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5 月 26 日,由机器之心和国内知名人工智能公司小 i 机器人共同承办的「人工智能遇上大数据」论坛正式召开。作为贵阳数博会的核心分论坛之一,人工智能加上大数据,两个最热门话题的融合,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
此次「人工智能遇上大数据」论坛由两部分构成,主题演讲和话题讨论。覆盖产、学、研三界的国内外嘉宾,在主题演讲环节分别分享了各自所在领域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认识。
而最后的话题讨论环节中,在机器之心首席技术顾问赵巍的主持下,其中 5 位演讲人员展开头脑风暴,就业内最热的几个话题展开了讨论。
话题讨论嘉宾介绍:
邢波: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
杜江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大物理学院院长
Robert Weideman:Nuance 全球副总裁兼事业部总经理
朱频频:小 i 机器人创始人、总裁兼 CTO
Hanseok Ko:韩国高丽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大数据协会主管
赵巍:第一个问题,针对在座所有的嘉宾,看大家给出什么样的回答,问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在学术方面有那些优势和劣势,我们可以在产业、政策哪些方面改进整个生态系统?
Hanseok ko:感谢你让我第一个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一个健康的、健全的生态系统,肯定把很多的利益相关方有机的结合起来,包括产业、大学内研发的团队和政府。也许还要看看一些初创公司,很多的初创公司有很大的能量,对未来有很大的愿景和看法,他们能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
赵巍:在私下对话中,邢先生给出过非常明确的答案,能不能跟听众讲一下?
邢波:我认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市场很大,需求很大,而且起点比较低,这就容易形成规模。但我个人的感觉是有些盲目,比如对最近人工智能的一些成果,像 AlphaGo人机大赛、谷歌或者Facebook这些大公司某些产品的宣示,我个人观察到它们在中国掀起的躁动比美国还大。这固然是好事,能引起很大的关注,但同样使噪音也非常大,这给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定位,给研发人员自我目标和路径的设置的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或者一定的挑战。
另外,改进是长期的任务,但也不是太大的问题。我们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所以说产业的整个布局,或者是研发活动都最好具有层次感。而不是一窝蜂式的躁动。这样可以有一个自下而上,或者是自上而下的双向互动来达到目标。
这就需要人们有比较好的智慧和耐心去引导这种状态,同时也需要研发人员以及公众,或者是学生们培养自己的鉴赏力和定力。尤其是对来自这些话语权比较强的人物或者是公司的信息,有冷静的观察能力。
赵巍:Robert Weideman 先生作为在中国做生意的国外商人,你认为如何处理中国的生态环境,让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得更好?
Robert Weideman:现在中国正在用各种事项和其他范例来激励这个行业,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我也非常鼓励,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中国有着非常大的市场,中国的创新精神也非常强,不仅仅是像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大公司,其他小公司也是一样。
当然,我一样会鼓励我们去发现、确认人工智能将会对哪些领域带来好处?同时了解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哪些问题?比如隐私,人们可能会比较关心。这些环节也是中国政府要去深入的方面,设定相关的标准,确定所有的发展将会得到一个良好的结果,而不是消极的结果。
赵巍:杜江峰院士,您认为在基础研究方面,中国应该做什么样的努力呢?
杜江峰:一般讲从科学到应用到产业,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很多的技术是从科学基础研究上得到的。而从一个科学的发现,到技术的产生,到形成产业规模,有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可以这么说科学是技术的源泉,将来要做原创性或者新技术发现,在科学上要有一定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任何一个强国或者任何大国一定要有雄厚科研力量的原因。
我在中国科研机构里面,做实验研究很少,基本上在做理论研究。我看到因为我国经济能力的提升,开始逐渐有一定影响力的基础研究成果出现。比如华为,一个原创的、有核心知识产权能力企业的出现。
另外,我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其中一个目标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是更关键更基础的,如果人才培养不出来,也谈不上未来的创新,未来的新技术。中国的发展很快,在科学的使命上从无到有已经建立了基础。相信随着大家的努力,明天会越来越好。
赵巍:朱频频总裁,作为产业人士,你认为从管理、税收到投资环境,你希望看到一些什么变化或改进,从而让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朱频频:上次我参加中国产业联盟会议时取得了一个共识,现在人工智能战场就是美国和中国两个主要参与者。而相对而言,中国技术研究方面略显浮躁,不是特别扎实,毕竟发展不是特别长。但因为中国特殊的市场环境,有更多的用户群、有非常大的市场,可能在一些产品和应用上,会走在市场前列。这是技术研究方面。
在政策鼓励方面,在国内,十几年前开始创业的时候整个环境还比较恶劣一点。现在已经好了很多。而且中国在风险投资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仿造硅谷的一些做法。
但总体而言,整体发展时间还是比较短。学习外面的,很多都是表面东西。虽然跑得很快,步伐并没那么坚实。
赵巍:接下来,我们来讲讲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冲击,因为我们知道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取代客服中心的一些客服人员,各位专家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Hanseok ko:我觉得把人工智能注入到某些特殊的领域中,在具体的情况下得以应用仍然非常复杂,非常具有挑战性。要达到那一步还很早。
另一方面之前也有别的演讲人提过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更多新机会出现,而不是被取代。我们并不太需要考虑因为机器替代了人类,而丧失掉工作机会,我们更多应该关注如何利用新技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邢波:其实人工智能跟其他的科技的发展一样,没有必要单独拎出来拷问或者追究,在社会和道德层面的会有的影响。因为任何一个新科技的发展,都会在某方面替代一些人的功能、创造一些新的机会。比如自动飞行驾驶仪,现在客机上都装着,但是从来没有担心飞行员的工作会消失掉,反而工作的质量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人工智能也是一样,我不认为它会对人类的职业产生直接威胁,它可能会代替一些在我们看来比较无趣的、枯燥的、高强度的一些工作。比如法律文书或者书记员,我们就可以让一个机器去做这些事。
当然任何技术都有一个适应期,工业时期,我们看到工人会砸机器。但这不能怪机器,也不能怪发明机器的工作者或者研究人员。实际上这是一个政策问题,应该由资本家或者决策者来考虑。
赵巍:但我们看到现在有人工智能可以替代记者写稿子了,这就像人工智能突然出现,要代替你的大脑。也许这种变革和以往不太一样?
邢波:代替人的大脑这个定义是很模糊,是写东西?还是有思维?现在人工智能软件来写文章,基本是剪贴和裁剪,说不定以后它们会写得非常好。但这就像以前毛衣织工一样,织衣机器比人织的更好。但织工还是存在,这就是原创性、手工性的产品。所以机器和人之间不是一种竞争关系,我们也不能太低估人的能力和高估机器的能力,人在威胁产生之前,也许早早就找到了出路和更有价值的活动。
赵巍:刚刚谈到小i是智能客服领域的主力军,朱总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朱频频:我认为整个方向是不可逆的,它可能会取代一些人的工作。但是我觉得从长期发展来看,却有非常大的社会价值。假设政策、技术不断发展,机器会不会创造更加巨大的财富?从大市场来看,局部上会影响一部分利益。但是总体水平会上升。就像企业做改革工作,可能会影响一部分利益,但是整个结果会变好的。整个趋势一定是往上涨的,我对这个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