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一切皆是映射。
春夏秋冬
春
左边的上下部分是“木 ”字 的 两 半 ,木 的 中 间 是 “日 ”,表 示 太 阳 的 升 起;字形的右边是“屯”,表示种子的扎根发芽。
《说 文 》:“春 ,推 也 。从屮,从日 ,艸,春 时 生 也 ,屯 声 。”
“春之从屯 ,形声而会意也。屯下日: 象草木 之初生屯然而难。难者 ,难出也。阳气未舒 ,阴气 尚 强 ,故 屮艸 欲 生 而 不 能 出 ,屯 然 而 屈 。
屮
chè
草木刚长出来。
屮
cǎo
古同“草”。
艸
艸
cǎo
同“草”。
及 春 阳 舒 畅 ,于 是 屯 然屮艸 生 出 也 。 春 字 从 艸从 屯 从 日 ,其 会 意 自显矣。”显然 ,“春”字的本义是阳光升起草木 初 生 的 时 候 。 《公 羊 传 ·隐 公 元 年 》:“春者何,岁之始也 。 ”
何休注 :“春 者 ,天 地 开 辟 之 端 ,养 生 之 首 , 法象所出,四时本名也。”这就是说 ,草木初萌 ,乃 是生死轮回的一次重新开始 ,是一次新生命 的开 端 。
金文和小篆的“春”与 甲骨文比较 ,字形趋 向 匀 整 ,上 部 是 草 字 头 ,中 间 是 “屯 ”字 ,下 部 是 “日 ” 字 。 后 来 ,经 过 隶 书 的 变 化 ,“春 ”字 才 演 变 成 现 今 的 字 体 ,“草 ”字 和 “屯 ”字 都 已 经 看 不 出 来 了 。 但 是 ,“春 ”指一 年的开始 ,习惯上指 阴历的正月 至 三月。这一本义却一直未变。
萅、芚
chūn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草(木),草木春时生长;中间是“屯”字,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肿部分,即刚破土的胚芽形,表示春季万木生长;“屯”亦兼作声符。小篆字形,隶变以后,除“日”之外,其他部分都看不出来了。本义:春。四季的第一季)
同本义〖spring〗
春,推也。从艸屯,从日,艸春时生也。会意,屯亦声…今隶作春字,亦作芚。——《说文》
春为青阳,春为发生,春秋繁露。春者,天之和也。又春,喜气也,故生。——《尔雅·释天》
春者何,岁之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为此春酒。——《诗·豳风·七月》
一年的第一季:春季(农历正月至三月)。春节。春色。春晖(春天的阳光,喻父母的恩情)。春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妇女的眉毛)。春秋(a.春季和秋季;b.指年月;c.指人的年岁,如“春春正富”;d.指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鲁国的《春秋》。亦泛指历史或历史著作;e.中国的历史上的一个时代)。
两性相求的欲望:春心。怀春。
生机:大地回春。
姓。
十天干,之“甲乙”,跟春是同系同构同息的。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里)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艺)
参看文章: 十天干,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之“子丑寅”,跟春也是同系同构同息的。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参看文章: 十天干,十二地支
五行“金木水火土”,东方属木,东风拂面,杨柳不兴。
四季更替,斗转星移,璀璨的星空是那么的美丽!
