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并发编程的艺术》-Java并发包中的读写锁及其实现分析

简介:

1. 前言

在Java并发包中常用的锁(如:ReentrantLock),基本上都是排他锁,这些锁在同一时刻只允许一个线程进行访问,而读写锁在同一时刻可以允许多个读线程访问,但是在写线程访问时,所有的读线程和其他写线程均被阻塞。读写锁维护了一对锁,一个读锁和一个写锁,通过分离读锁和写锁,使得并发性相比一般的排他锁有了很大提升。

除了保证写操作对读操作的可见性以及并发性的提升之外,读写锁能够简化读写交互场景的编程方式。假设在程序中定义一个共享的数据结构用作缓存,它大部分时间提供读服务(例如:查询和搜索),而写操作占有的时间很少,但是写操作完成之后的更新需要对后续的读服务可见。

在没有读写锁支持的(Java 5 之前)时候,如果需要完成上述工作就要使用Java的等待通知机制,就是当写操作开始时,所有晚于写操作的读操作均会进入等待状态,只有写操作完成并进行通知之后,所有等待的读操作才能继续执行(写操作之间依靠synchronized关键字进行同步),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读操作都能读取到正确的数据,而不会出现脏读。改用读写锁实现上述功能,只需要在读操作时获取读锁,而写操作时获取写锁即可,当写锁被获取到时,后续(非当前写操作线程)的读写操作都会被阻塞,写锁释放之后,所有操作继续执行,编程方式相对于使用等待通知机制的实现方式而言,变得简单明了。

一般情况下,读写锁的性能都会比排它锁要好,因为大多数场景读是多于写的。在读多于写的情况下,读写锁能够提供比排它锁更好的并发性和吞吐量。Java并发包提供读写锁的实现是ReentrantReadWriteLock,它提供的特性如表1所示。

表1. ReentrantReadWriteLock的特性

特性 说明
公平性选择 支持非公平(默认)和公平的锁获取方式,吞吐量还是非公平优于公平
重进入 该锁支持重进入,以读写线程为例:读线程在获取了读锁之后,能够再次获取读锁。而写线程在获取了写锁之后能够再次获取写锁,同时也可以获取读锁
锁降级 遵循获取写锁、获取读锁再释放写锁的次序,写锁能够降级成为读锁

2. 读写锁的接口与示例

ReadWriteLock仅定义了获取读锁和写锁的两个方法,即readLock()和writeLock()方法,而其实现—ReentrantReadWriteLock,除了接口方法之外,还提供了一些便于外界监控其内部工作状态的方法,这些方法以及描述如表2所示。

表2. ReentrantReadWriteLock展示内部工作状态的方法

方法名称 描述
int getReadLockCount() 返回当前读锁被获取的次数。该次数不等于获取读锁的线程数,比如:仅一个线程,它连续获取(重进入)了n次读锁,那么占据读锁的线程数是1,但该方法返回n
int getReadHoldCount() 返回当前线程获取读锁的次数。该方法在Java 6 中加入到ReentrantReadWriteLock中,使用ThreadLocal保存当前线程获取的次数,这也使得Java 6 的实现变得更加复杂
boolean isWriteLocked() 判断写锁是否被获取
int getWriteHoldCount() 返回当前写锁被获取的次数

接下来通过一个缓存示例说明读写锁的使用方式,示例代码如代码清单1所示。

代码清单1. Cache.java

public class Cache {
	static Map<String, Object> map = new HashMap<String, Object>();
	static ReentrantReadWriteLock rwl = new ReentrantReadWriteLock();
	static Lock r = rwl.readLock();
	static Lock w = rwl.writeLock();
	// 获取一个key对应的value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get(String key) {
		r.lock();
		try {
			return map.get(key);
		} finally {
			r.unlock();
		}
	}
	// 设置key对应的value,并返回旧有的value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put(String key, Object value) {
		w.lock();
		try {
			return map.put(key, value);
		} finally {
			w.unlock();
		}
	}
	// 清空所有的内容
	public static final void clear() {
		w.lock();
		try {
			map.clear();
		} finally {
			w.unlock();
		}
	}
}

