新滞后业务变化 动态监测指标异动,触发根因分析工作流
敏感数据治理 分类打标效率低下 智能识别PII数据,自动应用脱敏策略
场景传统方式痛点Data Agent 解决方案数据质量修复依赖人工规则,覆盖率<30%自动检测字段异常,建议修复策略(如地址标准化)跨库关联分析需手动ETL,耗时数天自动语义映射,生成联邦查询执行计划实时BI洞察看板更新滞后业务变化动态监测指标异动,触发根因分析工作流敏感数据治理分类打标效率低下智能识别PII数据,自动应用脱敏策略
三、行业竞争差异化
阿里云Data Agent的数智融合架构实现了两大突破:
深度集成数据库内核
直接利用存储引擎的元数据(统计信息、访问模式)优化执行计划
相较Copilot等通用Agent减少70%的冗余计算
领域微调(Domain-Tuned LLM)
基于百万级SQL工单训练的专属模型,在Schema理解准确率上较GPT-4提升58%
演进趋势
Gartner预测到2026年,40%的数据任务将由Agent自主完成。关键技术演进方向包括:
多Agent协作:ETL Agent + 治理Agent + 分析Agent的联邦学习
数字孪生测试:在虚拟数据副本上预演操作影响
因果推理引擎:超越相关性分析,实现业务决策推演
1、支撑 Data Agent 的核心技术
在我看来,大语言模型就像是 Data Agent 的 “智慧大脑”,它赋予了 Data Agent 理解人类复杂意图的能力。
比如在电商场景中,运营人员说 “分析下最近促销活动期间,新老用户购买转化率的差异”,大语言模型不仅能识别出关键数据指标和时间范围,还能理解 “差异” 背后对比分析的意图。而数据感知技术则如同 “敏锐的眼睛”,它能迅速定位到不同数据库中关于用户、订单、促销活动的相关数据,并且理解这些数据的字段含义和质量情况。我认为 SQL / 脚本 / 图表自动生成技术是 Data Agent 的 “得力双手”,它可以把分析意图转化为实际的数据操作。曾设想过,在金融行业中,面对海量交易数据,Data Agent 能自动生成复杂的 SQL 语句,快速筛选出异常交易数据,并生成可视化图表,帮助风控人员直观地发现风险点。任务规划与执行技术则保障了整个数据处理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将大型数据任务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并合理安排执行顺序。
多轮对话与上下文记忆技术让 Data Agent 与人的交互更加自然流畅,不会出现 “答非所问” 的情况,持续深化对用户需求的理解。
2、Data+AI 领域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及解决办法
在实际开发中,数据管理混乱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我曾参与过一个项目,公司内部的数据分散在多个部门的不同系统中,格式也各不相同,有 Excel 表格、数据库表,还有一些日志文件。为了整合这些数据,我们尝试过人工整理,但效率极低且容易出错。
后来引入了数据中台的概念,搭建了统一的数据存储和管理平台,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入规范,将各类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后集中存储,这才解决了数据分散和格式不统一的问题。数据开发与模型开发脱节也是常见问题,数据开发人员按照自己的理解处理数据,而模型开发人员拿到数据后发现不符合需求,又得重新沟通修改。我们通过建立跨团队协作机制,定期组织数据开发和模型开发人员进行需求沟通会议,明确双方的需求和交付标准,并且使用统一的开发工具和平台,实现数据和代码的共享,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
在性能方面,当处理大规模数据时,计算资源不足导致任务运行缓慢甚至崩溃。我们采用了分布式计算和云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云平台的弹性扩展能力,根据任务需求动态分配计算资源,同时对算法进行优化,减少数据处理的时间和资源消耗。对于运维管理难题,我们构建了自动化运维系统,通过监控工具实时监测系统运行状态,一旦出现故障,系统能自动报警并尝试修复,降低了人工运维成本和故障处理时间。
3、对 Data Agent for Analytics 产品技术及能力层面的期待
我期待 Data Agent for Analytics 能成为真正懂业务的 “数据专家”。它不仅能准确理解业务需求,还能主动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比如在零售行业,当用户询问某类商品的销售情况时,它能结合历史销售数据、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情况,给出该商品未来销售策略的建议。在数据处理能力上,希望它能支持更复杂的数据计算和分析,例如对时序数据进行深度预测分析,帮助企业提前规划生产和库存。