斗杓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是北方天空大熊座中最醒目、最著名的星团,这七颗亮星组成了一个勺子形状,俗称勺子星。)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The 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一一相间。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到西汉二十四节气便已完备了。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流传到世界各地。
东亚传统夏历(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分别根据日、月的运行制定:月的部分是以朔望月为基准确定的,岁是以回归年(太阳年)为基准确定的。阳历每回归年约365.2422天,二十四节气据此而划分。
由于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2] 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气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在古代,通常将冬至到夏至再到冬至之间的时间段(约365.25日)也就是岁实(回归年),分割为24段(每段约15日2时5刻),每段起始于一个节气,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立春到立夏前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为冬季。
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为中气,通常用来确定月份。冬至所在月份为冬月、大寒所在月份为腊月、雨水所在月份为正月、春分所在月份为二月、……小雪所在月份为十月。
中气之间的时间约为30日5.25时,因此中气日之间的间隔(含前不含后)为30或31日。而一个月的时间为29日或30日,一个月内要么一个中气要么没有中气。因此,中气可以直接来确定月份及闰否,无中气的月份为前一个月的闰月。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告诉我们,这些星球的运转轨道是椭圆。
所谓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又一春,周期循环,就是我们的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形成的。
而每天日出日落,子时,午时,对应的就是地球自转形成。太阳无穷无尽的能量,照射着地球,给我们带来了能量与光明。
北斗星
立春:斗指东北。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清明: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北斗指向己。太阳黄经为75°。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夏至: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立秋: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秋分: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斗指乾。太阳黄经为225°。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斗指己。太阳黄经为240°。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55°。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谚云:“三九四九冰上走”。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
一月(正月)
立春: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 二候,蛰虫始振;振,动也。三侯,鱼陟负冰。 陟,言积,升也,高也。阳气已动,鱼渐上游而近于冰也。
雨水:初候,獭祭鱼。此时鱼肥而出,故獭而先祭而后食。二候,候雁北;自南而北也。三候,草木萌动。是为可耕之候。
二月
惊蛰: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 二候,仓庚鸣;黄鹂也。 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
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 二候,雷乃发声。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 三候,始电。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三月
清明: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鴑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 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谷雨: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飞而两翼相排,农急时也。 三候,戴胜降于桑,织网之鸟,一名戴鵀,阵于桑以示蚕妇也,故曰女功兴而戴鵀鸣。
四月
立夏:初候,蝼蝈鸣;蝼蛄也,诸言蚓者非。 二候,蚯蚓出;蚯蚓阴物,感阳气而出。 三候,王瓜生;王瓜色赤,阳之盛也。
小满:初候,苦菜秀;火炎上而味苦,故苦菜秀。 二候,靡草死;葶苈之属。 三候,麦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时麦熟,故曰麦秋。