上述示例中,Cache组合了一个非线程安全的HashMap作为缓存的实现,同时使用读写锁的读锁和写锁来保证Cache是线程安全的。在读操作get(String key)方法中,需要获取读锁,这使得并发访问该方法时不会被阻塞。写操作put(String key, Object value)和clear()方法,在更新HashMap时必须提前获取写锁,当写锁被获取后,其他线程对于读锁和写锁的获取均被阻塞,而只有写锁被释放之后,其他读写操作才能继续。Cache使用读写锁提升读操作并发性,也保证每次写操作对所有的读写操作的可见性,同时简化了编程方式。

3. 读写锁的实现分析

接下来将分析ReentrantReadWriteLock的实现,主要包括:读写状态的设计、写锁的获取与释放、读锁的获取与释放以及锁降级(以下没有特别说明读写锁均可认为是ReentrantReadWriteLock)。

3.1 读写状态的设计

读写锁同样依赖自定义同步器来实现同步功能,而读写状态就是其同步器的同步状态。回想ReentrantLock中自定义同步器的实现,同步状态表示锁被一个线程重复获取的次数,而读写锁的自定义同步器需要在同步状态(一个整型变量)上维护多个读线程和一个写线程的状态,使得该状态的设计成为读写锁实现的关键。

如果在一个整型变量上维护多种状态,就一定需要“按位切割使用”这个变量,读写锁是将变量切分成了两个部分,高16位表示读,低16位表示写,划分方式如图1所示。

图1. 读写锁状态的划分方式

1

        如图1所示,当前同步状态表示一个线程已经获取了写锁,且重进入了两次,同时也连续获取了两次读锁。读写锁是如何迅速的确定读和写各自的状态呢?答案是通过位运算。假设当前同步状态值为S,写状态等于 S & 0x0000FFFF(将高16位全部抹去),读状态等于 S >>> 16(无符号补0右移16位)。当写状态增加1时,等于S + 1,当读状态增加1时,等于S + (1 << 16),也就是S + 0x00010000。

根据状态的划分能得出一个推论:S不等于0时,当写状态(S & 0x0000FFFF)等于0时,则读状态(S >>> 16)大于0,即读锁已被获取。

3.2 写锁的获取与释放

写锁是一个支持重进入的排它锁。如果当前线程已经获取了写锁,则增加写状态。如果当前线程在获取写锁时,读锁已经被获取(读状态不为0)或者该线程不是已经获取写锁的线程,则当前线程进入等待状态,获取写锁的代码如代码清单2所示。

代码清单2. ReentrantReadWriteLock的tryAcquire方法

protected final boolean tryAcquire(int acquires) {
	Thread current = Thread.currentThread();
	int c = getState();
	int w = exclusiveCount(c);
	if (c != 0) {
		// 存在读锁或者当前获取线程不是已经获取写锁的线程
		if (w == 0 || current != getExclusiveOwnerThread())
			return false;
		if (w + exclusiveCount(acquires) &gt; MAX_COUNT)
			throw new Error("Maximum lock count exceeded");
		setState(c + acquires);
		return true;
	}
	if (writerShouldBlock() || !compareAndSetState(c, c + acquires)) {
		return false;
	}
	setExclusiveOwnerThread(current);
	return true;
}

该方法除了重入条件(当前线程为获取了写锁的线程)之外,增加了一个读锁是否存在的判断。如果存在读锁,则写锁不能被获取,原因在于:读写锁要确保写锁的操作对读锁可见,如果允许读锁在已被获取的情况下对写锁的获取,那么正在运行的其他读线程就无法感知到当前写线程的操作。因此只有等待其他读线程都释放了读锁,写锁才能被当前线程所获取,而写锁一旦被获取,则其他读写线程的后续访问均被阻塞。

写锁的释放与ReentrantLock的释放过程基本类似,每次释放均减少写状态,当写状态为0时表示写锁已被释放,从而等待的读写线程能够继续访问读写锁,同时前次写线程的修改对后续读写线程可见。

