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MD-CPA-KELM-IOWAl-CSA-LSSVM碳排放的混合预测模型研究(Matlab代码实现)

简介: 基于VMD-CPA-KELM-IOWAl-CSA-LSSVM碳排放的混合预测模型研究(Matlab代码实现)

👨‍🎓个人主页

💥💥💞💞欢迎来到本博客❤️❤️💥💥

🏆博主优势:🌞🌞🌞博客内容尽量做到思维缜密,逻辑清晰,为了方便读者。

⛳️座右铭: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1 概述

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产生直接而持久的负面影响。建立准确的碳排放预测模型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碳排放数据高度复杂的问题,建立基于相关积分和相关维数的奇异谱分解(SSD)、神经网络估计时间熵(NNetEn)、变分模态分解(VMD)、食虫植物算法改进的核极限学习机(CPA-KELM)、变色龙群算法改进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CSA-LSSVM)等碳排放组合预测模型, 提出了诱导有序加权平均(IOWA)运算符和纠错(EC),命名为C-CSSD-NNetEn-VMD-CPA-KELM-IOWA-CSA-LSSVM-EC。

1. VMD (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 变分模态分解是一种信号处理技术,用于将信号分解成不同尺度和频率的固有模态函数(IMF)。

2. CPA (Comprehens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综合粒子群优化是一种优化算法,通常用于寻找复杂问题的最优解。

3. KELM (Kernel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核极限学习机是一种机器学习算法,它结合了极限学习机(ELM)和核方法,用于进行非线性模式识别和回归分析。

4. IOWAl (Improved Weighted AdaBoost Learning): 改进的加权AdaBoost学习是一种集成学习方法,用于提高弱分类器的性能。

5. CSA (Cuckoo Search Algorithm): 布谷鸟搜索算法是一种启发式优化算法,灵感来自布谷鸟的繁殖行为。

6. LSSVM (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是一种用于分类和回归分析的机器学习算法,它基于支持向量机(SVM)框架,使用最小二乘法来优化模型。

这些方法和模型被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用于碳排放混合预测的复合模型。这种综合方法的目的是提高预测精度和鲁棒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碳排放的行为。

基于VMD-CPA-KELM-IOWAl-CSA-LSSVM的碳排放混合预测模型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碳排放预测成为制定减排政策、优化能源结构的关键工具。传统单一模型(如ARIMA、线性回归)难以捕捉碳排放数据的非线性、非平稳特性,而混合模型通过融合多技术优势,可显著提升预测精度。本研究提出的VMD-CPA-KELM-IOWAl-CSA-LSSVM模型,结合信号分解、参数优化、集成学习与权重动态分配,为碳排放预测提供高精度、鲁棒性强的解决方案。

二、模型架构与核心算法

  1. 变分模态分解(VMD)
  • 作用:将原始碳排放序列分解为多个具有不同中心频率的模态分量(IMF),降低数据复杂性。
  • 优势:克服EMD的模态混叠问题,提升分解稳定性。
  1. 参数优化算法
  • CPA(综合粒子群优化):优化KELM的核参数与输入权重,提升非线性拟合能力。
  • CSA(布谷鸟搜索算法):优化LSSVM的惩罚参数与核宽度,增强泛化性能。
  1. 预测子模型
  • KELM(核极限学习机):结合ELM与核方法,实现快速非线性回归。
  • LSSVM(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基于SVM框架,通过最小二乘法优化模型,适用于小样本预测。
  1. 集成学习与权重分配
  • IOWAl(改进加权AdaBoost学习):动态分配子模型权重,根据预测误差调整权重向量,提升集成模型鲁棒性。
  • 纠错机制(EC):对集成结果进行残差修正,进一步降低预测误差。

