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循环依赖源码解析

本文涉及的产品
全局流量管理 GTM,标准版 1个月
云解析 DNS,旗舰版 1个月
公共DNS(含HTTPDNS解析),每月1000万次HTTP解析
简介: Spring循环依赖源码解析

上篇文章中我们分析完了Spring中Bean的实例化过程,但是没有对循环依赖的问题进行分析,这篇文章中我们来看一下spring是如何解决循环依赖的实现。

之前在讲spring的过程中,我们提到了一个spring的单例池singletonObjects,用于存放创建好的bean,也提到过这个Map也可以说是狭义上的spring容器。

private final Map<String, Object> singletonObjects = new ConcurrentHashMap<String, Object>(256);

其实spring在缓存bean的过程中并不是只有这一个Map,我们看一下DefaultSingletonBeanRegistry这个类,在其中其实存在3个Map,这也就是经常提到的spring三级缓存。

/** Cache of singleton objects: bean name --> bean instance */
private final Map<String, Object> singletonObjects = new ConcurrentHashMap<String, Object>(256);
/** Cache of early singleton objects: bean name --> bean instance */
private final Map<String, Object> earlySingletonObjects = new HashMap<String, Object>(16);
/** Cache of singleton factories: bean name --> ObjectFactory */
private final Map<String, ObjectFactory<?>> singletonFactories = new HashMap<String, ObjectFactory<?>>(16);

从上到下分别为一到三级缓存,这里先对三级缓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后面使用到的时候我们再详细分析。

image.png

下面开始分析spring循环依赖的注入实现过程。先写两个bean,在它们中分别注入了对方:

@Component
public class ServiceA {
  @Autowired
  ServiceB serviceB;  
  public ServiceB getServiceB() {
    System.out.println("get ServiceB");
    return serviceB;
  }
}
@Component
public class ServiceB {
  @Autowired
  ServiceA serviceA;  
  public ServiceA getServiceA() {
    return serviceA;
  }
}

进行测试,分别调用它们的get方法,能够正常获得bean,说明循环依赖是可以实现的:

com.hydra.service.ServiceB@58fdd99
com.hydra.service.ServiceA@6b1274d2

首先,回顾一下上篇文章中讲过的bean实例化的流程。(下面的内容较多依赖于spring的bean实例化源码,如果不熟悉建议花点时间阅读一下上篇文章

AbstractAutowireCapableBeanFactorydoCreateBean方法中,调用createBeanInstance方法创建一个原生对象,之后调用populateBean方法执行属性的填充,最后调用各种回调方法和后置处理器。

但是在执行populateBean方法前,上篇文章中省略了一些涉及到循环依赖的内容,看一下下面这段代码:

image.png

上面的代码先进行判断:如果当前创建的是单例bean,并且允许循环依赖,并且处于创建过程中,那么执行下面的addSingletonFactory方法。

image.png

主要工作为将lambda表达式代表的ObjectFactory,放入三级缓存的Map中。注意这里只是一个存放的操作,并没有实际执行lambda表达式中的内容,具体调用过程是在后面调用ObjectFactorygetObject方法时调用。这个方法执行完成后,三级缓存中存放了一条serviceA的数据,二级缓存仍然为空。

回到正常调用流程,生成原生对象后,调用populateBean方法进行属性的赋值也就是依赖注入,具体是通过执行AutowiredAnnotationBeanPostProcessor这一后置处理器的postProcessPropertyValues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serviceA会找到它依赖的serviceB这一属性,当发现依赖后,会调用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doResolveDependency方法,之后执行resolveCandidate方法,在该方法中,尝试使用beanFactory获取到serviceBbean实例。

 public Object resolveCandidate(String beanName, Class<?> requiredType, BeanFactory beanFactory)
      throws BeansException {
    return beanFactory.getBean(beanName);
  }