3.3 读锁的获取与释放

读锁是一个支持重进入的共享锁,它能够被多个线程同时获取,在没有其他写线程访问(或者写状态为0)时,读锁总会成功的被获取,而所做的也只是(线程安全的)增加读状态。如果当前线程已经获取了读锁,则增加读状态。如果当前线程在获取读锁时,写锁已被其他线程获取,则进入等待状态。获取读锁的实现从Java 5到Java 6变得复杂许多,主要原因是新增了一些功能,比如:getReadHoldCount()方法,返回当前线程获取读锁的次数。读状态是所有线程获取读锁次数的总和,而每个线程各自获取读锁的次数只能选择保存在ThreadLocal中,由线程自身维护,这使获取读锁的实现变得复杂。因此,这里将获取读锁的代码做了删减,保留必要的部分,代码如代码清单3所示。

代码清单3. ReentrantReadWriteLock的tryAcquireShared方法

protected final int tryAcquireShared(int unused) {
	for (;;) {
		int c = getState();
		int nextc = c + (1 &lt;&lt; 16);
		if (nextc &lt; c)
			throw new Error("Maximum lock count exceeded");
		if (exclusiveCount(c) != 0 &amp;&amp; owner != Thread.currentThread())
			return -1;
		if (compareAndSetState(c, nextc))
			return 1;
	}
}

在tryAcquireShared(int unused)方法中,如果其他线程已经获取了写锁,则当前线程获取读锁失败,进入等待状态。如果当前线程获取了写锁或者写锁未被获取,则当前线程(线程安全,依靠CAS保证)增加读状态,成功获取读锁。

读锁的每次释放均(线程安全的,可能有多个读线程同时释放读锁)减少读状态,减少的值是(1 << 16)。

3.4 锁降级

锁降级指的是写锁降级成为读锁。如果当前线程拥有写锁,然后将其释放,最后再获取读锁,这种分段完成的过程不能称之为锁降级。锁降级是指把持住(当前拥有的)写锁,再获取到读锁,随后释放(先前拥有的)写锁的过程。

接下来看一个锁降级的示例:因为数据不常变化,所以多个线程可以并发的进行数据处理,当数据变更后,当前线程如果感知到数据变化,则进行数据的准备工作,同时其他处理线程被阻塞,直到当前线程完成数据的准备工作,示例代码如代码清单4所示。

代码清单4. processData方法

public void processData() {
	readLock.lock();
	if (!update) {
		// 必须先释放读锁
		readLock.unlock();
		// 锁降级从写锁获取到开始
		writeLock.lock();
		try {
			if (!update) {
				// 准备数据的流程(略)
				update = true;
			}
			readLock.lock();
		} finally {
			writeLock.unlock();
		}
		// 锁降级完成,写锁降级为读锁
	}
	try {
		// 使用数据的流程(略)
	} finally {
		readLock.unlock();
	}
}

上述示例中,当数据发生变更后,update变量(布尔类型且volatile修饰)被设置为false,此时所有访问processData()方法的线程都能够感知到变化,但只有一个线程能够获取到写锁,而其他线程会被阻塞在读锁和写锁的lock()方法上。当前程获取写锁完成数据准备之后,再获取读锁,随后释放写锁,完成锁降级。

锁降级中读锁的获取是否必要呢?答案是必要的。主要原因是保证数据的可见性,如果当前线程不获取读锁而是直接释放写锁,假设此刻另一个线程(记作线程T)获取了写锁并修改了数据,则当前线程无法感知线程T的数据更新。如果当前线程获取读锁,即遵循锁降级的步骤,则线程T将会被阻塞,直到当前线程使用数据并释放读锁之后,线程T才能获取写锁进行数据更新。

RentrantReadWriteLock不支持锁升级(把持读锁、获取写锁,最后释放读锁的过程)。原因也是保证数据可见性,如果读锁已被多个线程获取,其中任意线程成功获取了写锁并更新了数据,则其更新对其他获取到读锁的线程不可见。