在安全方面,除了常规的安全措施,还能具备数据风险预警能力,及时发现潜在的数据泄露风险并采取措施。另外,希望产品能提供丰富的插件和扩展接口,方便企业根据自身业务特点进行个性化定制开发,满足不同行业和企业的特殊需求,真正做到 “随需而变” 。
1、你觉得支撑Data Agent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支撑Data Agent的核心技术我认为有三层:最底层是数据连接引擎,要能对接各类数据源;中间层是任务理解与分解能力,把业务需求拆解成可执行的数据操作;最上层是执行反馈机制,能验证结果并优化执行路径。这就像给传统ETL工具加上了大脑和神经系统。
Data Agent的核心技术主要涵盖AI算法与数据处理技术的深度融合。首先,AI算法,特别是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技术,使得Data Agent能够理解复杂的数据任务意图,智能地规划并执行数据处理流程。这些算法赋予了Data Agent“思考”的能力,使其能够根据数据特点和业务需求做出最优决策。
其次,高效的数据处理技术,如分布式计算、流处理、数据治理等,是Data Agent执行数据任务的基础。这些技术确保了Data Agent能够高效地处理大规模数据,实现数据的实时分析、清洗、转换和存储,从而满足快速变化的数据需求。
此外,自治与自适应技术也是支撑Data Agent的关键。通过持续学习和自我优化,Data Agent能够不断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和准确性,实现真正的智能化。
2、你在 Data+AI 领域的开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是如何解决的?
在Data+AI领域的开发过程中,我遇到了数据质量与多样性、模型训练与调优、以及系统稳定性与可扩展性等方面的挑战。
对于数据质量与多样性问题,我采用了数据治理和预处理策略,通过定义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清洗规则,确保输入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同时,利用特征工程和数据增强技术,提高了模型对不同类型数据的适应能力。
在模型训练与调优方面,我采用了自动化机器学习(AutoML)技术,通过自动化地搜索最优的模型架构和超参数配置,降低了模型开发的门槛和时间成本。此外,还利用迁移学习和持续学习技术,不断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适应性。
对于系统稳定性与可扩展性挑战,我采用了微服务架构和容器化技术,实现了系统的模块化、可伸缩和高可用性。通过监控和日志分析系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了系统的稳定运行。另一个痛点是长周期任务的稳定性,我们采用检查点机制来应对。
3、对于本次瑶池数据库发布的 Data Agent for Analytics 产品,你对于技术及能力层面有哪些方面的期待?
首先,我期待Data Agent能够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通过更先进的AI算法和数据处理技术,实现更复杂的数据任务自动化处理。同时,希望Data Agent能够具备更强的自适应能力,能够根据业务变化和数据特点智能地调整数据处理策略。
其次,我期待Data Agent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功能,帮助用户更直观地理解数据特征和业务趋势。通过集成更多的数据科学工具和算法库,降低数据分析的门槛,提升数据价值挖掘的效率。
在实操层面:希望能简化数据准备环节,自动识别表关联关系;执行计划要可干预,不能完全黑箱;最好能记录下每次决策逻辑,方便事后复盘优化。这些都是在真实数据工作中积累的需求。
最后,我希望Data Agent能够具备更好的系统稳定性和可扩展性,能够支持大规模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通过优化系统架构和资源管理策略,确保Data Agent在高并发、大数据量场景下的稳定运行。同时,希望Data Agent能够提供更灵活的部署和配置选项,满足不同用户的定制化需求。
在开始话题讨论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Data Agent?
