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浙商证券2021年年度深度报告:双边市场下的互联网平台竞争》(以下简称《平台竞争》)一文启发, 琢磨了下一些SaaS产品平台与双边性,有一些想法,记录于此,希望与感兴趣的同伴们交流下。这里的SaaS产品泛指企业软件,即包括商业化售卖的企业软件,也包含很多大厂内部使用的企业软件。
一些定义与概念回顾
《平台竞争》一文对于平台以及双边市场分别做了如下定义。
平台的定义:即双边市场,受益于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相互促进,不仅仅能够通过规模降低成本,还可以通过规模提升参与者的体验。
双边市场的定义(基于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让·悌诺尔的定义):
第一,市场中有角色不同的两类或多类参与方,一边是生产者,另一边是消费者。
第二,具备跨边网络效应:即每边的参与者数量的提升,可提升另一边参与者的效用或收益。在多数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双边市场,生产者的增加可以提高消费者的选择丰富度,从而提高消费者的效用。而消费者的增加可以增加生产者的销量,提升生产者的收益。
SaaS软件的平台与双边性
我们把企业软件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流水线性质的,是很多企业规模化发展所必须的,比如典型的是ERP系统,先填写进去一些基础数据,比如多少个供应商,多少个物料,多少人工厂与仓库,多少个商品等;然后设计业务流程,随着业务的发展创造出数据;从订单到生产到供应商,形成一条流水线。
另一类是锦上添花性质的,这些软件让企业能够更健康运转,让企业更快更高效地成长,比如风控模型软件、数据分析软件。没有他们企业也能运转,但是效率可能就没有用了这些软件的企业高。
在流水线性质的企业软件中,虽然有多类角色参与,但是并没有明显的双边关系,而是基于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的缩写,即标准化后的工作流程)形成的上下游协作关系。
而在一些锦上添花性质的企业软件中,除了上下游协作关系,也会出现一些双边关系。以笔者相对比较熟悉的数据产品来举例子,数据是原料,业务用户不会直接使用数据库里海量的表,需要由数据同学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形成指标、标签这类数据“产品”。一些数据资产方法论描述这个过程为炼矿。也基于此协作流程,出现了数据要素概念背景里的生产者(生产角色)与消费者(为了与常规意义的消费者进行区分,以下简称为消费角色)。
SaaS产品中的双边模型
在这类产品中,也能够看到到跨边的网络效应,消费角色的增加使得某一个企业软件的功能被多个团队复用可能性大大提升;对于生产角色而言,同一份工作成果被多个消费角色使用,投入产出比更高,生产角色自身也能够收获更多的成就感。
那么企业软件中消费角色与生产角色之间如何产生联系?
BI是一个最简单直接的答案,生产角色可以通过BI报表看到消费角色如何使用其加工出来的数据“产品”(也有不少人称之为数据资产,比如消费者画像标签,指标等);通过及时捕捉消费角色的行为数据(比如搜索),去捕获还没有被满足的需求。这个过程类似C2M,即Customer to Manufacturer,从消费者到制造端。
从消费角度出发,他们需要与生产者沟通需求,除了常规的企业IM协同工具,如果企业软件产品本身能直接提供需求的录入采集(类似工单)的能力,消费角色的需求可以被结构化记录与反应出来,甚至开放给其他消费角色进行讨论与评价(比如不少企业软件产品通过用户社区来收集以及调研需求);当功能发布的时候,可以一键提醒感兴趣的消费角色;如此一来,需求的获取与交付效率、传播效率也能够得到提升。
又如在产品上为生产角色提供一个“店铺“能力(比如提供类似个人主页的功能,展现其名下的工作内容);甚至有不少企业级产品已经融合了社交元素,消费角色可以直接订阅同事的动态(比如Github)。
又如在产品上提供明显的反馈通道,便于消费角色对于生产角色加工出来的”产品“(比如指标、标签)的准确性、及时性、描述或者命名友好性进行精确的反馈,有助于生产角色快速优化。
小结一下,做为产品角色(比如Product Owner 产品负责人),从双边市场角度再来看一个企业软件,还是有不少可以发散的点,有可能是破万卷(内卷)的一个思路,包括:
- 使用行为统计
- 需求工单与看板
- ToC元素融入(个人主页与动态)
- 反馈功能
- 用户社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