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尼康业绩下滑,将VR相机作为转型重点说起,原来已经有许多传统相机厂商进入到VR市场,那他们的发展前景又是如何呢?
最近,一家名为Sphericam的相机厂商发布了一款VR相机,宣称可以拍摄6K画质的VR视频,这架势吓得诺基亚OZO也得抖三抖。随着行业对内容开发的愈加重视,VR相机作为VR视频内容最基础的载体,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从这个口切入到VR行业。
据媒体报道,由于业绩不理想,传统相机厂商尼康被迫裁员,公司正寻求未来业务发展转型,而VR全景相机就是他们的转型重点之一。
传统光学巨头厂商纷纷入局VR
作为VR内容最重要的入口,不可否认未来VR相机的市场潜力巨大。而且再加上移动智能手机摄像头的发展,慢慢挤压传统数码相机厂商的影像业务市场。光学巨头门纷纷转型做“一举两得”的VR相机。
尼康
尼康在今年年初的CES大会上,带来一款360度全景相机KeyMission 360,由两个190度的摄像头组成,支持4k视频的录制和app内的实时拼接,官方称可以在30米的水下工作,售价为499美元。
佳能
今年5月的时候,佳能展示了他们的“VR硬件”——高分辨率手持显示器。从照片看就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奇葩的硬件产品。这款显示器采用的是两块5.5英寸的显示屏,分辨率达到了2560×2880像素(两个显示器加起来像素超过了5K),视觉角度为120度,需要和电脑连接,配合电脑软件使用。同时,佳能还表示推出的专业级相机ME200S-SH可用于VR拍摄,8台ME200S-SH的组合就可以拍摄高质量的VR视频。
柯达
柯达在9月份举办的科隆影像展上,带来了新一代的VR相机PixPro 4KVR360。搭载一枚155°视角的前置摄像头和一枚235°视角的后置摄像头,可实现360度全景拍摄,支持4K视频拍摄,以及2700万像素的球型照片拍摄,可以连接手机和电脑。售价约500美元。
除此之外,像理光、卡西欧等这些光学设备的公司也都做起了消费级别的全景相机。
VR相机市场三分天下
虽然VR还处在早期的发展阶段,内容的制作开发也刚起步,有很多需要不断探索的地方,但是纵观整个VR相机市场,已经可以划分为比较鲜明的三块。
第一梯队是传统数码相机厂商转型做VR相机。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些光学巨头,由于数码相机市场萎缩,纷纷寻求在新兴的VR领域内,寻求新的业务方向。之前做运动相机出身的GoPro是其中的佼佼者,现在市面上很多全景相机的解决方案都是GoPro相机阵列组合。
第二梯队是新兴的创业公司。VR硬件的创业方向除了头显之外,VR相机也是许多创业者选择的方向。最著名的当属国外的Jaunt,他们的VR相机JauntOne配备24个高性能摄像头,是个相当专业的VR相机设备。国内的话,涌现出很多根据国外开源的全景相机拼接技术算法,自己进行镜头参数设计的VR相机初创公司。
第三梯队就是手机厂商的转型。这一队的代表当属刚上线国行版的Gear 360。Gear 360是三星为其VR生态链打造的全景相机,可以搭配他们的Gear VR头显以及手机使用。另外一个就是曾经的手机巨头诺基亚,他们推出售价高达三十万的OZO专业相机,能够实时拍摄拼接传输,上市以来好评如潮。
这三大块做VR相机的公司面对的消费群体也有很大的区别。像那些支持手机连接、随身携带、防水防尘的全景相机,大多都是以C端的消费者为主要目标受众。另外的像Jaunt、诺基亚等这些做专业级别VR摄像机的,他们以B端的行业用户为主,比如专业的影视工作室。从这个角度来看,现阶段传统的相机厂商还是以C端的用户为主,还没有进入到VR相机的专业制作场景中。
竞争激烈的市场,传统相机厂商机会大吗?
传统相机厂商都进来VR相机市场抢蛋糕,新兴的创业公司根据国外的算法,入局的门槛也不是很高。梳理下来,VR相机的市场可能比现在的数码相机市场竞争还要激烈。面对混乱而又激烈的VR相机市场,这些传统相机厂商他们的前景如何呢?
技术优势在手,传统相机厂商的潜力巨大。这些做光学设备起家的公司,掌握着涉及镜头、图像传感器等光学器件的研发技术。这些技术对于直接切入到VR相机的手机厂商和初创公司来说,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超越传统的相机厂商,反而得向这些光学巨头去购买光学器件产品。再就是全景视频后期的拼接算法技术,经过几十年的沉淀,传统的相机厂商都拥有各自成熟的成像技术和图形算法。
在制造方面,像佳能、尼康等相机巨头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他们在生产全景相机的过场中,产能上不会出问题。再加上积累多年的制造经验,在品质把握上也要优于其他产品。如果要切入消费者市场的话,传统相机厂商的用户基数大,凭借早期在数码相机市场的品牌形象,先入为主,也算是一个很大的先天优势。
从技术和用户基数的角度来看,传统相机的潜力很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正在探索期的行业,VR视频内容拍摄制作的技术和行业标准还没有统一,所以VR相机市场中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不过,传统相机厂商选择在VR发展早期就开始入局,也可以随时根据行业发展调整下一步的策略,毕竟谁也不想成为相机业的下一个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