这时和之前没有循环依赖时的情况就会有些不一样了,因为现在serviceB还没有被创建出来,所以通过beanFactory是无法直接获取的。因此当在doGetBean方法中调用getSingleton方法会返回一个null值:

image.png

因此,继续使用与之前相同的创建bean的流程,实例化serviceB的bean对象。当serviceB的原生对象被实例化完成后,同样可以看到它依赖的serviceA还没有被赋值:

image.png

创建完serviceB的原生对象后,同样执行addSingletonFactory方法,将serviceB放入三级缓存中,执行完成后,三级缓存中就已经存在了两个bean的缓存:

image.png

向下执行,serviceB会调用populateBean方法进行属性填充。和之前serviceA依赖serviceB相同的调用链,执行到resolveCandidate方法,尝试使用beanFactorygetBean去获取serviceA

image.png

向下执行,调用getSingleton方法尝试直接获取serviceA,此时三级缓存singletonFactories中我们之前已经存进去了一个keyserviceAbeanNamevalue为lambda表达式,这时可以直接获取到。

image.png

在执行singletonFactorygetObject方法时才去真正执行lambda表达式中的方法,实际执行的是getEarlyBeanReference方法:

image.png

在遍历后置处理器后,获取到serviceA的执行过后置处理器后的对象,执行:

this.earlySingletonObjects.put(beanName, singletonObject);
this.singletonFactories.remove(beanName);

这里将serviceA放入二级缓存earlySingletonObjects,并从三级缓存singletonFactories中移除。在这一步执行完后,三级缓存中的serviceA就没有了。

当我们从缓存中获取了serviceA的bean后,就不会再调用createBean去重复创建新的bean了。之后,顺调用链返回serviceB调用的doResolveDependency方法:

image.png

serviceB就成功获取到了它的依赖的serviceA属性的bean对象,回到inject方法,使用反射给serviceA赋值成功。

image.png

回到doCreateBean的方法,可以看到serviceBserviceA属性已经被注入了,但是serviceA中的serviceB属性还是null。说明serviceB的依赖注入已经完成,而serviceA的依赖注入还没做完。

image.png

现在我们梳理一下运行到这里的流程:

1、在serviceA填充属性过程中发现依赖了serviceB,通过beanFactory的getBean方法,尝试获取serviceB

2、serviceB不存在,执行了一遍serviceB的创建流程,填充属性时发现serviceA已经存在于三级缓存,直接注入给serviceB

可以看到,在创建serviceA的过程中发现依赖的serviceB不存在,转而去创建了serviceB,而创建serviceA的流程并没有执行完,因此在创建完serviceB后再顺调用链返回,直到doResolveDependency方法:

image.png

可以看到,需要依赖的serviceB已经被创建并返回成功,返回到inject方法,同样通过反射给serviceB赋值:

image.png

返回doCreateBean方法,可以看到serviceAserviceB之间的循环依赖已经完成了:

image.png

这样,一个最简单的循环依赖流程就结束了。有的小伙伴可能会提出疑问,这样的话,我只需要添加一个缓存存放原生对象就够了啊,为什么还需要二级缓存和三级缓存两层结构呢?

image.png

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前面的两个serviceAserviceB不变,我们添加一个BeanPostProcessor

@Component
public class MyPostProcessor implements BeanPostProcessor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postProcessAfterInitialization(Object bean, String beanName) throws BeansException {
        if (beanName.equals("serviceA")){
            System.out.println("create new ServiceA");
            return new ServiceA();
        }
        return bean;
    }
}

运行一下,结果报错了:

Exception in thread "main"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BeanCurrentlyInCreationException: 
Error creating bean with name 'serviceA': Bean with name 'serviceA' 
has been injected into other beans [serviceB] in its raw version as 
part of a circular reference, but has eventually been wrapped. This 
means that said other beans do not use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bean.
 This is often the result of over-eager type matching - consider 
 using 'getBeanNamesOfType' with the 'allowEagerInit' flag turned 
 off, for example.

