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DCT变换的透彻解析

简介:
3、离散余弦变换 DCT
  将图像从色彩域转换到频率域,常用的变换方法有:

DCT变换的公式为:
DCT变换和量化 - 远方的沙 - 远方沙
f(i,j) 经 DCT 变换之后,F(0,0) 是直流系数,其他为交流系数。
  还是举例来说明一下。
  8x8的原始图像: 

推移128后,使其范围变为 -128~127:

使用离散余弦变换,并四舍五入取最接近的整数:

上图就是将取样块由时间域转换为频率域的 DCT 系数块。
DCT 将原始图像信息块转换成代表不同频率分量的系数集,这有两个优点:其一,信号常将其能量的大部分集中于频率域的一个小范围内,这样一来,描述不重要的分量 只需要很少的比特数;其二,频率域分解映射了人类视觉系统的处理过程,并允许后继的量化过程满足其灵敏度的要求。
  当u,v = 0 时,离散余弦正变换(DCT)后的系数若为F(0,0)=1,则离散余弦反变换(IDCT)后的重现函数 f(x,y)=1/8,是个常 数值,所以将 F(0,0) 称为直流(DC)系数;当 u,v≠0 时,正变换后的系数为 F(u,v)=0,则反变换后的重现函数 f(x,y) 不是常数,此时 正变换后的系数 F(u,v) 为交流(AC)系数。
  DCT 后的64个 DCT 频率系数与 DCT 前的64个像素块相对应,DCT 过程的前后都是64个点,说明这个过程只是一个没有压缩作用的无损变换过程。
  单独一个图像的全部 DCT 系数块的频谱几乎都集中在最左上角的系数块中。
  DCT 输出的频率系数矩阵最左上角的直流 (DC)系数幅度最大,图中为-415;以 DC 系数为出发点向下、向右的其它 DCT 系数,离 DC 分量越远,频率越高,幅度值越小,图中最右下角为2,即图像信息的大部分集中于直流系数及其附近的低频频谱上,离 DC 系数越来越远的高频频谱几乎不含图像信息,甚至于只含杂波。
  DCT 本身虽然没有压缩作用,却为以后压缩时的"取"、"舍" 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4、量化
  量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对 DCT 系数的一个优化过程。它是利用了人眼对高频部分不敏感的特性来实现数据的大幅简化。
  量化过程实际上是简单地把频率领域上每个成份,除以一个对于该成份的常数,且接着四舍五入取最接近的整数。
  这是整个过程中的主要有损运算。
以这个结果来说,经常会把很多高频率的成份四舍五入而接近0,且剩下很多会变成小的正或负数。
  整个量化的目的是减小非“0”系数的幅度以及增加“0”值系数的数目。
  量化是图像质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因为人眼对亮度信号比对色差信号更敏感,因此使用了两种量化表:亮度量化值和色差量化值。

使用这个量化矩阵与前面所得到的 DCT 系数矩阵:

如,使用?415(DC系数)且四舍五入得到最接近的整数

总体上来说,DCT 变换实际是空间域的低通滤波器。对 Y 分量采用细量化,对 UV 采用粗量化。
  量化表是控制 JPEG 压缩比的关键,这个步骤除掉了一些高频量;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所有图片的点与点之间会有一个色彩过渡的过程,大量的图像信息被包含在低频率中,经过量化处理后,在高频率段,将出现大量连续的零。 
  5、“Z”字形编排
  量化后的数据,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直流分量相对于交流分量来说要大,而且交流分量中含有大量的0。这样,对这个量化后的数据如何来进行简化,从而再更大程度地进行压缩呢。
这就出现了“Z”字形编排,如图:

对于前面量化的系数所作的 “Z”字形编排结果就是: 
  底部 ?26,?3,0,?3,?3,?6,2,?4,1 ?4,1,1,5,1,2,?1,1,?1,2,0,0,0,0,0,?1,?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顶部
  这样做的特点就是会连续出现多个0,这样很有利于使用简单而直观的行程编码(RLE:Run Length Coding)对它们进行编码。
  8×8图像块经过 DCT 变换之后得到的 DC 直流系数有两个特点,一是系数的数值比较大,二是相邻8×8图像块的 DC 系数值变化不大。根据这个特点,JPEG 算法使用了差分脉冲调制编码(DPCM)技术,对相邻图像块之间量化 DC 系数的差值(Delta)进行编码。即充分利用相邻两图像块的特性,来再次简化数据。
  即上面的 DC 分量-26,需要单独处理。

