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商收到“最后通牒”:你的传统发展空间已不足1纳米

简介:

【写在前面】

40多年来,摩尔定律一直是IT界的铁律。

但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摩尔定律所预言的发展轨迹似乎已逼近终点。

这意味着,固守传统思路的芯片制造商将举步维艰。

最近,美国团队研制出的1纳米晶体管对芯片商来说无异于“最后通牒”。

他们将如何自我救赎?

(以下内容来自外媒,由腾讯科技编译。)

芯片商收到“最后通牒”:你的传统发展空间已不足1纳米

  研制出1纳米晶体管的研究员Ali Javey和Sujay Desai

最近,美国劳伦斯 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一个研究团队—已经成功研制出栅极(晶体管内的电流由栅极控制)仅长1纳米的晶体管,号称是有史以来最小的晶体管。

这下很多人都不淡定了,媒体纷纷疾呼“摩尔定律没戏唱了”。

众所周知,多年来,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始终遵循着摩尔定律。摩尔定律认为,半导体电路的晶体管的数量每18-24个月翻一倍。而晶体管的尺寸对计算机技术的提高来说非常重要。晶体管越小,单个芯片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就越多;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越多,处理器的速度越快、效率越高。同样价格的电子产品性能,时隔18-24个月后就会翻倍。但是反过来看,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

这就是为什么,几十年来芯片制造商一直都在与摩尔定律苦苦斗争——不能做出更小的晶体管,生存就面临威胁。但是现在,这一切可能都要改写。

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摩尔定律始终是IT界的铁律。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摩尔定律似乎出现了“放缓”的迹象。

随着芯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摩尔定律逐渐遇到物理法则的限制。业界普遍认为,7纳米是硅晶体管的一道坎,一旦过了这个节点,就会遇到问题。因为一旦硅晶体管的栅极小于7纳米,电子就可以在不同的晶体管之间流动,这种现象被称为量子穿隧效应(Quantum Tunneling),它意味着晶体管可能会在原本应该是关闭的状态下意外打开。

但即使是7纳米以上的晶体管,也依然面临从理论向实际跨越的难题。目前最先进的芯片制程工艺采用的是14纳米晶体管,而采用10 纳米晶体管的处理器——如英特尔的Cannonlake处理器——预计到2017年或2018才能推出。

芯片商收到“最后通牒”:你的传统发展空间已不足1纳米

  IBM生产的7纳米测试芯片

这里提供一些参考:一根头发大约有10万纳米那么粗,一个血红细胞的直径为6000纳米,就连一根DNA链也有2.5纳米。

与此同时,对更高端的芯片的需求却在一路飙升。今天,我们生产的数据量正在呈指数级增加,而像机器学习这样的新兴技术,正在对芯片的运算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劳伦斯 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科研成果,因为这意味着,单个芯片上容纳的晶体管数量仍然可以成倍增长,至少在理论上如此。

但是,这项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目前仅仅是一个概念,要成为现实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14纳米晶体管而言,单个芯片上拥有的晶体管数量超过十亿,而劳伦斯 伯克利实验室的团队还没有找到可以大规模生产1纳米晶体管及新型芯片的方法,即使找到了,其造价也是极其昂贵的。

芯片商收到“最后通牒”:你的传统发展空间已不足1纳米

当然,即使仅仅作为概念,该团对的研究成果仍然是重要的——它证明了我们可以利用新材料来生产尺寸更小的晶体管,以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的功能和效率。

事实上,芯片业界已经接受了晶体管尺寸接近下限的现实,并已经为摩尔定律的终结做了准备。今年早些时候,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成员包括英特尔、AMD和Global Foundries——发表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宣称,到2021年,硅晶体管尺寸的缩小将不再是一件经济可行的事情。取而代之的是,芯片将以另一种方式发生变化。

芯片专业化是目前比较靠谱的一种解决方案。传统上,业界对所有芯片都是“一视同仁”,但现在这种观念可能要落伍了。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助理教授Neil Thompson说:“(比如)我们开的车就不尽相同,18轮大卡车、跑车、SUV,这些车设计出来都有专门的目的,现在芯片也开始有这样的分工。”