在分析错误之前,我们再梳理一下正常循环依赖的过程:

1、初始化原生对象serviceA,放入三级缓存

2、serviceA填充属性,发现依赖serviceB,创建依赖对象

3、创建serviceB,填充属性发现依赖serviceA,从三级缓存中找到填充

4、执行serviceB的后置处理器和回调方法,放入单例池

5、执行serviceA的后置处理器和回调方法,放入单例池

再回头看上面的错误,大意为在循环依赖中我们给serviceB注入了serviceA,但是注入之后我们又在后置处理器中对serviceA进行了包装,因此导致了serviceB中注入的和最后生成的serviceA不一致。

但是熟悉aop的同学应该知道,aop的底层也是利用后置处理器实现的啊,那么为什么aop就可以正常执行呢?我们添加一个切面横切serviceAgetServiceB方法:

@Component
@Aspect
public class MyAspect {
    @Around("execution(* com.hydra.service.ServiceA.getServiceB())")
    public void invoke(ProceedingJoinPoint pjp){
        try{
            System.out.println("execute aop around method");
            pjp.proceed();
        }catch (Throwable e){
            e.printStackTrace();
        }
    }
}

先不看运行结果,代码可以正常执行不出现异常,那么aop是怎么实现的呢?

前面的流程和不使用aop相同,我们运行到serviceB需要注入serviceA的地方,调用getSingleton方法从三级缓存中获取serviceA存储的singletonFactory,调用getEarlyBeanReference方法。在该方法中遍历执行SmartInstantiationAwareBeanPostProcessor后置处理器的getEarlyBeanReference方法:

image.png

看一下都有哪些类实现了这个方法:

image.png

在spring中,就是这个AbstractAutoProxyCreator负责实现了aop,进入getEarlyBeanReference方法:

public Object getEarlyBeanReference(Object bean, String beanName) throws BeansException {
    //beanName
    Object cacheKey = getCacheKey(bean.getClass(), beanName);
    this.earlyProxyReferences.put(cacheKey, bean); 
    //产生代理对象
    return wrapIfNecessary(bean, beanName, cacheKey); 
}

earlyProxyReferences 是一个Map,用于缓存bean的原始对象,也就是执行aop之前的bean,非常重要,在后面还会用到这个Map:

Map<Object, Object> earlyProxyReferences = new ConcurrentHashMap<>(16);

记住下面这个wrapIfNecessary方法,它才是真正负责生成代理对象的方法:

image.png

上面首先解析并拿到所有的切面,调用createProxy方法创建代理对象并返回。然后回到getSingleton方法中,将serviceA加入二级缓存,并从三级缓存中移除掉。

image.png

可以看到,二级缓存中的serviceA已经是被cglib代理过的代理对象了,当然这时的serviceA还是没有属性值填充的。

那么这里又会有一个问题,我们之前讲过,在填充完属性后,会调用后置处理器中的方法,而这些方法都是基于原始对象的,而不是代理对象。

image.png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们也讲过,在initializeBean方法中会执行后置处理器,并且正常情况下aop也是在这里完成的。那么我们就要面临一个问题,如果避免重复执行aop的过程。在initializeBean方法中:

if (mbd == null || !mbd.isSynthetic()) {
  wrappedBean = applyBeanPostProcessorsAfterInitialization(wrappedBean, beanName);
}

调用applyBeanPostProcessorsAfterInitialization,执行所有后置处理器的after方法:

image.png

执行AbstractAutoProxyCreatorpostProcessAfterInitialization方法:

public Object postProcessAfterInitialization(@Nullable Object bean, String beanName) throws BeansException {
  if (bean != null) {
    Object cacheKey = getCacheKey(bean.getClass(), beanName);
    if (this.earlyProxyReferences.remove(cacheKey) != bean) {
      return wrapIfNecessary(bean, beanName, cacheKey);
    }
  }
  return bean;
}

earlyProxyReferences 我们之前说过非常重要,它缓存了进行aop之前的原始对象,并且这里参数传入的Object也是原始对象。因此在这里执行remove操作的判断语句返回false,不会执行if中的语句,不会再执行一遍aop的过程。