简单理解就是:Data Agent=AI Agent+数据领域任务能力。
Data Agent是一个能自主理解、分析、处理和响应数据任务的AI智能体。但更准确地说,它具备一整套“数据任务执行链”的能力,能够从理解意图,到操作数据,再到输出结果,完成闭环。也就是说,这个Agent是一种能理解任务、做出决策、执行操作的自主系统,它不像传统程序那样“只做被动响应”,而是能主动感知、思考和行动。
在了解了Data Agent 之后,我们再来聊聊支撑 Data Agent的核心技术。从定义来看,Data Agent是从数据源到数据分析,再到数据报表的一整套完整流程的加工车间。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支撑 Data Agent(数据智能体)的核心技术是一系列结合了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和自动化能力的先进技术。
Data Agent的最终处理结果是将数据按照需求分析并输出出来。那么第一步自然就是要获取数据。Data Agent 支持常见的数据库连接(MySQL、PostgreSQL、NoSQL)、API、文件(CSV/Excel)等数据源的统一接入(如Apache NiFi、Airbyte),并且借助现有计算引擎实现对接入数据的高效数据清洗与转换,支持自动检测异常值、缺失值,确保分析可靠性。
在获取了数据之后,Data Agent 支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交互,在接收到自然语言之后,Data Agent利用大模型解析用户自然语言查询,根据自然语言分析判断用户意图,自动选择算法、调参,降低机器学习门槛。从而让用户可以无需关注代码实现,而只需要关注自身也许需要即可。
最后通过用户需要的方式输出用户需要的数据分析结果并展示。同时支持多轮对话交互,从而保证生成的输出结果的质量。
在实际开发Data Agent类产品时,可能会遇到以下的情况:
对于用户来说,用户提问方式多样,无法强制规定用户自然语言的提问方式,那么这就可能导致自然语言查询的精准解析有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结合业务规则引擎,对模糊查询进行二次校验,或者是增强NLP 模型的泛化能力,以期待尽可能的准确理解用户需求。
在数据获取方面,当接入多源数据时,可能会遇到跨数据库JOIN操作效率低,实时分析延迟高的情况,那么这种时候就可以考虑使用Apache Arrow实现内存零拷贝数据传输 ,或者提前设定好预计算常用指标(如OLAP Cube),加速查询。
对于瑶池数据库此次发布的Data Agent for Analytics,最关注的还是在深度集成大模型,自然语言分析能力方面。对于用户来说,其实用户并不关心具体的技术细节,而是比较关心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在数据源方面,期待Data Agent for Analytics支持多模态交互(如语音+图表),并允许用户上传PDF/PPT自动提取分析需求。同时也可以结合瑶池数据库的向量检索能力,实现“基于文档的知识增强分析”。
对于一些实时分析场景,希望内置实时OLAP引擎,支持秒级响应动态查询(如“当前库存预警”),同时期待提供流式机器学习(Streaming ML)能力,例如实时欺诈检测。
另外对于一些自然语言无法描述清楚的场景,希望可以通过 低代码+AI的灵活扩展 的方式来实现。用户通过Data Agent for Analytics 初步生成自己想要的内容后,期待Data Agent for Analytics 提供可视化编排界面,让业务人员自定义分析流程,同时允许开发者插入Python/UDF。同时可以支持AI Agent协作,例如自动调用Python脚本完成复杂预测。
Data Agent正成为企业数据驱动的“智能助手”,其核心技术依赖NLP、AutoML、实时计算与知识增强的深度融合。瑶池数据库的Data Agent for Analytics若能在语言交互、实时分析、安全合规等方面领先,将为企业提供更高效的决策支持。
作为一名实施工程师,在接触到阿里云瑶池数据库发布的 Data Agent for Analytics 后,我对 Data Agent 相关技术展开了思考。
支撑 Data Agent 的核心技术,我认为大语言模型至关重要,它赋予 Data Agent 理解复杂业务需求的能力。就像在我参与过的项目中,业务人员提出的需求经大语言模型解析,能准确转化为数据操作方向。数据感知技术也不可或缺,它能快速定位各类数据源,理解数据含义。SQL / 脚本 / 图表自动生成技术则能将分析意图落地为实际操作,比如在处理销售数据时,能自动生成相关 SQL 语句筛选关键信息并生成图表。
在 Data+AI 领域开发时,我遇到过数据格式不一致、数据安全等挑战。像不同部门提供的数据格式多样,整合困难,我们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入规范,搭建数据中台来解决。对于数据安全问题,通过设置严格的权限管理和加密传输来保障。