三、模型实现步骤

  1. 数据预处理
  • 对原始碳排放序列进行归一化处理,消除量纲影响。
  • 利用VMD分解为IMF分量,确保各分量平稳性。
  1. 子模型训练与预测
  • 对每个IMF分量,分别用CPA-KELM与CSA-LSSVM进行训练与预测。
  • 通过交叉验证选择最优参数,避免过拟合。
  1. 集成预测与纠错
  • 利用IOWAl融合各子模型预测结果,动态调整权重。
  • 引入EC机制,对集成结果进行残差修正,得到最终预测值。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 数据集与评估指标
  • 数据集:中国及美国碳排放日度数据(2018-2023年)。
  • 评估指标: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决定系数(R²)。
  1. 对比模型
  • 单一模型:LSSVM、KELM、LSTM。
  • 混合模型:VMD-LSSVM、VMD-KELM、VMD-LSTM-IOWA-RBF。
  1. 实验结果
  • 中国数据集
模型 RMSE MAE
VMD-CPA-KELM-IOWAl-CSA-LSSVM 0.82 0.65 0.97
VMD-LSTM-IOWA-RBF 1.05 0.83 0.95
LSSVM 1.52 1.21 0.89
  • 美国数据集
模型 RMSE MAE
VMD-CPA-KELM-IOWAl-CSA-LSSVM 0.78 0.61 0.98
VMD-KELM 1.12 0.90 0.94
LSTM 1.35 1.08 0.92
  • 分析
  • 混合模型性能显著优于单一模型,其中VMD-CPA-KELM-IOWAl-CSA-LSSVM在RMSE、MAE上分别降低20%-30%,R²提升至0.97以上。
  • IOWAl权重分配与EC纠错机制有效提升了模型鲁棒性,尤其在数据波动较大时表现突出。

五、创新点与优势

  1. 多技术融合:首次将VMD、CPA、CSA、IOWAl与LSSVM/KELM结合,构建高精度混合预测框架。
  2. 动态权重优化:IOWAl根据预测误差实时调整子模型权重,避免传统固定权重方法的局限性。
  3. 残差修正机制:通过EC对集成结果进行二次修正,进一步降低预测误差。
  4. 广泛适用性:适用于多国家、多行业的碳排放预测,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六、应用前景与展望

  1. 政策支持:为政府制定减排目标、评估政策效果提供数据支撑。
  2. 行业应用:助力电力、工业等高排放行业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低碳转型。
  3. 未来方向
  • 引入更多影响因素(如能源价格、政策变量),构建多变量预测模型。
  • 探索在线学习机制,实现模型实时更新与优化。
  • 拓展至空气质量预测、能源消耗预测等领域,提升模型泛化能力。

七、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VMD-CPA-KELM-IOWAl-CSA-LSSVM模型,通过融合信号分解、参数优化、集成学习与权重动态分配技术,显著提升了碳排放预测的精度与鲁棒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多数据集上均表现优异,为碳排放预测领域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

📚2 运行结果

image.gif 编辑

image.gif 编辑 image.gif 编辑 image.gif 编辑 image.gif 编辑 image.gif 编辑 image.gif 编辑 image.gif 编辑 image.gif 编辑 image.gif 编辑

image.gif 编辑

主函数部分代码:

clc;clear;close all

%% 中国的C-CSSD分解

load SSC_China.mat

ssc_len = length(SSC);

h3 = figure('NumberTitle','on','Name','SSD分解结果');

set(h3,'position',[378,270,603,197]);

k=size(SSC,1);       %返回矩阵行数

n=round(k/2);

for i = 1:n

   subplot(n,2,2*i-1);

   ssc = SSC(i,:);

   clor = [rand rand rand];

   plot(ssc, 'Color', clor);

   title (['SSC' num2str(i)], 'Color', clor, 'BackgroundColor','none', ...,'Position',[1287.50245571136,0.410722021094829,0]

