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微信公号:洪言微语(ID:hongyanweiyu),作者:薛洪言
对于新技术,我们通常是一边热情过头,夸大其在中长期的“颠覆”式影响;一边却又不可思议地迟钝,低估甚至无视其正在发生的“渐进”式改变。其结果便是,我们总是会错过些什么,错过风口、错过机遇,然后恍然发现,世界已经如此不同……
自2008年区块链概念提出以来,至今已有9年时间。自2009年比特币问世以来,至今已经出现了900余种加密数字货币,若考虑到已经夭折、过于小众而不为关注或仍处于开发阶段的,恐怕还要多得多,这背后,便对应着各式各样的区块链。
秉承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点,绝大多数加密数字货币都是在极客社区自发成长起来的。
自2009年比特币区块链诞生以来,作为去中心化的开源系统,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新理念、新实践,成功吸引了很多开发人员参与其中。犹如一颗种子,不发芽则已,一旦发芽,便有了茁壮成长和自我繁衍的自然驱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比特币区块链的早期参与者和深度参与者,开始有了很多新的创意,当这些创意很难在比特币区块链社区达成一致时,便会有人出来单干,提出新的理念,吸引志同道合的参与者,组建新的区块链,发行新的代币。
从结果上看,除了早期的几种和少数的幸运儿,很多都是昙花一现,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被遗忘。但正是这种原生态的优胜劣汰使得区块链得以加速进化,并愈发脱离了最初的桎梏和刻板印象,极大地拓宽了区块链的应用范围。
有些人认为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征会限制其应用场景,随后便出现了弱中心、分中心的联盟链和私有链;有人认为比特币的匿名性不强,于是便出现了深黑、纯黑的替代性加密数字货币;有人认为在区块链上叠加额外价值符号很麻烦,于是便出现了区块链2.0,通过智能合约可实现几乎所有功能;此外,还有专门针对支付网络的区块链,专门用于资产交易的区块链,专门适用于物联网的类区块链网络……
当很多人都还把区块链当成实验室里的技术时,实务界却早已行动起来,成立了区块链研究联盟,探索研究前沿应用;大企业行动起来,成立内部实验室,尝试对现有业务流程的改造;政府也行动起来,区块链技术被写入信息科技发展规划,成为国家层面争夺新一轮技术和产业模式制高点的杀手锏之一……
在各方力量的参与下,区块链的进化和走入日常应用所需时间,可能大大早于人们的预期。
原子时代,车马邮件都慢;移动互联网时代,原子世界与比特世界出现了深度交互,进化速度便大幅提升。想想互联网业态,2008年至今,经历了电商、社交、团购、O2O上门、互联网金融、打车、共享单车等多个业态的轮回起伏,仅需两三年的时间,一个新业态便能经历兴起、蓬勃发展、巅峰、没落的行业兴衰。而纯粹的比特业态,进化速度没道理不能走得更快,900余种加密数字货币的诞生便是一个例证。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前几日,马云在世界智能大会上讲过这么一段话,我觉得用在区块链上也是合适的:
“今天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还是非常之幼稚,就像一百年以前,人类对电的理解非常幼稚,认为电那就是一个电灯泡,事实上他们没有想到今天会有电饭煲、洗衣机,有各种各样,人类会离不开电。
今天我们对AI也好,还是MI也好,还是混合智能也好,都没有清楚的定义。没有清楚的定义很正常,有清楚的定义就很不正常了。对于未来来讲,我们都是婴幼儿。人类往往会高估自己,做事情成功的人,所谓有一点成就的人,特别容易高估自己,像我这样的人往往以为我看清楚了,其实根本没有看清楚。
这是我觉得第一个我想说明的,我们要明白,很多人工智能今天来谈的很多概念、想法,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然后你要相信你自己的观点,并且以此去坚持。就像我们做电子商务一样,我们不是今天相信,我们十八年以前相信,坚持了十八年,才会走到今天,每个人的做法都可以不一样。”
当然,现阶段来看,这项新技术的应用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很多限制和难题都是技术性问题,而技术性问题往往不是问题,只是需要时间、需要权衡、需要共识而已。
随着这种技术走入应用,究竟会给现有的业态带来怎样的影响?现在还没人看得清。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很多业务的流程和产品形态都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很多技能不再适用,一些技能开始变得稀缺,一些人才也会开始走俏;一些企业因为适应不了而走向没落,也会有一些企业提前布局,实现了换道超车……
总之,愈是大变化时,愈是机遇窗口大开之时。有鉴于此,也许每个人都应该开放心态,多了解点区块链。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7-07-02
本文作者:薛洪言
本文来源:虎嗅网,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