对于瑶池数据库发布的 Data Agent for Analytics 产品,我期待它能在理解复杂业务场景上更进一步,例如在供应链场景中,不仅能分析现有数据,还能结合市场波动、季节因素等提供前瞻性建议。在数据处理性能上,希望面对海量数据时能更高效运行,减少等待时间。同时,也期望其在与企业现有系统集成方面更加便捷,降低实施难度
1、支撑 Data Agent 的核心技术
在我看来,大语言模型就像是 Data Agent 的 “智慧大脑”,它赋予了 Data Agent 理解人类复杂意图的能力。
比如在电商场景中,运营人员说 “分析下最近促销活动期间,新老用户购买转化率的差异”,大语言模型不仅能识别出关键数据指标和时间范围,还能理解 “差异” 背后对比分析的意图。而数据感知技术则如同 “敏锐的眼睛”,它能迅速定位到不同数据库中关于用户、订单、促销活动的相关数据,并且理解这些数据的字段含义和质量情况。我认为 SQL / 脚本 / 图表自动生成技术是 Data Agent 的 “得力双手”,它可以把分析意图转化为实际的数据操作。曾设想过,在金融行业中,面对海量交易数据,Data Agent 能自动生成复杂的 SQL 语句,快速筛选出异常交易数据,并生成可视化图表,帮助风控人员直观地发现风险点。任务规划与执行技术则保障了整个数据处理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将大型数据任务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并合理安排执行顺序。
多轮对话与上下文记忆技术让 Data Agent 与人的交互更加自然流畅,不会出现 “答非所问” 的情况,持续深化对用户需求的理解。
2、Data+AI 领域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及解决办法
在实际开发中,数据管理混乱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我曾参与过一个项目,公司内部的数据分散在多个部门的不同系统中,格式也各不相同,有 Excel 表格、数据库表,还有一些日志文件。为了整合这些数据,我们尝试过人工整理,但效率极低且容易出错。
后来引入了数据中台的概念,搭建了统一的数据存储和管理平台,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入规范,将各类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后集中存储,这才解决了数据分散和格式不统一的问题。数据开发与模型开发脱节也是常见问题,数据开发人员按照自己的理解处理数据,而模型开发人员拿到数据后发现不符合需求,又得重新沟通修改。我们通过建立跨团队协作机制,定期组织数据开发和模型开发人员进行需求沟通会议,明确双方的需求和交付标准,并且使用统一的开发工具和平台,实现数据和代码的共享,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
在性能方面,当处理大规模数据时,计算资源不足导致任务运行缓慢甚至崩溃。我们采用了分布式计算和云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云平台的弹性扩展能力,根据任务需求动态分配计算资源,同时对算法进行优化,减少数据处理的时间和资源消耗。对于运维管理难题,我们构建了自动化运维系统,通过监控工具实时监测系统运行状态,一旦出现故障,系统能自动报警并尝试修复,降低了人工运维成本和故障处理时间。
3、对 Data Agent for Analytics 产品技术及能力层面的期待
我期待 Data Agent for Analytics 能成为真正懂业务的 “数据专家”。它不仅能准确理解业务需求,还能主动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比如在零售行业,当用户询问某类商品的销售情况时,它能结合历史销售数据、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情况,给出该商品未来销售策略的建议。在数据处理能力上,希望它能支持更复杂的数据计算和分析,例如对时序数据进行深度预测分析,帮助企业提前规划生产和库存。
在安全方面,除了常规的安全措施,还能具备数据风险预警能力,及时发现潜在的数据泄露风险并采取措施。另外,希望产品能提供丰富的插件和扩展接口,方便企业根据自身业务特点进行个性化定制开发,满足不同行业和企业的特殊需求,真正做到 “随需而变” 。
自然语言交互层:
通过NL2SQL(自然语言转SQL)技术实现用户需求到数据库查询的直接转换,例如阿里云瑶池数据库的Data Agent for Analytics可解析用户提问并生成可执行的SQL语句,准确率达商用水平。更先进的方案如NL2API将企业指标封装为接口,通过自然语言调用避免数据直接暴露,提升安全性。
多模态数据处理引擎:
支持结构化(如MySQL)与非结构化数据(文档、图片、音视频)的融合分析。瑶池数据库的One Channel For AI能力可构建多模态数据到向量库的通道,实现实时数据向量化处理,解决知识库时效性问题。例如,金融风控场景中可同时分析交易数据与客服对话文本。
