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lscope-funasr没搞明白流式paraformer的chunksize是怎么设置的,比如[5,10,5],基于个人理解,窗长是15,窗移是10,在实际运行时候,encoder输入是20?窗长可以随意设置吗,这个怎么理解?如果窗移是5,是不是也没有问题?
在ModelScope-FunASR中,Paraformer模型的chunk_size
参数用于控制流式语音识别过程中音频数据的分块处理方式。根据您的描述和知识库中的相关信息,以下是对chunk_size
设置及其相关问题的详细解答:
chunk_size
的含义chunk_size
是一个三元组 [window_size, stride, left_context]
,其具体含义如下: - window_size
(窗长):表示每次输入到编码器(Encoder)的音频帧数。 - stride
(窗移):表示每次窗口滑动的步长,即新窗口与前一窗口之间的重叠部分。 - left_context
(左侧上下文):表示当前窗口左侧保留的历史帧数,用于捕捉上下文信息。
例如,[5, 10, 5]
表示: - 窗长为 5 + 10 + 5 = 20
帧。 - 每次滑动 10
帧。 - 左侧保留 5
帧作为上下文。
在实际运行时,Encoder 的输入长度是 window_size + left_context
,即: - 对于 [5, 10, 5]
,Encoder 的输入长度为 5 + 10 + 5 = 20
帧。
这是因为 Paraformer 模型需要结合当前窗口和左侧上下文来捕捉更丰富的语义信息。
窗长(window_size
)不能随意设置,需满足以下条件: - 性能限制:窗长过大会增加计算复杂度,可能导致实时性下降;窗长过小则可能丢失上下文信息,影响识别精度。 - 模型设计约束:Paraformer 模型对输入帧数有一定的限制,通常需要与训练时的配置保持一致。如果随意调整窗长,可能会导致模型无法正常工作。
因此,建议使用模型默认的 chunk_size
配置,或根据具体任务需求进行微调。
窗移(stride
)为 5
是可行的,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重叠程度:窗移越小,窗口之间的重叠越多,这会增加计算量,但有助于捕捉更精细的上下文信息。 - 实时性影响:较小的窗移会导致更多的重叠计算,可能降低系统的实时性。 - 推荐值:通常,窗移设置为窗长的一半(如 [5, 10, 5]
中的 10
)是一个平衡点,既能保证上下文信息的连续性,又不会显著增加计算负担。
如果将窗移设置为 5
,虽然不会导致错误,但可能会增加计算开销,尤其是在高并发场景下。
chunk_size
配置(如 [5, 10, 5]
),除非有明确的需求进行调整。chunk_size
,请确保窗长和窗移的设置符合模型的设计要求,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对性能和精度的影响。希望以上解答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 Paraformer 的 chunk_size
设置及其相关参数的作用。如有进一步疑问,请随时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