       'HorizontalAlignment','left', 'VerticalAlignment','middle');

   xlim([0 ssc_len])

   if i < n                % 前m-1个分量绘图

       set(gca,'xtick',[]) % set函数 将当前图形(gca)的x轴坐标刻度(xtick)标志为空

   end

   set(gca, 'box', 'off') % 去掉上边和右边的边框

   set(gca,'FontName','Times New Roman','fontsize', 10);% 坐标轴刻度字体大小

   set(get(gca,'XLabel'),'FontSize', 10);

   set(get(gca,'YLabel'),'FontName','Times New Roman','FontSize', 10);

   set(get(gca,'Title'),'FontSize', 10);

   set(gca,'looseInset',[0 0 0 0]) % [左,下,右,上]

end

xlabel('Sample points');

for i = n+1:k

   subplot(k-n,2,2*(i-n));

   ssc = SSC(i,:);

   clor = [rand rand rand];

   plot(ssc, 'Color', clor);

   title (['SSC' num2str(i)], 'Color', clor, 'BackgroundColor','none', ...,'Position',[1287.50245571136,0.410722021094829,0]

       'HorizontalAlignment','left', 'VerticalAlignment','middle');

   xlim([0 ssc_len])

   if i < k                % 前m-1个分量绘图

       set(gca,'xtick',[]) % set函数 将当前图形(gca)的x轴坐标刻度(xtick)标志为空

   end

   set(gca, 'box', 'off') % 去掉上边和右边的边框

   set(gca, 'YTick', [min(ssc) max(ssc)]);

    set(gca,'YTickLabel',{num2str(min(ssc),'%.1f\n'),num2str(max(ssc),'%.1f\n')}); % 设置Y轴刻度值

    set(gca,'FontName','Times New Roman','fontsize', 10);% 坐标轴刻度字体大小

   set(get(gca,'XLabel'),'FontSize', 10);

   set(get(gca,'YLabel'),'FontName','Times New Roman','FontSize', 10 );

   set(get(gca,'Title'),'FontSize', 10);

   set(gca,'looseInset',[0 0 0 0]) % [左,下,右,上]

end

xlabel('Sample points');

%% 美国的C-CSSD分解

load SSC_US.mat

ssc_len = length(SSC);

h3 = figure('NumberTitle','on','Name','SSD分解结果');

set(h3,'position',[378,270,603,197]);

k=size(SSC,1);       %返回矩阵行数

n=round(k/2);

for i = 1:n

   subplot(n,2,2*i-1);

   ssc = SSC(i,:);

   clor = [rand rand rand];

   plot(ssc, 'Color', clor);

   title (['SSC' num2str(i)], 'Color', clor, 'BackgroundColor','none', ...,'Position',[1287.50245571136,0.410722021094829,0]

       'HorizontalAlignment','left', 'VerticalAlignment','middle');

   xlim([0 ssc_len])

   if i < n                % 前m-1个分量绘图

       set(gca,'xtick',[]) % set函数 将当前图形(gca)的x轴坐标刻度(xtick)标志为空

   end

   set(gca, 'box', 'off') % 去掉上边和右边的边框

   set(gca,'FontName','Times New Roman','fontsize', 10);% 坐标轴刻度字体大小

   set(get(gca,'XLabel'),'FontSize', 10);

   set(get(gca,'YLabel'),'FontName','Times New Roman','FontSize', 10);

   set(get(gca,'Title'),'FontSize', 10);

   set(gca,'looseInset',[0 0 0 0]) % [左,下,右,上]

end

xlabel('Sample points');

for i = n+1:k

   subplot(k-n,2,2*(i-n));

   ssc = SSC(i,:);

   clor = [rand rand rand];

   plot(ssc, 'Color', clor);

   title (['SSC' num2str(i)], 'Color', clor, 'BackgroundColor','none', ...,'Position',[1287.50245571136,0.410722021094829,0]