相关文章
|
21天前
|
数据采集 存储 弹性计算
高并发Java爬虫的瓶颈分析与动态线程优化方案
高并发Java爬虫的瓶颈分析与动态线程优化方案
|
2月前
|
安全 Java 编译器
new出来的对象,不一定在堆上?聊聊Java虚拟机的优化技术:逃逸分析
逃逸分析是一种静态程序分析技术,用于判断对象的可见性与生命周期。它帮助即时编译器优化内存使用、降低同步开销。根据对象是否逃逸出方法或线程,分析结果分为未逃逸、方法逃逸和线程逃逸三种。基于分析结果,编译器可进行同步锁消除、标量替换和栈上分配等优化,从而提升程序性能。尽管逃逸分析计算复杂度较高,但其在热点代码中的应用为Java虚拟机带来了显著的优化效果。
63 4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安全 Java
Java 大视界 -- Java 大数据在智能金融反洗钱监测与交易异常分析中的应用(224)
本文探讨 Java 大数据在智能金融反洗钱监测与交易异常分析中的应用,介绍其在数据处理、机器学习建模、实战案例及安全隐私等方面的技术方案与挑战,展现 Java 在金融风控中的强大能力。
|
3月前
|
存储 Java 大数据
Java 大视界 -- Java 大数据在智能家居能源消耗模式分析与节能策略制定中的应用(198)
简介:本文探讨Java大数据技术在智能家居能源消耗分析与节能策略中的应用。通过数据采集、存储与智能分析,构建能耗模型,挖掘用电模式,制定设备调度策略,实现节能目标。结合实际案例,展示Java大数据在智能家居节能中的关键作用。
|
4月前
|
数据采集 搜索推荐 算法
Java 大视界 -- Java 大数据在智能教育学习社区用户互动分析与社区活跃度提升中的应用(274)
本文系统阐述 Java 大数据技术在智能教育学习社区中的深度应用,涵盖数据采集架构、核心分析算法、活跃度提升策略及前沿技术探索,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完整技术解决方案。
|
4月前
|
Java 数据库连接 API
互联网大厂校招 JAVA 工程师笔试题解析及常见考点分析
本文深入解析互联网大厂校招Java工程师笔试题,涵盖基础知识(数据类型、流程控制)、面向对象编程(类与对象、继承与多态)、数据结构与算法(数组、链表、排序算法)、异常处理、集合框架、Java 8+新特性(Lambda表达式、Stream API)、多线程与并发、IO与NIO、数据库操作(JDBC、ORM框架MyBatis)及Spring框架基础(IoC、DI、AOP)。通过技术方案讲解与实例演示,助你掌握核心考点,提升解题能力。
176 2
|
传感器 分布式计算 安全
Java 大视界 -- Java 大数据在智能安防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多源数据融合与分析技术(171)
本文围绕 Java 大数据在智能安防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展开,剖析系统现状与挑战,阐释多源数据融合及分析技术,结合案例与代码给出实操方案,提升入侵检测效能。
|
5月前
|
缓存 安全 Java
【高薪程序员必看】万字长文拆解Java并发编程!(3-1):并发共享问题的解决与分析
活锁:多个线程相互影响对方退出同步代码块的条件而导致线程一直运行的情况。例如,线程1的退出条件是count=5,而线程2和线程3在其代码块中不断地是count进行自增自减的操作,导致线程1永远运行。内存一致性问题:由于JIT即时编译器对缓存的优化和指令重排等造成的内存可见性和有序性问题,可以通过synchronized,volatile,并发集合类等机制来解决。这里的线程安全是指,多个线程调用它们同一个实例的方法时,是线程安全的,但仅仅能保证当前调用的方法是线程安全的,不同方法之间是线程不安全的。
93 0
|
5月前
|
Java 程序员
【高薪程序员必看】万字长文拆解Java并发编程!(3-2):并发共享问题的解决与分析
wait方法和notify方法都是Object类的方法:让当前获取锁的线程进入waiting状态,并进入waitlist队列:让当前获取锁的线程进入waiting状态,并进入waitlist队列,等待n秒后自动唤醒:在waitlist队列中挑一个线程唤醒:唤醒所有在waitlist队列中的线程它们都是之间协作的手段,只有拥有对象锁的线程才能调用这些方法,否则会出现IllegalMonitorStateException异常park方法和unpark方法是LockSupport类中的方法。
96 0
|
5月前
|
人工智能 Java
Java参数传递分析
本文详细探讨了Java中参数传递的机制,明确指出Java采用的是值传递而非引用传递。通过基本数据类型(如int)和引用类型(如Map、自定义对象People)的实例测试,证明方法内部对参数的修改不会影响原始变量。即使在涉及赋值返回的操作中,表面上看似引用传递,实际仍是值传递的结果。文中结合代码示例与执行结果,深入解析了值传递的本质及容易引起混淆的情形,帮助读者准确理解Java参数传递的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