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EAL宣布完成B轮融资,将于本月27日在京召开新品发布会。
“我们的愿景其实很简单,就是做中国第一,世界前三。”HYPEREAL创始人&CEO黄柴铭想了一会说。
“刚刚接触到VR我就决定去做这件事了”
2015年初是黄柴铭第一次接触VR,在体验了Oculus的开发者版本之后,他觉得这就是小说里面那些可以带人进入到另一个时空的东西,也因此立刻决定了做VR。
“刚刚接触到VR我就决定去做这件事了,恰逢时机比较好的2015年,VR的概念刚开始火起来,入局的人也不多,所以我们在融资和人才招募上都比较顺利。到2016年大家一窝蜂的涌上来的时候,我们在技术研发上已经占据了领先地位。”黄柴铭说。
“冲动”下的产物?HYPEREAL一鸣惊人成黑马
然而,虽然HYPEREAL看似是一个“冲动”的产物,但黄柴铭却没准备让它成为彻底的“冲动”产物。从公司成立之初,HYPEREAL的定位就是VR领域的大疆,中国技术的第一,竞争对手更是直接对标美国的Oculus。
2015年7月,HYPEREAL在毫无人知的情况下成立,随后便“沉寂”了一年之久,专心于技术的研发。而那段时间,无论在行业、投资界还是大众市场,都是VR迄今为止最为狂热的一段时间。
沉寂一直持续到了2017年CHINA JOY开幕之前,官方放出的展商名单中赫然出现了HYPEREAL这个名字,但在“大牌云集”的CJ展商中,HYPEREAL并没有获得过多的关注。直到CJ 2016开幕当天,HYPEREAL举办了一场新品发布会,凭借着自主研发的酷似HTC VIVE的HYPEREAL Pano和几款VR内容,HYPEREAL瞬时名声大噪,成为被了媒体热捧的VR界黑马。
但是如果说HYPEREAL是因为产品的高性能和技术的精湛红起来的,还不如说是被“抄袭论”推上了话题中心的。仅从HYPEREAL Pano这套设备来说,一个头显、两个手柄、两个空间定位器的配置和外形实在是像极了已经被行业认可的HTC Vive。正因为珠玉在前,HYPEREAL的努力被莫名的被扣上了“抄袭”的帽子。
“顶风而上”,HYPEREAL 做的是“自己的”定位技术
“Vive采用的是光同步,而HYPEREAL Pano采用的是无线同步。另外,两者在sensor点的布局、结构、算法等方面也是完全不同的。”HYPEREAL的定位技术人员说。
仅从定位技术层面来说,HYPEREAL自研的HyTrack的空间定位系统主要侧重于解决PC方案中头盔和手柄的运动跟踪问题。以同步技术为例,HYPEREAL采用的是无线同步技术,可以在保证获得同步信号时间的基础上让灯塔之间以无线的方式连接或不用相对着摆放,以实现了毫米级的定位追踪。
“定位技术可以带来动作追踪,是VR领域一种重要的人机交互手段,没有定位技术的VR设备都是假VR。”黄柴铭说。
这是行业公认的论断,但却并不是能被行业普遍做到和做好的事情。Valve的灯塔技术负责人艾伦曾说过,任何人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构建一套自己的激光定位或者灯塔追踪系统,但是当你搭出你的第一个原形,并且对它的性能做过实际测试之后,你就会知道你面前的路有多长。
也正是因为激光定位技术是一套软硬件配合的精密系统,技术栈比较长,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化的过程中还要考虑亚毫米级的精度以及低延迟,所以做这一行的人都会遇到很多坑。技术门槛太高,且越往后越难有突破,所以行业内愿意做这件事情的人其实是非常难得的,HYPEREAL能在这个时候“顶风而上”,可见其实力与自信。
立足行业不藏私,HYPEREAL完全开源了自己的空间定位技术
除定位技术、硬件设备外,HYPEREAL还拥有着自研的VR内容,是全球唯二的全栈VR技术公司(另一家是Oculus)。
“我们公司从创立之初就坚持国际化的路线,以后是要走出去的。上个月底我们作为中国唯一一家受邀演讲的VR企业,在VRDC@GDC举行了专题讲座,这次演讲,让世界知道并认识了HYPEREAL,也让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因为我们的理念被聚合到了一起。” 黄柴铭说。
VRDC@GDC演讲现场同时演示HYPEREAL和Oculus的效果对比
HYPEREAL拥抱行业的心态是以实际行动来证明的,为打破欧美对定位技术的垄断,降低开发成本,HYPEREAL面向行业完全开源了他们自主研发的灯塔技术。黄柴铭表示,行业还在起步阶段,拥有开放的态度才能迎来共同发展。虽然我们目前的灯塔方案效果比较好,但是技术实现难度比较高,不利于VR产品的普及。HYPEREAL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技术的研发和改进中来,加快技术成熟和成本降低进程,以此来促进产业的发展。
彩蛋
HYPEREAL今日宣布完成B轮融资,获得由启明创投提供的千万美元级投资。此外,他们还将于本月27日在北京发布新一代VR头显硬件产品以及自主开发的多款软件。
黄柴铭表示,B轮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批量生产即将发布的新产品以及VR内容运营和生态圈的建立。另外也将用于加大人才建设力度,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