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书摘来异步社区《师兄教你找工作——100场面试 20个offer背后的求职秘密》一书中的第2章,第2.5节,作者: 韩速(@美牙君) 责编: 赵轩,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异步社区”公众号查看。
2.5 那些老生常谈的问题
在开始找工作之前,希望大家搞清楚几个常见问题。这些问题是就业讲座和就业培训中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也是HR和培训师最不愿意回答的问题(经常被问,回答到烦)。所以我希望大家在求职之前先自己想清楚,如果想不清楚,至少不要用宝贵的提问时间去问如下一些基本问题,因为这些是你自己应该做好的功课和选择。没有任何人能够替你选择,HR和培训师不了解你,更不能替你解答。
2.5.1 国企、外企、民企,哪个好?
这个话题可以说是陈词滥调之首,每次听就业讲座或者就业分享会基本都会有个人问这个问题。坦白讲,这是一个没什么技术含量的问题,但它又往往是同学们疑惑开始的地方,是大家开始认真思考职业规划的起点,所以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
其实,企业的细分远不只这三种,公务员、事业单位、创业团队、科研机构、高校……这么比较下去有无穷无尽的答案,只不过国企、外企和民企这三者是最常被人们拿来比较的。我将用下面的比较方法给大家做一个示范,方便各位举一反三。请注意,这个比较是基于一个宏观的大致情况,具体到某一个单位,肯定会存在或多或少的波动。
我试着从各个方面比较三种类型企业的特点,供大家对照参考。不要把它当作一个绝对的论断。有的国企也鼓励创新,有的民企也非常有生产力,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况且,这也要看你个人的喜好和具体情况,你是喜欢舒缓的工作节奏,还是向往穿着时尚、出入高档写字楼、喝着摩卡和卡布其诺、住五星级宾馆的节奏,抑或你就喜欢尽情挥洒汗水,让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限。我们不得而知,只有你自己清楚。
所以,比较来比较去,其实你发现它们各有优缺点。简单地问哪个更好,得到的答案都是不可证伪的,因为个人情况、个人背景和个人能力因人而异。因此我比较同意前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的话:“好工作,应该是适合你的工作,具体点说,应该是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东西的工作,你或许应该以此来衡量你的工作究竟好不好,而不是拿公司的大小、规模、外企还是国企、是不是有名、是不是上市公司来衡量。小公司,未必不是好公司,赚钱多的工作,也未必是好工作。你还是要先弄清楚你想要什么,如果你不清楚你想要什么,你就永远也不会找到好工作,因为你永远只看到你得不到的东西,你得到的,都是你不想要的。可能,最好的,已经在你的身边,只是你还没有学会珍惜。人们总是盯着得不到的东西,而忽视了那些已经得到的东西。”
2.5.2 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小城市?
“钱多活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是很多人向往的工作,然而现实可能并不允许太多人如此,我们不得不做一些取舍和选择。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回小城市潇洒,是很多人纠结的一点。据统计,约有一半左右的毕业生会选择回到二三线城市工作,这也就意味着,约有相同比例的同学选择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追逐梦想。
为了区分于上一节的对比方式,我采用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大小城市的优劣,这是希望大家在思考问题、做关键抉择的时候也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分析。
我从衣食住行玩等方面为大家分析了大小城市的优劣,所以你向往哪种生活呢?
2.5.3 面包还是理想?
“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是导师汪的标准问法。很多人为了音乐的梦想唱着歌,当然也有人为了生活而收起了心中的乐器。高晓松说:“这世界绝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也有人说,与其好高骛远地仰望星空,不如一步一脚印地脚踏实地。
的确,应届生面临着这样的两难问题,一方面他们走出社会,正想一展抱负。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独立自主,靠自己养活自己。如果你的工作就是乐趣那自然是幸运的,但也难免会有人无法两全。于是,很多人会问我,工作是以挣钱为目的,还是以兴趣为目的?
我个人是比较认同为兴趣而工作,因为有兴趣,你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工作不是任务,而是一种享受。它不需要别人去督促你、强迫你,你会自己花时间花精力琢磨、研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渐渐的你会发现,你对工作的一切兴趣和热情都会正向地反馈给你。从长期看,以兴趣为导向,往往会给你更大的财富。
与此同时,我也非常理解以待遇为导向。即使我再如何呼吁大家去找感兴趣的工作,但绝大多数人还是不以兴趣为导向的。首先,说得苦涩一点,我们很多同学没有兴趣,他们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有时所谓的兴趣就是一时的冲动,反而害了他们,倒不如踏踏实实找一个养家糊口的工作。其次,兴趣如果没有天赋作为翅膀,那么只会成为自己的小打小闹,无法成为事业。就像你喜欢唱歌但没有好嗓子,抱歉,兴趣只是你的消遣,在找工作这事儿上你需要冷静。
2.5.4 海投还是精投?
海投是最近求职者通常遇到困境时的无奈之举。所谓海投,是指不加选择地向各大公司发出简历,这种做法被学生们戏称为“海投”,相应的求职者被称为“投霸”。由于人力市场供求比越来越趋于增长,更多的毕业生感到找工作难,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沦为“海投族”,希望通过“量变引发质变”,增加offer命中数。同时,海量的同学没有想清楚自己做什么,海投便是这海量同学们的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
然而,这种做法的反对声也从未减弱。一部分人认为,海投看起来几率大了,实际上反而承担了更多的风险。首先,海投会消耗求职者的大部分精力,如果你是一个精致的海投者,则需要为不同行业、不同公司和不同岗位准备不同的简历,每一个Open Question都要贴合其特色,而为了准备各种笔试面试,你将不得不披星戴月地穿梭于各个城市之中,甚至不得不为了冲突的时间而劳神费心。其次,海投可能让你的竞争力下降,你有限的精力平摊到众多的职位中,使得投入到每一个职位的时间大打折扣,即使你有100分优秀,这种平均让你每次只能使出60分的努力,而那个80分的竞争对手则可以轻易地打败你。不仅如此,你对每次的失败和教训也缺少总结和反思的时间空间。第三,海投未必带来安全感,投得越多,失败的可能性也越多,如果在前期还没有准备好就投身到“求职大海”中,可能几个拒信的小浪就把你淹没了,盘算着海投总可以拿几个offer的你可能因此更加手忙脚乱。最后,海投恰恰证明你前期准备不足,你没有想清楚到底想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就算拿到了offer,它是你的目标公司么,是你想去的么,你会去么?恐怕未必。
那么我们到底要不要海投?我比较喜欢的说法是:在拿到offer之前谈选择都是扯淡,吃不到葡萄就不要说葡萄酸。如果你确实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擅长,并且已经有比较不错实习或offer保底,那么你应该集中火力争取更好的。如果你手里没有筹码,自己确实也没想好要做什么,或者只是想锻炼一下笔试面试技巧,你可以尝试多一些选择。
“If you don't have a plan B, you don't have a plan. ”凡事都应该有备选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患得患失地从计划A准备到计划Z。多一些选择也尽量避免用“海投”的方式,而是采用“湖投”“河投”“溪流投”,也就是说,不要面面俱到,而应该是有点有面的周到,这样既可以集中精力,又可以平摊风险。对于目标行业,将80%的精力投入其中,重点对待,抱着势必拿下的态度去精修简历,认真调研其历年考题等。同时,也别钻牛角尖地在一棵树上吊死,选几个能够接受的职位,进行尝试性投递,不占用太多的精力却也相对认真地准备,从而避免“重仓跌停”的悲剧,鸡蛋永远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