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下hangout的代码,虽然没有运行体验过,但是也算是学习了一点皮毛。
架构浅谈
Hangout可以说是java版的Logstash,我是没有测试过性能,不过据说是kafka这边性能要高出Logstash5倍。不知道真的假的,不过看代码,确实要比Logstash高效一点。
关于input,filter,output的关系
在Logstash里面,Input,filter,output是三个独立的部分,每个部分通过Buffer存储数据。
但是Hangout没有采用这种思想,每个Input是独立的input对象。每个input对象又由decoder、filter、output组成。事件由Input搜集产生,然后经由filter进行过滤解析,再交给output输出。
这样的关系,在组织结构上,使得filter、output与Input的关系变成了被包含的关系。
关于buffer
Logstash中input,filter,output之间都有一个Buffer用于暂存数据。所有的input数据会暂存到buffer里面,等待filter解析,filter解析后数据又会放入filter和output之间的Buffer,等待output去flush到目的地。
在Hangout中,则是直接取消掉了buffer这一概念,使得事件由Input直接经过filter,直接交给output。性能上肯定是更快速了一些;但是这样也存在问题,就是每个input的数据不是同一存放的,filter、output其实会在不同的input中初始化多次,这就意味着其实浪费了一些资源,很多资源被重复利用了。
代码学习
下面是今天抽空整理的hangout的类图,可以提供点基本的代码提示。由于以前没怎么使用过反射,这次正好通过看代码学习了一下。通过反射的方式,使得初始化这种模块化程度很高的代码,变得十分容易:
Iterator<Entry<String, Map>> inputIT = input.entrySet().iterator();
while (inputIT.hasNext()) {
Map.Entry<String, Map> inputEntry = inputIT.next();
String inputType = inputEntry.getKey();
Map inputConfig = inputEntry.getValue();
Class<?> inputClass = Class.forName("com.ctrip.ops.sysdev.inputs." + inputType);
Constructor<?> ctor = inputClass.getConstructor(Map.class,ArrayList.class, ArrayList.class);
BaseInput inputInstance = (BaseInput) ctor.newInstance(inputConfig, configs.get("filters"), configs.get("outputs"));
inputInstance.emit();
}
其中inputIT是获得input配置集合,通过反射的方式拿到class
Class.forName("com.ctrip.ops.sysdev.inputs." + inputType);
设置它的构造方法,并初始化
Constructor<?> ctor = inputClass.getConstructor(Map.class,ArrayList.class, ArrayList.class);
BaseInput inputInstance = (BaseInput) ctor.newInstance(inputConfig, configs.get("filters"), configs.get("outputs"));
最后使用emit方法,启动input输入
inputInstance.e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