回过头来再梳理一下,因为之前进行过循环依赖,所以提前执行了AbstractAutoProxyCreatorgetEarlyBeanReference方法,执行了aop的过程,在earlyProxyReferences中缓存了原生对象。因此在循环依赖的情况下,等式成立,直接返回。而在没有循环依赖的普通情况下,earlyProxyReferences执行remove返回为null,等式不成立,正常执行aop流程。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方法中最终返回的还是原始对象,而不是aop后的代理对象。执行到这一步,我们先看一下嵌套的状态:

image.png

对外暴露的serviceA是原始对象,依赖的serviceB已经被注入了。而serviceB中依赖的serviceA是代理对象,并且这个代理对象依赖的serviceB还没有被注入。

向下执行:

image.png

再次通过getSingleton获取serviceA

image.png

这次我们通过二级缓存就可以拿到之前经过aop的代理对象,因此不用找三级缓存直接返回这个代理对象,并最终把这个代理对象添加到一级缓存单例池中。

到这,我们对三级缓存的作用做一个总结:

1、singletonObjects:单例池,缓存了经过完整生命周期的bean

2、earlySingletonObjects:缓存了提前曝光的原始对象,注意这里存的还不是bean,这里存的对象经过了aop的代理,但是没有执行属性的填充以及后置处理器方法的执行

3、singletonFactories:缓存的是ObjectFactory,主要用来去生成原始对象进行了aop之后得到的代理对象。在每个bean的生成过程中,都会提前在这里缓存一个工厂。如果没有出现循环依赖依赖这个bean,那么这个工厂不会起到作用,按照正常生命周期执行,执行完后直接把本bean放入一级缓存中。如果出现了循环依赖依赖了这个bean,没有aop的情况下直接返回原始对象,有aop的情况下返回代理对象。

全部创建流程结束,看一下结果:

image.png

我们发现,在生成的serviceA的cglib代理对象中,serviceB属性值并没有被填充,只有serviceBserviceA的属性填充成功了。

image.png

可以看到如果使用cglib,在代理对象的target中会包裹一个原始对象,而原始对象的属性是被填充过的。

那么,如果不使用cglib代理,而使用jdk动态代理呢?我们对之前的代码进行一下改造,添加两个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ServiceA {
    public IServiceB getServiceB();
}
public interface IServiceB {
    public IServiceA getServiceA();
}

改造两个Service类:

@Component
public class ServiceA implements IServiceA{
    @Autowired
    private IServiceB serviceB;
    public IServiceB getServiceB() {
        System.out.println("get ServiceB");
        return this.serviceB;
    }
}
@Component
public class ServiceB implements IServiceB{
    @Autowired
    private IServiceA serviceA;
    public IServiceA getServiceA() {
        System.out.println("get ServiceA");
        return serviceA;
    }
}

执行结果:

image.png

看一下serviceA的详细信息:

image.png

同样也是在target中包裹了原生对象,并在原生对象中注入了serviceB的实例。

综上两种方法,可以看出在我们执行serviceAgetServiceB方法时,都无法正常获取到其bean对象,都会返回一个null值。那么如果非要直接获得这个serviceB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通过反射的方式,先看cglib代理情况下:

ServiceA serviceA= (ServiceA) context.getBean("serviceA");
Field h = serviceA.getClass().getDeclaredField("CGLIB$CALLBACK_0");
h.setAccessible(true);
Object dynamicAdvisedInterceptor = h.get(serviceA);
Field advised = dynamicAdvisedInterceptor.getClass().getDeclaredField("advised");
advised.setAccessible(true);
Object target = ((AdvisedSupport)advised.get(dynamicAdvisedInterceptor)).getTargetSource().getTarget();
ServiceA serviceA1= (ServiceA) target;
System.out.println(serviceA1.getServiceB());

