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华,从2013年接手曙光云计算公司以来,并没有想过2015年的曙光,会在云计算的路上走得如此之快。
这位曙光公司高级副总裁,曙光云计算公司总裁,在2015年3月,经历了曙光数据中国大战略的发布,城市云和行业云被曙光提到策略高度,又在10月见证了VMware公司与曙光成立云计算合资公司。
“其实,很多将曙光定义成传统的基础设施供应商,这并不准确,曙光从2009年开始就在成都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云计算中心,7年来,曙光尝试了很多,也积累了很多,数据中国是曙光对云计算策略的一个总结,同样也是升华”,聂华说。
和业界很多云计算的企业有所不同的是,曙光的思维可谓另辟蹊径,并没有将云计算战略直接摆在台面上。数据中国,进一步强调了数据价值,和转型数据服务商的方向。而战略中的城市云则内置,成为大数据平台的底层平台,最终服务于数据应用。
这就是曙光云计算的真谛:城市云平台内置,数据价值前移。
以点破面 曙光为城市云走了多少路?
很多在2015年3月第一次听到曙光在数据中国发布时,提到百城百行时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以曙光公司的体量,在中国要如何做到百城百行?
其实回顾曙光对云计算投入的历程。早在2008年,曙光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就已经正式成立,作为曙光在云计算领域提供服务的运营主体。曙光公司历军总裁曾说,希望这家公司能不背包袱,轻装前进,摸索出一条符合国情与市场的云计算服务模式。
聂华说,“曙光是一家技术先导的企业,把精力放在探索市场,而很少去宣传自己”。作为中国最早的云计算探索者,在2009年,云计算概念刚刚提出的时候,曙光就在全国首创了“城市云”概念并注册商标,提出建设专属于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专有云模式”。
曙光城市云体系
根据这一模型,同一年,曙光的国内第一个云计算中心在成都建成。时至今日,这个云计算中心已经建设了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公共计算服务平台、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和物联网数据处理平台。
由此可见,数据中国并不是2015年曙光才“想”出来的策略,而是从2008年开始试水云计算开始,一步步走出来的。
据了解,2011年,无锡城市云计算中心成立,创新性地提出“城市云”概念,得到了国家多部委的认可,并进入了发改委“国家云计算应用示范工程的首批项目”名单。2012年以来,随着曙光云计算业务的不断拓展,曙光开始深入参与无锡、盘锦、宜昌、宁波等多个地区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和规划工作。
截止到2015年,曙光已经在全国成功部署了16座云计算中心。经过事实证明,曙光的城市云服务与运营模式完全实现切实符合我国信息化建设国情,满足区域政府智慧城市建设需求的目的,在各地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曙光在很多省市已经布局了城市云业务,在成都、无锡、南京、包头、哈尔滨、宜昌、乌鲁木齐等地建设、运营多个城市云计算中心,2015年以来,我们整个云计算业务的开拓速度大幅度加快,下半年已经陆续有超过10个城市开始建设城市云计算中心。”聂华说。
可见,曙光对云计算的布局,是以点带面。而“数据中国”恰恰是,随着曙光城市云布点越来越多,曙光的着眼点不局限于城市,而扩展至整个国家的一种集中体现。若将各地云计算中心比喻为人体经脉上的神经元,只有打通了各个神经元才能串联、通畅经脉网络。同理,各个城市数据汇集才能构筑中国的数据网络。这就是曙光“数据中国”战略的真实目的。
在我看来,曙光一直都不是一家市场主导的公司,并不会大开大合的去投入市场。这是一家醉心于技术的公司,面对市场时,更加稳健。在2009年成都的云计算中心取得成功后,才逐渐将成熟的经验向全国复制。
但中国的城市建设,何尝没有安全和稳妥的考虑?往往一个成熟可见的案例,更能够打动城市管理者的内心。所以,曙光的举动,不仅仅是以点带面,更是以点破面。
智慧城市的大视野 城市云得以内置
有了以点破面的曙光云计算,开始将视野放的更远: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和城市云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先来看看城市云的定义。
城市云,是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城市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它以城市云为主要载体,统筹建设和整合区域内分散的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并一种更加智慧的方法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这显然和智慧城市所要实现的目标有很多相似之处。
