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的说是自从不打 DOTA 了(也不玩其他的游戏),看的书也渐渐多了,而我今年看的“课外书”最多,应该是超过我前二十几年读的课外书总和。发现这个习惯根本停不下来。读书本身不是一件牛逼或者值得炫耀的事情,但它确实是一件乐趣和值得分享的事情。
乐在其中
我看书,大都是手机上的电子书和 PDF。到目前为止,今年大概读了 80 多本书。各个方面都有:技术,小说,传记,互联网,情感甚至美食等。我觉得书就像人的精神粮食,不能太偏食。不单是因为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而是会有不同的 视角,不同的书中你是不同的角色去看的。
你看技术书,就是把自己当工程师,需要掌握原理,运用创造,细节之处还要多测试求证,每天看一些就像是一日三餐,家常便饭,不断增强你的技术能力(比如《xxx 入门到精通》,《xxx 权威指南》,《xxx 开发指南之类》);
你看小说,就是被作者带入他的故事中,进入那个年代,演绎一场恩怨情仇,一口气能看好多页,有时候对书中角色又爱又恨,有时候看得断片了,真想去催催作者,但也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能力。这像是偶尔吃一次的大餐,要的是那种痛快,有放空的功效,但不宜天天如此;
而读传记,我们本身是对人物故事的好奇,被人物的魅力吸引而去读的,像是喝茶,慢慢体会,虽然传记有夸大的嫌疑,但人物魅力的背后还是有那种不同凡人的品格等你去解读的;
而互联网相关,就是和这个行业的先行者和观察者对话,听听他们在互联网相关的理解和他们追梦的故事,如果你有那种渴望,你就会心潮澎湃,有所思;
情感心理这类书籍,就是将心比心,很多时候都是让你换位思考,但这类就像吃维生素,除非你缺的厉害,吃一点。吃多了也没啥感觉,反而是很容易淡 忘的一类书,人和人打交道的奥妙,不是在书上,是有一些技巧讲究但绝对不是重点,而是在于自己本身,比如我们要说服某个人,别人更多的是看我们的用心和态 度;
我是那么小小的喜欢美食书,因为看这种书是一种享受,对美食的渴望是人的本性,如果有朋友给你描述在哪那吃了一道好菜,如何如何好吃,你八成禁 不住诱惑也去吃一次。而且很多人面对的两大难题就是“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当然这是玩笑话,看美食书让人很有幸福感,原来还有这么好吃的, 一定要尝一尝,要么自己做着试试。而且男生如果能炒的一首好菜,那会是一招必杀技。当然目前这个技能我还是在初级学习阶段。
其他如散文,杂文这类书籍,不适合天天读,也不必整本看完,这样的文章就像是吃清淡的菜,这类书结构散漫,宜慢点看,多体会。要问我最好的散文 集有那些,我会说《文化苦旅》和《皮囊》。这类书也是很能体现作者的文采和功力的书。《文化苦旅》是高中时代读到的书,那个还读了余秋雨的《千年一叹》, 《霜冷长河》。今年买了电子书又重读了一遍。特别是像《道士塔》,《宁古塔》,《山庄背影》这样文章让人印象深刻,看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皱着眉头,内心暗流 涌动。我不知道有没有其他这样严肃的考证类散文,我很想拜读拜读。而《皮囊》真的适合农村出来的孩子读一读。你可曾发现,书中有你父母,有你自己的样子。
读书是为了什么?
似乎总是会听到这样的质疑,“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就像是问“走路有什么用?”一样,我们要到达某个地点,所以我们走路出发。把读 书作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途径。但实际上是这样吗?问登山的人为什么要登山,他会说“因为山在那里”。我们读书,技术理论知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出发前 并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维一直在旅行,在和自己对话,在和世界对话。在那无形的精神世界里面,有一棵代表你的树,它需要成长,读 书就是给它养分。说白了,你需要成全自己。你不想那棵树枯瘦,也不想那棵树扭曲。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这就是读书的魅力。
为什么大家一起上班,一起吃饭,一起生活,但是你觉得你和他们不同。因为“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IT 男给社会的印象就是有些老实,不善言辞,天天宅着。我所在的部门有两个小组,一个是在办公室开发软件,一个是经常出差解决问题。但是两组的人我感觉完全不 一样,经常出差的人看起来就活跃阳光一些。而办公室的人就显得“安静”和呆板一些。其实人都是一样的人,经常出差做报告的同事,需要常和不同的人交流,要 去现场一个人解决问题,这样心智成长的快。而天天和电脑对视,只关注到眼下的一亩三分地,“安静”是因为没有话题,没有见解,呆板是因为对突发情况无所适 从,而且更多的人似乎对别的什么事情不怎么关心。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这句话中的读书,行路,阅人都不是目的,而是认 识世界认识自己的途径。我们不要局限在程序员这个角色上面,我们更多分量的角色是孩子,是男朋友,是老公,是父母,是壮志青年,是朋友,是合伙人等等,有 很多属性和技能你需要培养和练习,读不同的书是便捷的方法,活着本身就是一场修行。等你打开那扇门,你会发现,你的腹中空空,行囊空空。
“曾经看到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和尚问老和尚,读这么多书有用么,我什么都记不住。甚至看过了什么书都不记得了。老和尚什么也不说,就让小和尚拿 着一个装煤的竹筐到山下打水回来。小和尚虽然觉得不可能,还是将信将疑照做了。意料之内,无论他跑的多快,一滴水也打不回来。老和尚看小和尚尝试了很多 次,气喘吁吁了,才意味深长的说,你想从书里获得什么,就如同试图拿这个竹筐盛水一般,可是你再看看这个竹筐,有何不同吗。小和尚转头瞧了瞧,豁然开朗 了。是啊,虽然没打回来水,不过这个竹筐不再是黑漆漆的,光鲜得熠熠生辉呢!”
人的很多记忆会随着时间随波逐流,就像我们遇见过很多人,但我们只能记住一部分人。读书的时候,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思维在你的大脑碰撞,洗涤,无声无息,无影无形,留下的生根发芽,带走的杳无音讯。
上次在园子看到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Bloom 将知识认知分为了两个维度,其中认知历程维度又分为 6 个层次,分别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鉴、创造。如下图所示,层次越高,表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越深。”,“创造”两个字是如此醒目。我想这就是答 案。
来源:51C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