再看看jdk动态代理情况下:

IServiceA serviceA = (IServiceA) context.getBean("serviceA");
Field h=serviceA.getClass().getSuperclass().getDeclaredField("h");
h.setAccessible(true);
AopProxy aopProxy = (AopProxy) h.get(serviceA);
Field advised = aopProxy.getClass().getDeclaredField("advised");
advised.setAccessible(true);
Object target = ((AdvisedSupport)advised.get(aopProxy)).getTargetSource().getTarget();
ServiceA serviceA1= (ServiceA) target;
System.out.println(serviceA1.getServiceB());

执行结果都能获取到serviceB的实例:

image.png

对aop情况下的循环依赖进行一下总结:spring专门为了处理aop情况下的循环依赖提供了特殊的解决方案,但是不论是使用jdk动态代理还是cglib代理,都在代理对象的内部包裹了原始对象,在原始对象中才有依赖的属性。此外,如果我们使用了后置处理器对bean进行包装,循环依赖的问题还是不能解决的。

image.png

最后对本文的重点进行一下总结:

1、spring通过借助三级缓存完成了循环依赖的实现,这个过程中要清楚三级缓存分别在什么场景下发挥了什么具体作用

2、产生aop情况下,调用后置处理器并将生成的代理对象提前曝光,并通过额外的一个缓存避免重复执行aop

3、二级缓存和三级缓存只有在产生循环依赖的情况下,才会真正起到作用

4、此外,除去本文中提到的通过属性的方式注入依赖的情况外,大家可能会好奇如果使用构造函数能否实现循环依赖,结果是不可以的。具体的调用过程这里不再多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再对照源码进行一下梳理。


