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一点·料:阿里巴巴1688ued体验设计践行之路. 01我们的设计观

简介:

01

我们的设计观

文 / 汪方进

用户体验设计师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快进时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现在几乎所有人都明白,让用户产生极致愉悦的产品体验对商业成功几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里无疑有设计师们的重要贡献。然而,设计师在企业或组织里虽处于刚需之位,但用户体验设计并未影响到战略层面。提升用户体验在企业价值链路中的地位成为每个设计从业者不断追逐的方向。

就我个人理解,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用户体验设计行业的积累不够厚实,行业自身体系化欠缺,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回答。互联网野蛮生长的节奏太快了,快到逼着我们用户体验设计师只能一直奔跑,然而跑着跑着,我们似乎都模糊了最初的目标,遗忘了我们为什么要跑,也来不及思考我们到底该怎样跑。同各位一样,我也一直被很多问题所困扰,比如:在互联网时代,设计师的理想工作方式应该是怎样的?设计师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有哪些?设计师如何更好地成就自己并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我们曾试图去理解和应用一些行业中已有的答案,可是过程中总会发现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答案比较零散,思路或角度各有差异,一些原则性问题上的分歧令我们茫然无措。而且,似乎还有某些根本性的问题一直藏于幕布之后始终无法触达。于是,我们团队反思自省,尝试着以一个新的眼光,以一个更为切实而有针对性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思考这个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根本性问题:

在一个公司中作为职能部门的UED团队,使命和任务是什么?

该以何种方式工作,该如何发挥独特的价值?

我们力争寻求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这个答案将成为我们团队的工作理念,成为我们的“设计观”。

说到一个部门的使命和任务,就不能不谈这个部门在公司中的架构关系。各个公司中,UED部门所承担的工作职责不尽相同,组织架构也非常多样。最典型的两种组织方式是:第一,以小组形式存在于产品团队;第二,以独立的部门形式并行于业务部门。前者虽然单条产品线协同效率较高,但由于设计团队架构在产品团队之内,难免会盲从于业务,成为业务资源,成为不断赶工期的原型工具;而后者,虽然能够通过独立团队形成自己的工作文化和思想,但有时也会陷于“我就是用户代言人”的意识陷阱,处于不断与业务方讨论纠结的尴尬境地,双方非常疲惫,最终却不一定能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质量。

很显见,上面两种架构下团队都不理想,其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找到正确的团队使命和任务。一个团队的使命和任务,不仅取决于它的架构关系,也取决于团队自身的视角和心态。其实,UED作为“用户体验设计师”,天然地要解决用户的问题、为用户提供价值,但设计师也绝不能脱离我们的业务伙伴(高管层、运营、产品经理等),也势必要和前端、开发工程师等岗位的同事一起协同。由此可见,我们的“客户”不仅仅是我们产品上线后的最终用户,也应该包括我们的内部客户,即我们工作上下游的所有岗位(产品经理、运营、前端、开发工程师等),我们应该是通过服务内部客户这架“桥梁”进而服务我们的最终用户。是的,我们就是要综合内部客户和外部用户的诉求形成我们整体的设计目标,这样一来,我们再也不是狭义上的所有需求都来自最终用户,我们正是通过站在用户的角度来思辨业务,发现新的机会点和我们的发力点,而一旦找到了这个发力点,用户体验设计师的工作将进入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全新境界。比如,高管层期望有更多的买家和卖家用户开始使用无线端,我们UED团队就必须考虑用户为什么愿意接受和做出这样的转变。UED团队需要深刻理解业务与用户之间的场景,洞见用户需求,把握和发挥各种“端”的特性与优势,最终需要设计出跨端跨平台的整合体验方案,以使用户清晰地知道我什么时候该使用哪个端,并且在整个体验链路中他们都能得到统一且舒适的业务体验。

综上,我们可以把自己团队的使命和任务概括为:

在公司中作为职能部门(function)的UED团队,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辨业务,通过服务内部客户进而服务我们的最终用户,用设计专业帮助业务成功,与业务一起成长!

