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开门、开灯、调整温控器…
实际上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种叫做物联网的技术——不仅仅是我们可以与网络相连接,我们的设备也可以,而且这种智能连接能帮助我们做出更加智能的决定,比如为了省电而适时关闭电器。
物联网在医疗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但与其它消费品和电子产品领域相比,还刚刚起步。物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几个早期应用案例显示,如果能建立起基于生物的“生物物联网”,将会对医疗领域有很大的帮助,而技术本身也具有很大的优势。
提到数字化生物医药目前的局限性,不得不提的就是电子病历。在一开始决定进行医疗信息全部联网的时代,电子病历实际并没有能实现。身在美国工作的医生们还是需要自己扫描医疗报告和其它文件,然后再把其中大部分转存为PDF图像以保证所有内容可以被进行电子检索。如果病例可以被正确地数字化,实际上通过一个简单的搜索,医生就可以查找到病人的上千条记录,对病人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应对这种情况的一种最主要解决办法是,我们建立一个确保每一项数据都可以被搜索到的新型电子病历,每个人都可以把所了解到的自己身体状况上传到自己的电子病历,比如自己的基因组序列等等。这样的电子病例会越来越有价值,因为外界对于我们身体的测试结果,也会被他们收集去用来做研究。现如今有着不计其数的基因信息数据库,尽管它们之间现在还没没有实现信息共享,但是一旦有实现了,将会给我们提供出更多有意义的结果。
全球基因与健康联盟的科学家们正在尝试构建可以使基因信息数据库达到共享的工具。如果最终这些数据库可以互相之间达到信息共享,同时结合电子病历,那么能提供出来的分析结果将比每一个单独数据库所提供的分析结果要强有力的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络效应”:如果各个数据库中单独的元素通过联网得到其他更多相关元素,那么他们的组合就能说明更多的问题,具有更多的价值。
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现有数据库,许多企业也在持续做着生物信息库收集的工作。比如现在有一些公司提供基因测试,但是除了将结果提供给每个病人,它们也收集起这些数据建立了自己生物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进行研究来了解部分测试项目以及疾病在该人群中的表现。当然通过对这些信息不断的分析与提炼,这些公司所得到的信息会更加精准、有效。
对于这种基因信息的使用是否合法,外界也有很多的顾虑,但对如此多的数据进行汇总肯定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少的好处。我们需要专业人士提出数据解决方案,即可以保护个人信息,又能确保通过积累的这些信息得到有价值的发现。例如,共享基因组数据可以被用来确定一个人的基因变异是否具有潜在的某种疾病的风险。如果许多健康人都具有相同的变异,它可能是良性的。我们要知道哪些基因使我们相似才能进一步明晰哪些基因使我们每个人如此独特。显然每增加一个基因组测序作为参考,科学家们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基因组之外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想把各种个人的和社群的信息更加有效的用于医疗,我们需要足够的数据来测试提高算法,从中发掘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这样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疾病,找到更有效的药物,并在人们有得病危险的时候提前进行干预。一句话,医疗数据需要大数据。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5-06-04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大数据文摘”,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