  而对于其他63个元素采用zig-zag(“Z”字形)行程编码,以增加行程中连续0的个数。

本文转自编程小翁博客园博客,原文链接:http://www.cnblogs.com/wengzilin/archive/2013/05/26/3100027.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相关文章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前端开发 Windows
【夯实技术基本功】「底层技术原理体系」全方位带你认识和透彻领悟正则表达式(Regular Expression)的开发手册(正则符号深入解析 )
【夯实技术基本功】「底层技术原理体系」全方位带你认识和透彻领悟正则表达式(Regular Expression)的开发手册(正则符号深入解析 )
199 0
|
10月前
|
监控 Java 应用服务中间件
高级java面试---spring.factories文件的解析源码API机制
【11月更文挑战第20天】Spring Boot是一个用于快速构建基于Spring框架的应用程序的开源框架。它通过自动配置、起步依赖和内嵌服务器等特性,极大地简化了Spring应用的开发和部署过程。本文将深入探讨Spring Boot的背景历史、业务场景、功能点以及底层原理,并通过Java代码手写模拟Spring Boot的启动过程,特别是spring.factories文件的解析源码API机制。
262 2
|
6月前
|
算法 测试技术 C语言
深入理解HTTP/2:nghttp2库源码解析及客户端实现示例
通过解析nghttp2库的源码和实现一个简单的HTTP/2客户端示例,本文详细介绍了HTTP/2的关键特性和nghttp2的核心实现。了解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好地理解HTTP/2协议,提高Web应用的性能和用户体验。对于实际开发中的应用,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扩展代码,以满足具体需求。
610 29
|
6月前
|
前端开发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CDN
二次元聚合短视频解析去水印系统源码
二次元聚合短视频解析去水印系统源码
180 4
|
6月前
|
JavaScript 算法 前端开发
JS数组操作方法全景图,全网最全构建完整知识网络!js数组操作方法全集(实现筛选转换、随机排序洗牌算法、复杂数据处理统计等情景详解,附大量源码和易错点解析)
这些方法提供了对数组的全面操作,包括搜索、遍历、转换和聚合等。通过分为原地操作方法、非原地操作方法和其他方法便于您理解和记忆,并熟悉他们各自的使用方法与使用范围。详细的案例与进阶使用,方便您理解数组操作的底层原理。链式调用的几个案例,让您玩转数组操作。 只有锻炼思维才能可持续地解决问题,只有思维才是真正值得学习和分享的核心要素。如果这篇博客能给您带来一点帮助,麻烦您点个赞支持一下,还可以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有疑问和错误欢迎在评论区指出~
|
6月前
|
移动开发 前端开发 JavaScript
从入门到精通:H5游戏源码开发技术全解析与未来趋势洞察
H5游戏凭借其跨平台、易传播和开发成本低的优势,近年来发展迅猛。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 H5 游戏源码开发的技术教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
6月前
|
存储 前端开发 JavaScript
在线教育网课系统源码开发指南:功能设计与技术实现深度解析
在线教育网课系统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教育形式的核心载体,具备用户管理、课程管理、教学互动、学习评估等功能。本文从功能和技术两方面解析其源码开发,涵盖前端(HTML5、CSS3、JavaScript等)、后端(Java、Python等)、流媒体及云计算技术,并强调安全性、稳定性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性。
|
6月前
|
负载均衡 JavaScript 前端开发
分片上传技术全解析:原理、优势与应用(含简单实现源码)
分片上传通过将大文件分割成多个小的片段或块,然后并行或顺序地上传这些片段,从而提高上传效率和可靠性,特别适用于大文件的上传场景,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不佳时,分片上传能有效提高上传体验。 博客不应该只有代码和解决方案,重点应该在于给出解决方案的同时分享思维模式,只有思维才能可持续地解决问题,只有思维才是真正值得学习和分享的核心要素。如果这篇博客能给您带来一点帮助,麻烦您点个赞支持一下,还可以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有疑问和错误欢迎在评论区指出~
|
9月前
|
设计模式 存储 安全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创建型模式篇】5种创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实现、优缺点、扩展、使用场景、源码解析
创建型模式的主要关注点是“怎样创建对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对象的创建与使用分离”。这样可以降低系统的耦合度,使用者不需要关注对象的创建细节。创建型模式分为5种:单例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式、原型模式、建造者模式。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创建型模式篇】5种创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实现、优缺点、扩展、使用场景、源码解析

推荐镜像

更多
  • D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