五月
芒种:初候,螳螂生;俗名刀螂,说文名拒斧。 二候,鹃始鸣;鹃,屠畜切,伯劳也。 三候,反舌无声。百舌,鸟也。
夏至:初候,鹿角解;阳兽也,得阴气而解。 二候,蜩始鸣,蜩,音蜩,蝉也。 三候,半夏生。药名也,阳极阴生。
六月
小暑: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蜂居壁;亦名促织,此时羽翼未成,故居壁。 三侯,鹰始挚。挚,言至,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
大暑:初候,腐草为萤;离明之极,故幽类化为明类。 二候,土润溽暑;溽,音辱,湿也。三候,大雨行时。
七月
立秋: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蝉小而青赤色者。
处暑:初候,鹰乃祭鸟;鹰,杀鸟。不敢先尝,示报本也。 二候,天地始肃;清肃也,寨也。 三候,禾乃登。稷为五谷之长,首熟此时。
八月
白露:初候,鸿雁来;自北而南也。 一曰:大曰鸿,小曰雁。二候,玄鸟归;燕去也。三候,群鸟养羞。羞,粮食也。养羞以备冬月。
秋分:初候,雷始收声;雷于二月阳中发生,八月阴中收声。 二候,蛰虫坯户;坯,昔培。坯户,培益其穴中之户窍而将蛰也。 三候,水始涸。国语曰: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辰角者,角宿也。天根者,氐房之间也。见者,旦见于东方也。辰角见九月本,天根见九月末,本末相去二十一余。
九月
寒露:初候,鸿雁来宾。宾,客也。先至者为主,后至者为宾,盖将尽之谓。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飞者化潜,阳变阴也。 三候,菊有黄花。诸花皆不言,而此独言之,以其华于阴而独盛于秋也。
霜降:初候,豺乃祭兽;孟秋鹰祭鸟,飞者形小而杀气方萌,季秋豺祭兽,走者形大而杀气乃盛也。二候, 草木黄落;阳气去也。 三侯,蛰虫咸俯。俯,蛰伏也。
十月
立冬:初候,水始冻。二候,地始冻。三侯,雉入大水为蜃。蜃,蚌属。
小雪:初候,虹藏不见,季春阳胜阴,故虹见;孟冬阴胜阳,故藏而不见。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侯, 闭塞而成冬。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
十一月
大雪:初候,鹖鴠不鸣。鹖鴠,音曷旦,夜鸣求旦之鸟,亦名寒号虫,乃阴类而求阳者,兹得一阳之生,故不鸣矣。 二候,虎始交;虎本阴类。感一阳而交也。三候,荔挺出。荔,一名马蔺,叶似蒲而小,根可为刷。
冬至:初候,蚯蚓结;阳气未动,屈首下向,阳气已动,回首上向,故屈曲而结。 二候,麇角解;阴兽也。得阳气而解。 三侯,水泉动,天一之阳生也。
十二月(腊月)
小寒:初候,雁北乡;一岁之气,雁凡四候。如十二月雁北乡者,乃大雁,雁之父母也。正月侯雁北者,乃小雁,雁之子也。盖先行者其大,随后者其小也。此说出晋干宝,宋人述之以为的论。 二候,鹊始巢;鹊知气至,故为来岁之巢。 三候,雉雊;雊,句姤二音,雉鸣也。雉火畜,感于阳而后有声。
大寒:初候,鸡乳;鸡,水畜也,得阳气而卵育,故云乳。 二候,征鸟厉疾;征鸟,鹰隼之属,杀气盛极,故猛厉迅疾而善于击也。 三候,水泽腹坚。阳气未达,东风未至,故水泽正结而坚。
二十四番花信风
二十四风,又称二十四番花信风,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信。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其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它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荫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和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是受气候变化制约的,人们把这些大自然的一种节律现象叫做物候。
《诗经》记载的“四月秀罗、五月鸣蜩”、“七月流火”、“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等等,都是物候的体现。
程犬昌《演繁露》曰“三月花开时,风各花信风”,陆游《游前山》也有“屐声惊雉起,风信报梅开”的关于花信风的描绘。
物候与农时关系密切。我国是世界上研究物候学最早的国家,最早的物候专著、西汉初期的《夏小正》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农事活动,如农耕、养蚕、养马等。此后《吕氏春秋》、《礼记》等都有类似的物候记载,并逐渐发展成一年24个节气和72候。到了清康熙教撰的《广群芳谱》更有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记载。
中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8个节气里共有24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风”之说。
人们在24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叫做这一候中的花信风。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从这一记载中,一年花信风梅花最先,楝花最后。经过24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了。
24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在民间有许多民谚是反映物候的,如:“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布谷布谷,种禾割麦”等。
中国有对应的二十四节气。西方则有对应的十二星座。
四季更替,斗转星移,璀璨的星空是那么的美丽!