工具调用与自动化执行框架:
Data Agent需具备调用数据处理工具(如Python、ETL工具)的能力。阿里云DAS Agent通过集成10万+工单经验,实现CPU/会话/存储等8大类异常问题的自动诊断与优化,构建了覆盖问题发现、诊断、修复的全链路自治能力。
智能规划与迭代优化机制:
基于大模型的推理能力,Data Agent可自主拆解复杂任务。例如,瑶池的Data Agent for Analytics能将用户需求分解为数据理解、特征分析、深度洞察等子任务,并通过结果验证机制(如SQL语法检查、异常值检测)持续优化分析路径,形成“提问-分析-反馈-优化”的闭环。
从我这边参与的AI项目来看,根据阶段的不同,Data Agent的核心技术或者说是核心需求点也是不一样的。目前来看我认为比较重要的点:
第一个是关于人的意图的识别,这个也是我们现在最头疼的问题,人的提问方式、表达方式、表述习惯都不一样,有的时候甚至人都会理解错误,AI就更难判断清除了,比如用户说“我需要看一下最近的数据”,他到底是要看聚合后的数据,还是要看明细的数据,或者是想看到某个趋势的变化?这个时候系统怎么去追问、怎么去澄清,就变得特别关键。如果Agent不能准确理解用户的意图,后续的所有动作都可能偏离预期,甚至完全无效。
第二个我觉得是任务规划和路径识别能力,搞了这么久的AI项目,目前最大的感受就是输出不太可控,如果强行控制显得又不够智能,没办法在准确和智能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比如说我提出数据分析的问题时,它需要能拆解成多个步骤:先查哪张表?用哪些字段?是否需要关联其他维度?要不要做清洗或过滤?这些其实都是传统BI工具或者SQL脚本无法灵活应对的地方,而Agent要做的就是像一个资深分析师一样,自动规划出一条合理的“数据分析路径”,说白了,就是需要增强其NLP2SQL的能力,在拓展一下,就是NLP2Any。
第三个核心是多系统联动,这个主要是借助MCP来实现的,目前也能较好的克服了,但是同样,我认为这也是比较重要的点之一,现实中的企业数据环境非常复杂,可能有OLTP数据库、数仓、湖仓一体架构、BI平台、调度系统等多个组件同时存在,Data Agent要能在这些系统之间自由切换、协同操作,不仅要知道每个系统的功能边界,还要理解它们之间的数据流向和依赖关系,目前可以通过MCP协议来调用各查询模块分别采用各自的查询方式来查不同数据库中的数据。
实际开发过程中,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是语义鸿沟。用户说的跟系统能理解的差距太大了。比如用户问“为什么这个月销量下降了?”他可能指望系统不仅查数据,还能结合外部因素如市场活动、天气变化进行归因分析,但早期我们的模型只能完成基础查询,根本没法满足这种复合型需求,我们一开始尝试通过扩充训练语料、增加问答对的方式来提升模型的理解能力,但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意识到单纯靠数据量的堆砌并不能真正弥合这个语义鸿沟,必须从“理解”这个层面做增强。后来我们通过引入多模态数据融合和知识图谱增强的方式,把业务逻辑、历史报告、行业术语等结构化知识注入模型中,才逐步提升了它的“理解力”。同时我们也加强了上下文理解和多轮对话管理能力。因为很多时候用户的意图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需要Agent具备“追问”的能力。比如当用户说“看看最近的数据”,我们会引导式地问:“您是想看整体趋势还是具体某个产品线的表现?时间范围是过去一周还是一个月?”这种交互方式不仅提升了意图识别的准确性,也增强了用户体验。
听完这次瑶池发布的内容,我对Data Agent for Analytics有几个特别期待的方向。第一个是深度嵌入数据库内核的能力,比如能否基于数据库内部的元数据、执行计划、索引结构来做更精准的查询优化,而不仅仅是外部调用SQL。其次是跨系统协同推理能力,现在很多企业都有多个数据平台并行的情况,如果Data Agent能智能判断哪个系统更适合执行某类任务,并自动调度资源,那对运维效率提升会非常大。第三个期待是具备主动洞察和预警能力,不只是响应用户指令,还能像一个资深数据分析师那样,定期扫描数据中的异常模式,提前发现潜在风险或机会,并给出建议。最后我也希望它能在人机协作体验上进一步升级,比如支持多轮对话上下文保持、可视化引导式交互、甚至语音+图表联动的操作方式,让数据分析变得更自然、更直观。总的来说,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个“自动化脚本”,而是一个真正懂数据、会思考、能决策的“智能助手”,帮助更多非技术人员也能轻松玩转大数据。
数据是生成式AI的核心资产,大模型时代的数据管理系统需具备多模处理和实时分析能力。阿里云瑶池将数据+AI全面融合,构建一站式多模数据管理平台,以数据驱动决策与创新,为用户提供像“搭积木”一样易用、好用、高可用的使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