图形处理器(GPU)就是一个例子。GPU原本专为图形渲染中执行复杂的数学和几何计算而设计的,但现在工程师们发现,GPU也可以用于数据分析等其他领域。

芯片行业开始从超高速的、全能型芯片向更专业化的芯片转变。为此,因特尔收购了视觉芯片创业公司Movidius。与此同时,Nvidia公司正在向全球销售人工智能芯片。

芯片商收到“最后通牒”:你的传统发展空间已不足1纳米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台北国际电脑展会上展示Tesla P100人工智能专用芯片

更高效的芯片也将有助于在降低能耗的基础上提高计算速度。微软和英特尔都在研究可再编程芯片(FPGA),以更高效地运行人工智能算法。日本软银最近收购了英国芯片开发商ARM,以获得该公司先进得令人难以置信的低功耗芯片,该芯片将为正在崛起的物联网硬件提供信息处理能力。

而那些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处理器可能会改变构造,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例如,芯片将越来越多地使用多层电路,以提高晶体管密度。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相关文章
|
3天前
|
云安全 人工智能 安全
AI被攻击怎么办?
阿里云提供 AI 全栈安全能力,其中对网络攻击的主动识别、智能阻断与快速响应构成其核心防线,依托原生安全防护为客户筑牢免疫屏障。
|
12天前
|
域名解析 人工智能
【实操攻略】手把手教学,免费领取.CN域名
即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购买万小智AI建站或云·企业官网,每单可免费领1个.CN域名首年!跟我了解领取攻略吧~
|
7天前
|
安全 Java Android开发
深度解析 Android 崩溃捕获原理及从崩溃到归因的闭环实践
崩溃堆栈全是 a.b.c?Native 错误查不到行号?本文详解 Android 崩溃采集全链路原理,教你如何把“天书”变“说明书”。RUM SDK 已支持一键接入。
503 203
|
5天前
|
人工智能 移动开发 自然语言处理
2025最新HTML静态网页制作工具推荐:10款免费在线生成器小白也能5分钟上手
晓猛团队精选2025年10款真正免费、无需编程的在线HTML建站工具,涵盖AI生成、拖拽编辑、设计稿转代码等多种类型,均支持浏览器直接使用、快速出图与文件导出,特别适合零基础用户快速搭建个人网站、落地页或企业官网。
661 157
|
11天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安全
国内主流Agent工具功能全维度对比:从技术内核到场景落地,一篇读懂所有选择
2024年全球AI Agent市场规模达52.9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471亿美元,亚太地区增速领先。国内Agent工具呈现“百花齐放”格局,涵盖政务、金融、电商等多场景。本文深入解析实在智能实在Agent等主流产品,在技术架构、任务规划、多模态交互、工具集成等方面进行全维度对比,结合市场反馈与行业趋势,为企业及个人用户提供科学选型指南,助力高效落地AI智能体应用。
|
5天前
|
数据采集 消息中间件 人工智能
跨系统数据搬运的全方位解析,包括定义、痛点、技术、方法及智能体解决方案
跨系统数据搬运打通企业数据孤岛,实现CRM、ERP等系统高效互通。伴随数字化转型,全球市场规模超150亿美元,中国年增速达30%。本文详解其定义、痛点、技术原理、主流方法及智能体新范式,结合实在Agent等案例,揭示从数据割裂到智能流通的实践路径,助力企业降本增效,释放数据价值。
|
存储 人工智能 监控
从代码生成到自主决策:打造一个Coding驱动的“自我编程”Agent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LLM的“自我编程”Agent系统,通过代码驱动实现复杂逻辑。该Agent以Python为执行引擎,结合Py4j实现Java与Python交互,支持多工具调用、记忆分层与上下文工程,具备感知、认知、表达、自我评估等能力模块,目标是打造可进化的“1.5线”智能助手。
670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