这就是我们1688UED团队的工作理念和设计观,这是我们团队的元思考和组织建设的基础,也是我们团队所有的文化、制度、技术的思考依据,我们团队的思考体系(Think-flow)和工作流程(Work-flow)等都是以此为基础进行搭建和完善的。经过不断的磨炼与反思,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工作理念和设计观对于一个团队的重要性,我们时刻在提醒自己,要不断地对已有经验和结论进行反思与迭代,要从更多的视角对它进行观察和思考。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生生不息。

当然,这个结论只是我们自己的答案。每一个设计团队的设计观,都会受其当时所在环境和自身因素的限制与影响,内容也许有所不同,但结论上无所谓高低远近。这里我们旨在谈谈自己的理解,跟大家汇报最近的所思所得,希望就此话题能跟各位同行、专家们多多讨论,多多碰撞。

最后,借用一句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名言: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是否找到新的大陆,而在于能否拥有新的眼光。与大家共勉!

相关文章
|
10月前
|
运维 监控 Devops
如何理解DevOps在IT环境中的应用及价值
本文介绍DevOps的定义、适用团队、实施步骤及常用工具链,帮助初创公司实现自动化流程、持续集成与交付,增强灵活性和产品质量,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387 0
如何理解DevOps在IT环境中的应用及价值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并行计算
【AI系统】AI轻量化与并行策略
本文探讨了AI计算模式对芯片设计的重要性,重点介绍了轻量化网络模型和大模型分布式并行两大主题。轻量化模型旨在减少参数量和计算量,适合资源受限的设备;大模型分布式并行则针对高性能计算需求,通过数据并行、模型并行等技术提高训练效率。文中详细解析了轻量化设计的方法及分布式并行的实现机制,为AI芯片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431 2
|
存储 NoSQL 分布式数据库
数据库的演进之路:从传统到现代,技术的飞跃与应用
一、引言 数据库作为数据存储和管理的核心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机到分布式的演进过程
|
SQL 存储 Java
完整java开发中JDBC连接数据库代码和步骤
该博客文章详细介绍了使用JDBC连接数据库的完整步骤,包括加载JDBC驱动、提供连接URL、创建数据库连接、执行SQL语句、处理结果以及关闭JDBC对象的过程,并提供了相应的示例代码。
|
存储 开发框架 JSON
Winform框架中多语言的处理
Winform框架中多语言的处理
|
Linux API 开发者
Python系统编程高手进阶:跨平台兼容性?小菜一碟💪
【8月更文挑战第4天】深入Python系统编程,跨平台兼容性至关重要。Python作为解释型语言,代码以.py文件形式存在,通过不同操作系统上的Python解释器执行,实现跨平台运行。处理文件路径时,`os.path`模块提供跨平台方法如`os.path.join`,智能解决路径差异。系统调用方面,`subprocess`模块封装底层API差异,统一接口调用外部程序。此外,第三方库如pywin32、pyzmq、Pillow等进一步增强跨平台能力,使开发者轻松应对挑战,成为Python系统编程专家。
313 0
|
小程序 JavaScript Java
实验室预约|实验室预约小程序|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实验室预约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源码+数据库+文档)
实验室预约|实验室预约小程序|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实验室预约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源码+数据库+文档)
364 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OpenAI 推出 GPT-4o,免费向所有人提供GPT-4级别的AI ,可以实时对音频、视觉和文本进行推理,附使用详细指南
GPT-4o不仅提供与GPT-4同等程度的模型能力,推理速度还更快,还能提供同时理解文本、图像、音频等内容的多模态能力,无论你是付费用户,还是免费用户,都能通过它体验GPT-4了
875 1
|
Web App开发 人工智能
阿里放大招了!“通义听悟”确实有点新意了,为国产AI大模型打响应用第一枪
阿里放大招了!“通义听悟”确实有点新意了,为国产AI大模型打响应用第一枪
4450 3
阿里放大招了!“通义听悟”确实有点新意了,为国产AI大模型打响应用第一枪
|
存储 监控 虚拟化
DP读书:鲲鹏处理器 架构与编程(五)服务器虚拟化技术
DP读书:鲲鹏处理器 架构与编程(五)服务器虚拟化技术
24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