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计算企业用户,使用编排、知道编排都不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第一点是中国IT技术人员,尤其是面向运维的同学,本身编程思想相对于欧美运维工程师相对弱一点,这是比较客观的现象!从另外一点角度来说,目前商业形态,对于基础设施可编程的推广受制。中国的云计算用户几年前非常少,能够提需求的人就更很少了。从投入产出比来看,和客户第一的价值观,需求比较多的、亟待解决的,阿里云都会提前去解决。
从供应侧来讲,阿里云提供了资源编排服务、运维编排服务,包括对编排服务生态的支持。培养需求侧习惯需要有个沉淀的过程,要让开发者用更多的最佳实践,更多的案例,通过编排的方式交付给客户。
在可编排最佳实践的推广过程中,要让开发者意识到可编程能给他带来什么价值,用丰富的最佳实践和解决方案,会推动市场的进步。
需求端供应侧结合,加上开发者再努力一把,对整个中国的云计算的用户和企业来讲,云计算的灵活度和效率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基础设施可编程听起来非常高大上,实际上它到底能解决具体什么样的巨大的价值?
阿里云的容器服务、函数计算,就是基于资源编排服务实现的。只要ECS和IOS部署到哪里,容器服务、函数计算就能非常高效的开服在哪里。海外开服的基础,在于容器服务、函数计算底座搭建完成,能够很快的对客户提供服务,花费的人力是非常少的。
阿里云大量的云产品都是基于资源编排服务来去提供服务,这次新冠疫情下,给钉钉的扩容,从计算力本身到变成以对外服务的集群,其实中间有非常大的差距。因为资源是分布在各个地区的,钉钉是单元化,可以在每个地区都来去一个集群扩容。单一地区是不可能支撑好钉钉庞大的业务量,在北上广深等每个地域都匀一些算力,同时还有服务其他的企业客户。所以在各个地方高效的搭建它的单一化的集群,从零开始,要在一两天之内要服务企业客户,如果不是基础设施从头到尾是用代码的方式去控制的,根本就不可能去这么快把这些资源用起来。
一方面是有弹性资源的,另一方面有了资源之后,如何能够马上把它搭建起来,成为对外服务的并且不出问题的集群,很多客户可这种认知未必是足够的。钉钉这次就是非常好的案例,很多业务都改造成基础设施可编程。所以到底是说客户是没这个需求,还是他没有意识到他有这个需求?
很多时候都是有一种被动的感觉,当事情逼到那一刻的时候,他会觉得价值是无限大的。但是平时可能又没有那种感觉。
据观察阿里云海外客户,会把基础设施可编程用在部署、测试、预发和生产环境的一致性上面。基础设施从头零开始创建起来,并且部署好,对外去服务去做测试,预发保持一致,最后发布应用,用代码管理非常方便。
很多时候最难的是,应用开发看起来都正常,但正式发布却出错了!因为基础设施不一样,会导致大量的问题。
基础设施可编程和应用发布,完全一致化,能保证开发效率能够得到一个非常大的提升。有个客户原来一个月才能发布一次,用了基础设施可编程之后,一天都能发布一次,而且不出错,这个是非常可观的!
驻云科技用基础设施可编程,在预发环境操作下节省了很多预算,需要做预发的时候,就先编排一下,不需要的时候,预发环境可闲置。
当灵活的掌控基础设施可编程后,是可以灵活更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