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7400万客户,平安集团终于开始筹建自己的征信公司。
有报道称,平安集团将斥资约5000万元设立征信公司,并已组建专门的筹备小组。
对此,平安集团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证实,“正在筹备阶段,确实在研究,但还没有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交申请。”
以往,在险企开展信用保险等业务上,往往采取与国外信用公司合作,保险公司常常处于弱势,在承保、费率、理赔等方面几乎没有发言权。
在业内人士看来,若平安旗下征信公司如愿成立,不仅对平安集团是笔大财富,对于其正在尝试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征信体系亦是关键一环。
平安筹建征信公司
尽管业内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建立征信体系,但保险行业的征信体系始终未建立起来。
所谓征信,就是专业化机构依法采集、调查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以此解决借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征信机构一般提供有偿服务。
目前,平安集团构建的大金融平台涵盖保险、银行、投资等全牌照金融业务,但并没有自己的征信公司。
2012年12月17日,中国平安与央行征信中心在上海签署协议,平安旗下各专业公司将正式加入央行征信系统。与央行的合作协议采取整体接入、逐一实施的方式,第一家接入的是平安产险公司信用保证保险部分,接着是贸易信用保险业务。接下来平安集团的各家专业公司均将逐步纳入央行征信系统。
在业内人士看来,平安集团筹建征信公司亦是意料之中。据了解,筹建中的征信公司业务范围将不仅包括网络借贷行业等类金融机构的借款信息、银行的贷款记录,也很有可能涵盖车险违章等非金融信息。
不过,筹建中的征信公司将与央行的征信中心如何在信息上实现互补,平安集团未予评价。
成立征信公司对平安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
“在保险行业,投保人、保险公司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如果保险公司信息搜集得很充分,掌握客户真实的违约率、出险率,产品定价越趋于合理。”上海一家财险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
此看法得到北京一家寿险公司高管的认同,“由于没有征信体系,保险公司的风险管控手段非常弱。对投保客户信息的掌握仅依赖于投保时客户的告知,承保技术低下。”一家寿险公司总经理对记者表示,“由于不能掌握客户信用记录、健康记录,保险公司在制作产品模型时,会将因此带来的风险成本一并计入保费,导致保费增加,这对保险公司、投保人都是不利的。”
发展方向在个人征信
业内人士介绍,保险行业的征信体系迟迟没有建立起来。在财险方面,开展信用险业务的公司需要借助外力,如平安开展内贸险的合作方是全球信用保险巨头科法斯集团;在寿险方面,由于缺乏信用体系建设,导致承保技术低下、保费虚高早已被行业有识之士所诟病。
“以信用险为例,国外的信用保险公司所掌握的国内企业数据并不是很多,一般是向信用调查公司购买数据报告,信用保险公司拿到报告,针对这些报告对企业信用作出评分,确定可否承保及承保上限。”一位长期从事信用险工作的财险公司高管解释。
但与外方信用保险公司合作显然陷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境地。上述高管对记者透露,国内保险公司在与国外信用公司合作中处于被动地位:“国内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找到投保信用险的企业客户,但是否承保、费率多少,决定权掌握在国外信用公司手里,国内的保险公司在出单、定价、理赔等环节都没有话语权。”
“如果平安真的把征信公司成立起来,说明平安的想法真的很长远。”深圳一位财险公司副总经理称。
对平安而言,成立一家征信公司成本不高,利润却很大。业内人士透露:“征信公司只负责给出信用报告,不需要做任何好或坏的评价;除了早期收集信息,后面基本上不用再费功夫;同一份企业信用报告,可以卖给很多人,利润空间非常大。”
征信包括对企业征信和对个人征信,业内人士判断,由于平安是混业经营的金融公司,业务包括保险、银行、基金、信托、证券等各种领域,其征信公司未来发展方向或许是个人征信体系,即对个人金融、个人消费数据的集合与挖掘,涵盖个人的房产交易、信用卡还款情况、行车记录等等。
“征信的核心在于数据采集,数据样本越大,规律性更强,价值也更大。平安集团有7400万客户,这些个人信息数据累积起来,对于平安创新互联网金融,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北京某寿险公司总经理称。
以平安旗下的网络投融资平台陆金所为例,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曾表示,陆金所这个平台很重要的一个责任就是确定谁可以参与,陆金所会对投融资双方进行专业严格的资质审核,保证投融资双方的信息正确,将欺诈风险降到最低。
“平安的互联网金融尚在试验阶段,如果平安成立了征信公司,这对陆金所等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平安集团员工表示。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3-11-29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大数据文摘”,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