地球自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着,这就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称为地球的自转周期。
昼夜成因: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部分。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转动,所以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地球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
四季成因: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同一个地点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有时太阳高度大,有时太阳高度小,有时适中,这样在一年中就会出现冷然不同的四季变化。
月球公转: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自西向东绕地球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
月相成因:从地球看月球,月球有时园,有时缺。人们所看到的月球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才发亮。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转。因此,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就会有时面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部分向着地球。月相变化就是这样产生的。
狮子座:是春季星空的显著星座。狮子座位于北斗七星的南方,由几颗亮星组成弯弯的镰刀形,头部朝西,尾巴在东,主要由三颗亮星组成一个三角形。
天蝎座:是夏季南天星空中最显眼的星座。座中亮星云集,是夏夜星座的代表。座中有一颗红色亮星,犹如天蝎心脏,叫心宿二,也叫“大火星”或“商星”。夏季晚上的八九点钟,它位于南方离地平线不很远的地方。找到它,就不难辨认出天蝎座了。
仙后座:是秋季星空中的耀眼星座。座中的五颗亮星构成了一个“W”形或“M”形,好像一位美丽王后坐在宝座上。利用这五颗星可找到北极星(下附动态图片)。
猎户座:是冬季南方天空中(上半夜)最引人注目的星座。从猎户座“猎人”腰部的三颗亮星向东南方向看去,全天最亮的恒星就是天狼星。
北极星:它总是在正北方。夜里,在没有指南针又看不到其他辨认方向的标志时,可以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
八卦与四季
洛书九组数字亦分别用黑白圆点表示,白点为奇为阳,排列为“一三九七”,示天球顺时针右旋;黑点为偶为阴,排列为“二四八六”,示地球(和宇宙一道)逆时针左旋。其排列顺序均“小——大——小”,这说明洛书是先哲站在地球上描写的一个封闭的局部宇宙区域的图像,一个人类生息与共的天球与地球的图像!
易理说:“河图为体,洛书为用。”可见洛书之数乃取自河图自然之功用。先哲将河图之数进一步抽象概括为一与二,“一”为阳爻示天,“一一”为阴爻示地,地乃天的一部分,终以“三”示天,“二”示地,河洛之数均为三天二地所生,如
太阳9为3+3+3,为纯阳数;
太阴6为2+2+2,为纯阴数;
少阳7为3+2+2,为阴中之阳;
少阴8为2+3+3,为阳中之阴。
洛书中奇数为阳,法天球顺行,其数均以三为衍数;偶数为阴,法地球逆行,其数均以二为衍数。
可见洛书之数乃河图功能之演示,宇宙万物变化之奥秘尽在于斯。
河图是宇宙面貌之实录,为万物本原;洛书是天地面貌之实录,亦为宇宙功能之形象图解。
河洛是先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格物穷理之结晶,是宇宙动力模型的最简明形式,是一个用数学语言描述的逻辑推理体系与宇宙象数模式。
洛书奇数1、3、9、7以3为衍数,像天顺行;
偶数2、4、8、6以2为衍数,像地逆行。
凡天地数1、2、3、4、6、7、8、9,阴阳交替,同行不殆,示万物变化,生生不息。而5为三天两地之和,居天心而制四方,五行属土,能生能成,能变能化,故《易原》说,5乃“天地生成之冲,变化之始也。”
初爻:示地球公转一年日影之变化。坤为阴极,物极必反,一阳遂生。此阳起于北方冬至之时,故曰“冬至一阳生”。阳行天道,顺时针右行至乾,乾为阳极,物极必反,一阴遂生,此阴起于南方夏至之时,故曰“夏至一阴生”。这样冬至与夏至将初爻分为左右两半,从震到乾初爻均阳,故东为阳区;从巽至坤初爻均阴,故西为阴区。
二爻:示地球自转一日日影之变化。由兑至坎二爻全阳,示太阳东升而西落,为日之影,为阳区。由艮至离二爻全阴,示太阳西下地平线又拟东升,为夜之影,为阴区。春分与秋分日昼夜等长,以其分界,正合二爻所示南阳北阴两区。
初、二两爻组合:示一年四季。将二至二分连线得四区:震离为阳中之阴,为少阳,为春;兑乾为阳中之阳,为太阳,为夏;巽坎为阴中之阳,为少阴,为秋;艮坤为阴中之阴,为太阴,为冬。农人以此安排农事,曰春种夏收秋收冬藏,以大自然之“物理秩序”规范人的生产活动。
阴阳再分层次,可分为三阴三阳。 阳:少阳(一阳爻),阳明(二阳爻),太阳(三阳爻)。 阴:厥阴(一阴爻),少阴(二阴爻),太阴(三阴爻)。 中医辨证施治,广泛用此“三阴三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