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系统性能优化
性能优化的目标是什么?不外乎两个:
时间性能:减小系统执行的时间
空间性能:减小系统占用的空间
一、代码优化
做代码优化前,先了解下硬件Cache:
(1)Cache Level:通常来说L1、L2的Cache集成在CPU里,L3的Cache放在CPU外;
(2)Cache Size:它决定你能把多少东西放到Cache里,有Size就有竞争,就有替换,才有所谓优化的空间;
(3)Cache Type:I-Cache(指令),D-Cache(数据),TLB(MMU的Cache);
代码层次的优化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考虑问题:
(1)I-Cache优化:精简code path,简化调用关系,减少冗余代码等等;
(2)D-Cache优化:减少D-Cache的miss数量,增加有效数据访问。
以下是一些技巧,可供参考:
(1)Code adjacency(把相关代码放在一起)
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关源文件要放在一起;二是相关函数在object文件里面,也应该相邻。
这样,可执行文件被夹在到内存里时,函数位置也是相邻的,同事还符合模块化编程的要求:高内聚,低耦合。
(2)Cache line alignment(cache对齐)
对齐Cache以减少潜在的一次读写,但这可能意味着内存的浪费,需要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衡量。
(3)Branch prediction(分支预测)
如果能预测那段代码有更高的执行概率,就能减少跳转次数(调整if和else的顺序?)。
(4)Data prefetch(数据预取)
由CPU自动完成。
(5)Register parameters(寄存器参数)
(6)Lazy computation(延时计算)
最近不用的变量,不要急着去初始化(意味着可能执行复杂的构造),如果某个分支跳出了函数,这些动作就浪费了。
COW(copy-on-write)就是一种延时计算的技术。
(7)Early computation(提前计算)
有些变量,计算一次就够了,任何加减乘除都会消耗CPU指令,尽量使用常数,而不是246060来表示一天的秒数。
(8)Inline(内联函数)
(9)Macro(宏定义)
(10)Allocation on stack(局部变量)
避免在栈上申请大数组,其初始化和销毁的代价很高。
(11)Per-cpu data structure(非共享数据结构)
避免共享量的锁,在thread local里,多核情况下使用局部变量会带来好处。
(12)Reduce call path or call trace(减少函数调用层次)
(13)Read&write split(读写分离)
(14)Recude duplicated code(减少冗余代码)
其中,(1)(6)(7)(8)(9)(10)(11)(12)(14)这些优化方式最为常见。
二、工具优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没有工具的支持,性能优化难以实施,谁也不知道哪些地方是严重影响性能的主要矛盾。
使用性能优化的工具,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使用工具是否需要重新执行编译?
(2)工具本身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工具对性能的影响必须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以内。
工具能解决的问题:
(1)建立性能基线,以作对比;
(2)帮助定位性能瓶颈;
(3)帮助验证优化方案;
性能测试工具一般由这么几种:
(1)收集CPU的性能计数;
(2)利用编译器的功能,在函数入口和出口加回调函数;
(3)在代码中加入时间测量点。
在Linux下,通常会用到的有:
(1)Oprofile
它已经加入Linux内核代码库,但通常需要重新编译内核,参考如下
http://oprofile.sourceforge.net/news/
http://people.redhat.com/wcohen/Oprofile.pdf
(2)KFT and Gprof
KFT是kernel的一个patch,只对kernel有效;Gprof是gcc里面的一个工具,只对用户空间的程序有效。这两个工具都需要重新编译代码,它们都用到了gcc里面的finstrument-functions选项。编译时会在函数入口,出口加回调函数,而且inline函数也会改成非inline的。它的工作原理可以参考:
http://blog.linux.org.tw/~jserv/archives/001870.html
http://blog.linux.org.tw/~jserv/archives/001723.html
http://elinux.org/Kernel_Function_Trace
http://www.network-theory.co.uk/docs/gccintro/gccintro_80.html
三、系统优化
从系统层面去优化系统往往有更为明显的效果,优化之前,可以思考,是否能够通过扩展系统来达到提高性能的目的:
(1)Scale up:使用更强的硬件;
(2)Scale out:使用更多的组件;
如果升级硬件的方法就能解决问题,为什么还要使用修改代码,调整架构这样大风险的举措呢?(需要考虑成本)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系统优化的方法:
(1)Cache
Cache干什么?保存已经执行过的结果。
Cache为什么有效?避免已计算过的开销,获取更快的访问。
Cache的难点在哪里?一是快速匹配;二是Cache容量有效,需要较好的替换策略;
Cache在哪些情况下有效?时间局部性。即当前计算的结果,后续有可能使用到,如果没有时间局部性,反而对架构有害。
(2)Lazy Computing
理念就是,不要做多余的事情,最常见的例子就是COW(copy-on-write):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py-on-write
COW干什么?写时复制。
COW为什么有效?节省内存复制时间,均匀内存分配时间。
COW的难点在哪里?一是引用计数的使用;二是确认哪些内存是可以共享的。
(3)read ahead/pre-fetch预读
http://en.wikipedia.org/wiki/Readahead
预读干什么?提前准备所需要的数据。
预读为什么有效?减少等待内存的时间,相当于把多个操作集合成一个。
预读在哪些情况下有效?空间局部性。
(4)Asynchronous异步
http://en.wikipedia.org/wiki/Asynchronous_I/O
异步干什么?异步是一种通信方式,请求与应答分离。
异步为什么有效?消除等待时间。
异步的难点是什么?如何实现分布式状态机,如何使用回调,使异步时间到达后继续执行。
异步在哪些情况下有效?状态之间不能有强依赖关系。
(5)Polling轮询
http://en.wikipedia.org/wiki/Polling_(computer_science)
(6)Static memory pool(内存池)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atic_memory_allocation
内存池干什么?提前分配内存以获取更好的性能,只是适应性可能会降低,并可能造成内存浪费。
内存池为什么有效?避免重复内存申请、释放开销。
内存池的难点是什么?分配多大的内存池,如何避免浪费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内存池在哪些情况下有效?一是固定大小的内存需求,二是快速的分配与释放需求。
四、总结
性能优化只是系统的一个方面,它可能会和系统的其他要求有冲突,比如
可读性:性能优化不能影响可读性,谁愿意维护不怎么漂亮的代码;
模块化:性能优化往往需要打破模块的边界,想想这是否值得;
可移植:隔离硬件相关的代码,尽量使用统一的API;
可维护:许多性能优化的技巧,会导致后来维护代码的人崩溃;
需要在性能优化和上述的几个要求之间做出tradeoff,不能一意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