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今年的 SegmentFault D-Day 技术沙龙里加入了别具一格的「圆桌讨论」环节,圆桌偏重的是技术热点、成长历程以及创业路上的经验交流,和主体的严肃议题分享形成互补,就是为了做出更加 SegmentFault 式的沙龙体验,让技术与实际经验结合,让普通开发者与大牛更深入地交流。
圆桌产生了很多非常有趣的对话,下面摘录部分以供阅读。
广州站圆桌讨论
广州站的圆桌由嘉宾之一的 UC 前端工程师张云龙主持,讨论嘉宾分别是 UC 前端工程师张云龙、唯品会前端开发工程师杨德模、秒视 iOS 工程师 Leader 朱宏旭、PeachApp.com 首席技术官段岩。
从左至右分别是:张云龙、朱宏旭、段岩、杨德模
现在大家都说 H5 一定会替代 APP 的时代,问问各位,H5 一两年之内发展能超过 APP 吗,对于这种发展趋势你们怎么看?
杨德模:这个问题涉及到我们公司,我首先回答一下。你刚才说的问题,唯品会把整个 APP 换成 H5,这个东西我没有这样说,也不太现实。我刚才说 UI 层面变动比较大就可能变,比如选购线,这些做成 H5 没有问题。接下来的问题收集到一些数据,比如用户的隐私数据,涉及到支付环节,不太适合做成 H5。我们考虑架构设计的时候一切都会用 Native 做。
你刚才说到通过浏览器导流的问题,Hybrid 或者 H5 宣称的跨平台是一个伪命题。任何一家做 H5 的公司,对外宣传 H5 可以跨平台跑,肯定能跨平台跑,但跨浏览器,我现在还没有见到哪一家这么做,基本上在手机上跨平台,没有在 PC 上搞。对 URL 或者在页面做很多,突破 APP 的环境需要做很多兼容,这样的代码没法看,成本很高,一般不会这么做。
在移动端时代我们获取的方式改变了,不像以前那样获取,现在入口变了,百度自己也知道在移动端搜索行为跟 PC 端有很大的不同。有其他的方式,像今日头条、微信以另外的方式提供服务,搜索在移动端越来越少。对于 H5 来说最大的问题的是入口问题,总不能总是打开一个浏览器再去搜索找我们的应用,大家需要有一个图标点击就出发,这样入口的变化导致我们在移动端发生改变。所以我觉得作为互联网的老兵,应该接受这个变化。
张云龙:我想代表观众或者代表自己问一个问题,段岩这么年轻,现在有很大的成绩,我很好奇你的成长过程。
段岩:我原来在深圳读高中,高中做过信息学竞赛,后来感觉开发非常不一样,真正的接触,更偏开发的东西在高三的时候开始,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领域,勇于尝试更多的东西。势必和把一个东西搞新有冲突,一方面希望接触不同领域的东西,另外一方面想在一个领域有所专长,这两个需要自己把握一个度,包括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回应刚才同学说的一点,现在跨平台的平时下,作为 iOS 应用怎么样,我想说就算在跨平台的趋势下,包括我们公司现在招人,所希望看到的,最终不同的系统下仍旧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来做。
做各种平台的应用按照安卓和 iOS,未来有没有一种方式,一个应用所有平台都能直接用,比如用 Hybrid 的形式,H5 所有平台都能用?
杨德模:这个问题我回答,现在有,不需要 iOS 和安卓的人,只需要 H5 的人就行了,我在 PPT 里有讲。这种方式依赖性能,如果很差的话,你的性能更差。如果做体验比较好的应有,有条件的话,最好是直接上原生。条件有限的话,Hybrid 是不错的方案。前提是你必须至少有一个 iOS、安卓的工程师,加上一个 web 的工程师。
H5 现在有自己的缺点,业界有没有努力去解决?
杨德模:业界的方案就是 Hybrid,Hybrid 就是挑战 Native 的体验。
段岩:我觉得像杨德模说的一样,取决于你做的应用,比如做一个先粗糙的原形,一个创业的点子,这个方法不太重要,团队怎么舒服怎么来。如果把一个应用作精的话,目前来说还是脱离不了原生。业界都在做很多努力,目前来讲,最近几年我觉得无法填上。最理想的情况其他代码重用,这种情况把团队精减,有些专门负责 iOS,有的人专门负责安卓,我觉得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
朱宏旭:iPhone 刚刚推出来的时候并不支持第三方的 APP,当初的设想是让第三方 APP 使用浏览器,使用网页。后来发现体验并不来,后来开放第三方。Facebook 做移动应用的时候,他们是做网站,对这个技术比较了解,做 web 的技术,后来发现体验也不好,后来改写原生,甚至他们自己发明很多 UI,提升整体用户体验。
有一种药什么病都可以治,最后是什么病都治不好。不同的平台差异非常大,就像 Apple Watch 来说,苹果布局系统并没有基于坐标的布局,会发明新的适用于手表的布局系统,非常适合。从设计产品开始就考虑到什么样的方式是最合适的,大一统的东西并不能工作的很好。
更多的广州站相关内容可以看 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