相关文章
|
1月前
|
设计模式 存储 安全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创建型模式篇】5种创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实现、优缺点、扩展、使用场景、源码解析
创建型模式的主要关注点是“怎样创建对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对象的创建与使用分离”。这样可以降低系统的耦合度,使用者不需要关注对象的创建细节。创建型模式分为5种:单例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式、原型模式、建造者模式。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创建型模式篇】5种创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实现、优缺点、扩展、使用场景、源码解析
|
1月前
|
设计模式 XML Java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自定义Spring框架篇】Spring核心源码分析+自定义Spring的IOC功能,依赖注入功能
本文详细介绍了Spring框架的核心功能,并通过手写自定义Spring框架的方式,深入理解了Spring的IOC(控制反转)和DI(依赖注入)功能,并且学会实际运用设计模式到真实开发中。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自定义Spring框架篇】Spring核心源码分析+自定义Spring的IOC功能,依赖注入功能
|
1月前
|
存储 设计模式 算法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行为型模式篇】11种行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案例实现、优缺点、扩展对比、使用场景、源码解析
行为型模式用于描述程序在运行时复杂的流程控制,即描述多个类或对象之间怎样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单个对象都无法单独完成的任务,它涉及算法与对象间职责的分配。行为型模式分为类行为模式和对象行为模式,前者采用继承机制来在类间分派行为,后者采用组合或聚合在对象间分配行为。由于组合关系或聚合关系比继承关系耦合度低,满足“合成复用原则”,所以对象行为模式比类行为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行为型模式分为: • 模板方法模式 • 策略模式 • 命令模式 • 职责链模式 • 状态模式 • 观察者模式 • 中介者模式 • 迭代器模式 • 访问者模式 • 备忘录模式 • 解释器模式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行为型模式篇】11种行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案例实现、优缺点、扩展对比、使用场景、源码解析
|
1月前
|
设计模式 存储 安全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创建型模式篇】5种创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实现、优缺点、扩展、使用场景、源码解析
结构型模式描述如何将类或对象按某种布局组成更大的结构。它分为类结构型模式和对象结构型模式,前者采用继承机制来组织接口和类,后者釆用组合或聚合来组合对象。由于组合关系或聚合关系比继承关系耦合度低,满足“合成复用原则”,所以对象结构型模式比类结构型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结构型模式分为以下 7 种: • 代理模式 • 适配器模式 • 装饰者模式 • 桥接模式 • 外观模式 • 组合模式 • 享元模式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创建型模式篇】5种创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实现、优缺点、扩展、使用场景、源码解析
|
17天前
|
监控 JavaScript 数据可视化
建筑施工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源码,支持微服务架构,采用Java、Spring Cloud、Vue等技术开发。
智慧工地云平台是专为建筑施工领域打造的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施工区域各系统数据汇总与可视化管理。平台涵盖人员、设备、物料、环境等关键因素的实时监控与数据分析,提供远程指挥、决策支持等功能,提升工作效率,促进产业信息化发展。系统由PC端、APP移动端及项目、监管、数据屏三大平台组成,支持微服务架构,采用Java、Spring Cloud、Vue等技术开发。
|
7天前
|
自然语言处理 数据处理 索引
mindspeed-llm源码解析(一)preprocess_data
mindspeed-llm是昇腾模型套件代码仓,原来叫"modelLink"。这篇文章带大家阅读一下数据处理脚本preprocess_data.py(基于1.0.0分支),数据处理是模型训练的第一步,经常会用到。
18 0
|
1月前
|
PyTorch Shell API
Ascend Extension for PyTorch的源码解析
本文介绍了Ascend对PyTorch代码的适配过程,包括源码下载、编译步骤及常见问题,详细解析了torch-npu编译后的文件结构和三种实现昇腾NPU算子调用的方式:通过torch的register方式、定义算子方式和API重定向映射方式。这对于开发者理解和使用Ascend平台上的PyTorch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1月前
|
安全 搜索推荐 数据挖掘
陪玩系统源码开发流程解析,成品陪玩系统源码的优点
我们自主开发的多客陪玩系统源码,整合了市面上主流陪玩APP功能,支持二次开发。该系统适用于线上游戏陪玩、语音视频聊天、心理咨询等场景,提供用户注册管理、陪玩者资料库、预约匹配、实时通讯、支付结算、安全隐私保护、客户服务及数据分析等功能,打造综合性社交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陪玩系统正成为游戏爱好者的新宠,改变游戏体验并带来新的商业模式。
|
4天前
|
XML Java 应用服务中间件
Spring Boot 两种部署到服务器的方式
本文介绍了Spring Boot项目的两种部署方式:jar包和war包。Jar包方式使用内置Tomcat,只需配置JDK 1.8及以上环境,通过`nohup java -jar`命令后台运行,并开放服务器端口即可访问。War包则需将项目打包后放入外部Tomcat的webapps目录,修改启动类继承`SpringBootServletInitializer`并调整pom.xml中的打包类型为war,最后启动Tomcat访问应用。两者各有优劣,jar包更简单便捷,而war包适合传统部署场景。需要注意的是,war包部署时,内置Tomcat的端口配置不会生效。
91 17
Spring Boot 两种部署到服务器的方式
|
4天前
|
Dart 前端开发 JavaScript
springboot自动配置原理
Spring Boot 自动配置原理:通过 `@EnableAutoConfiguration` 开启自动配置,扫描 `META-INF/spring.factories` 下的配置类,省去手动编写配置文件。使用 `@ConditionalXXX` 注解判断配置类是否生效,导入对应的 starter 后自动配置生效。通过 `@EnableConfigurationProperties` 加载配置属性,默认值与配置文件中的值结合使用。总结来说,Spring Boot 通过这些机制简化了开发配置流程,提升了开发效率。
37 17
springboot自动配置原理

推荐镜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