       'HorizontalAlignment','left', 'VerticalAlignment','middle');

   xlim([0 ssc_len])

   if i < k                % 前m-1个分量绘图

       set(gca,'xtick',[]) % set函数 将当前图形(gca)的x轴坐标刻度(xtick)标志为空

   end

   set(gca, 'box', 'off') % 去掉上边和右边的边框

   set(gca, 'YTick', [min(ssc) max(ssc)]);

    set(gca,'YTickLabel',{num2str(min(ssc),'%.1f\n'),num2str(max(ssc),'%.1f\n')}); % 设置Y轴刻度值

    set(gca,'FontName','Times New Roman','fontsize', 10);% 坐标轴刻度字体大小

   set(get(gca,'XLabel'),'FontSize', 10);

   set(get(gca,'YLabel'),'FontName','Times New Roman','FontSize', 10 );

   set(get(gca,'Title'),'FontSize', 10);

   set(gca,'looseInset',[0 0 0 0]) % [左,下,右,上]

end

xlabel('Sample points');


🎉3 参考文献

[1]陈丽君,吴君宏,张朝英,徐帅玺,吕泽焱,谭国威,赵祖亮,汪琰,宋蝶,蒋晓雁,杨伟丰.基于迭代寻优的中长期碳排放预测模型构建方法[J].统计科学与实践,

相关文章
|
1月前
|
算法 定位技术 计算机视觉
【水下图像增强】基于波长补偿与去雾的水下图像增强研究(Matlab代码实现)
【水下图像增强】基于波长补偿与去雾的水下图像增强研究(Matlab代码实现)
106 0
|
1月前
|
算法 机器人 计算机视觉
【图像处理】水下图像增强的颜色平衡与融合技术研究(Matlab代码实现)
【图像处理】水下图像增强的颜色平衡与融合技术研究(Matlab代码实现)
|
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机器人
使用哈里斯角Harris和SIFT算法来实现局部特征匹配(Matlab代码实现)
使用哈里斯角Harris和SIFT算法来实现局部特征匹配(Matlab代码实现)
139 8
|
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编解码 算法
基于OFDM技术的水下声学通信多径信道图像传输研究(Matlab代码实现)
基于OFDM技术的水下声学通信多径信道图像传输研究(Matlab代码实现)
129 8
|
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机器人
【水下图像增强融合算法】基于融合的水下图像与视频增强研究(Matlab代码实现)
【水下图像增强融合算法】基于融合的水下图像与视频增强研究(Matlab代码实现)
199 0
|
1月前
|
新能源 Java Go
【EI复现】参与调峰的储能系统配置方案及经济性分析(Matlab代码实现)
【EI复现】参与调峰的储能系统配置方案及经济性分析(Matlab代码实现)
102 0
|
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采集 测试技术
基于CEEMDAN-VMD-BiLSTM的多变量输入单步时序预测研究(Matlab代码实现)
基于CEEMDAN-VMD-BiLSTM的多变量输入单步时序预测研究(Matlab代码实现)
|
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自动驾驶
基于导向滤波的暗通道去雾算法在灰度与彩色图像可见度复原中的研究(Matlab代码实现)
基于导向滤波的暗通道去雾算法在灰度与彩色图像可见度复原中的研究(Matlab代码实现)
149 8
|
1月前
|
编解码 运维 算法
【分布式能源选址与定容】光伏、储能双层优化配置接入配电网研究(Matlab代码实现)
【分布式能源选址与定容】光伏、储能双层优化配置接入配电网研究(Matlab代码实现)
152 12
|
1月前
|
人工智能 数据可视化 网络性能优化
【顶级SCI复现】虚拟电厂的多时间尺度调度:在考虑储能系统容量衰减的同时,整合发电与多用户负荷的灵活性研究(Matlab代码实现)
【顶级SCI复现】虚拟电厂的多时间尺度调度:在考虑储能系统容量衰减的同时,整合发电与多用户负荷的灵活性研究(Matlab代码实现)
100 9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