1+2+3”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聂华说,曙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1+2+3”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既:以“1”套城市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理念,搭建以云计算中心和大数据平台为基础的物理与数据“2”层平台,构建以“民情流水线、城市生命线和经济补给线”为代表的“3”类应用,实现城市信息化建设统一协调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法。
可见,在这个模型当中,城市云不会再是一个独立的策略,而是与大数据平台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平台层,作为智慧城市的一个技术中枢,最终形成能高效支撑城市业务应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市民生活质量的城市信息化服务枢纽。
“什么是真正的云计算?如何让云计算中心成为一个智慧城市的大脑,能成为智慧城市的一个支撑,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云计算。”聂华认为,这就是曙光区别于一些传统IDC和云计算企业的不同,云计算应该具有更高的含义,而不仅仅是基础设施。
聂华认为,云计算应该有一些关键性的支撑技术,云操作系统层或者虚拟层的技术非常关键。2011年,曙光自主研发了全国首个云计算操作平台“Cloudview”,目前已经在公安、医疗、教育、军工等各个行业部署并安全、稳定运行多年。
作为曙光自研的Cloudview云计算操作系统,它可以充分考虑云计算中心的资源分配、业务运行和运维服务等各种管理要素,实现云计算中心的软硬件平台资源的管理整合。
曙光与VMWare宣布成立合资公司
而与VMWare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则有望促进Cloudview在曙光城市云计算中心的发展。
聂华说,今天,90%以上的生产系统,全都部署了VMWare虚拟化技术,VMWare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标准,与VMWare达成合作后,Cloudview平台将全面引入VMWare在服务器虚拟化领域的先进技术,包括vSphere/vCenter服务器虚拟化管理平台、VSAN存储虚拟化、NSX网络虚拟化等,并强化Cloudview在上层管理平台的优势,最终将Cloudview打造为面向大规模、分布式私有云中心快速、敏捷、高效的构建、运维和服务交付的综合性云计算管理。
另外,为达到安全可控,曙光与VMWare成立的新公司将推出集合两方顶级优势的全新云计算操作系统“Cloudview”,并接受源代码级审查。既加快了国内同类技术的发展速度,少走弯路,又能更有效、更安全的满足国内云计算市场发展需求。
可见,有了智慧城市的大视野,城市云变成了这个大体系中的一个平台,就像云计算inside一样。而有了VMWare的合资,曙光在城市云计算中心操作系统层面又迈出了一步。为真正实现百城百行,打下了基础。
数据价值前移这是不是云计算的最佳路线
在过去,云计算圈地运动中,各地兴建了大量的数据中心,被诟病为空城计划。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在于,云计算到底是由什么驱动的?毫无疑问,合理的流程是应用驱动的,但很多地方云计算发展呈现了本末倒置的形态,不考虑应用,先搭建基础设施平台。
目前,曙光在全国部署的云计算中心已经多达16座。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众多同类厂商或软件企业以解决方案或项目形式的服务模式不同,曙光坚持走自主投资,企业经营运维、政府采购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避免政府信息化建设反复多次投资,可为当地政府节省硬件投入、团队建设等投资,同时可以缩短一项政务应用的上线时间。这“一增一减”就是云计算在智慧城市中发挥的价值。
对此,聂华表示,“曙光的云计算中心为什么作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而没有独立的运行。问题就在于,曙光要做应用驱动,我们要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很多民生和政务方面的应用。”
所以,曙光的城市云得以后置,而面向应用端的大数据解决方案走到了台前。
聂华举了一个例子,“比如,社会治理应用。这种应用是各委办局数据的综合体,我借助一个社会治理,我可以把数据汇集起来,搭建这个平台。这个平台更像一个大脑,只有让里边的数据在应用当中发挥价值,这才是智慧城市。”
这是一个很准确的形容。无论是云计算还是大数据,最终的根本还是处理数据,并挖掘数据的价值,并将之形成价值。
如今,曙光城市云已经在各个城市信息化发展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再加上曙光自身全新PaaS平台各产品的优势技术,可以说曙光在云计算领域自下往上的掌握了所有核心技术,突破了云计算发展的重要壁垒,真正走出了符合国情的云计算发展之路。
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云计算的最佳路线。搭建云计算中心,分布式的管理云计算的资源,提供云计算的服务,但最终的目的,一定是体现在数据价值上。没有应用驱动的云计算,难称云计算。没有数据价值的云计算,毫无价值。
这就是曙光的云战略,城市云平台内置,数据价值前移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