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盛赞,仅仅时隔不到2个月,通义灵码又迎来了更新。从通义灵码公测以来,我均参加了其发布的评测活动,欢迎感兴趣的同学点击下面我的往期评测文章链接进行阅读。
相较于通义灵码2.0,新版的2.5带来的新功能还不少,具体有哪些功能点呢,这里就简要给大家整理一下,如下:
新功能阐述
- Lingma IDE
全面集成智能编码助手的能力,开箱即用更简单,无需安装插件即可享受高效、智能的编程体验。
- 编程智能体模式
通义灵码2.5新增智能体模式,具备自主决策、工程感知、工具调用等能力,可端到端完成编码任务。例如,开发者只需描述需求(如创建网页),智能体即可自动生成文件、调试并运行代码,显著提升效率。
- MCP工具集成
集成魔搭MCP广场,支持3300+工具一键安装,覆盖文件系统、搜索、地图等领域,扩展了AI编码助手的能力边界。
- Qwen3模型升级
采用混合专家(MoE)架构,参数量235B,激活仅需22B,性能全面超越同类模型。支持复杂问题深度思考,代码生成准确率提升,且成本降低。
- 长期记忆能力
新增记忆功能,自动记录开发者历史行为、项目上下文,提供个性化建议,越用越懂用户需求。
- 上下文与国际化支持
优化工程目录和多文件选择交互,支持开发者针对特定模块提问;个人版与企业版均上线国际站,支持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部署。
新功能体验
一、Lingma IDE,开箱即用更简单
在2.5之前的版本体验中,新手开发者们也许会为了使用那款编码工具而纠结,而在2.5新版中终于是打破了这个束缚,开发者们只需安装一个Lingma IDE即可实现对灵码的完整体验。当前由于是预览版,对于操作系统的支持还很有限,目前仅支持Windows 10/11(x64/arm64), macOS 11.0 或更新版本。但实际上这个限制并不很大,因为当前支持的操作系统都是开发者们使用的主流版本。接下来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安装体验一番。
对应版本的下载链接我就以表格的方式给大家放在这里,方便获取:
这里我就以Windows x64 版为例给大家演示,首先将安装程序包下载到本地,接着双击LingmaUserSetup-x64.exe文件进行安装,如下:
一直下一步即可,如下:
注:在这一步中有个添加环境变量PATH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体验,安装完成后建议重启一下机器。
完成安装后,点击完成即可。
全新的Lingma IDE编码工具映入眼帘,咋一看,还真不赖。
点击页面上中的“现在开始”可以进行新手必要的引导,如果你是老用户可直接点击“跳过引导”按钮。这里我就不跳过,给各位演示一下,具体引导都有哪些内容。首先就是一个IDE配置的引导,可从VS Code导入相关配置,当然也可以跳过。
其次,就是工具界面风格或者主题的选择,提供三种风格供选择,暗色、亮色和高对比色。以及工具语言的选择,目前仅支持中文和英语
最后一项就是账户的选择,个人账号分国内和国外,以及企业版。
到这,一个全面集成智能编码助手的Lingma IDE就完成了安装和配置,接下来就可以基此来体验其他新功能。
二、智能体模式:从“辅助补全”到“自主决策”的跃迁
如需体验智能体模式,需在 VS Code、JetBrains IDEs 中,将通义灵码升级到 2.5.0 或以上版本,智能体模式的使用也很简单,在问答窗口直接选择即可,如下:
这里我以一个简单的实操案例给大家进行演示,比如我现在需要通过智能体模式搭建一个Spring Boot Web项目。 操作流程如下:
- 在问答窗口中输入需求:“创建一个Spring Boot项目,包含UserController类,实现用户注册和登录接口。”
智能体开始拆解分析,首先创建项目,为了让智能体更好地工作,这里我勾选了自动执行命令。
智能体的能力在这里就开始显现了,遇到错误可以自行分析并处理,主打一个完全自动开发。
任务结束后,直接给出了测试API并给出了测试方法,非常nice。
不过这里由于Lingma IDE没有内置运行环境,需使用其他编码开发工具来实现,我们把生成的项目代码打开,进行运行测试,如下:
在运行过程中,遇到运行环境不支持或者缺失组件的情况下,智能体会自动修复,对于新手小白开发者来说还是非常实用的。
体验反馈:
效率提升显著
:原本需手动创建多个文件并配置依赖,现在仅需描述需求即可完成基础架构搭建,大大节省了开发项目的时间。
自主决策能力
:智能体能根据项目类型预判所需工具链(如Maven/Gradle),甚至主动建议优化点(如添加Lombok依赖)。
不足
:复杂业务逻辑仍需人工干预,例如在实现登录接口时,未自动集成JWT认证,需手动补充;
:没有内置运行环境,导致生成的程序需要额外使用比如VS Code、JetBrains IDEs来实现运行;
三、MCP工具集成:打破IDE边界的能力扩展
这个新功能非常厉害,也是这次新版我特别喜欢的一个点之一,比如我调试Python脚本时需快速定位日志文件路径。 操作流程如下:
在开始对话前,我们要先了解下MCP使用的环境,一种是SSE 类型(远端服务托管),另外一种是STDIO 类型(本地服务运行),两种类型的差异在:
SSE 类型的服务托管在远程服务器上,配置过程简单快捷,非常适合初次接触的新手用户快速上手体验。
STDIO 类型的服务在您的本地环境中运行,需要依赖您本地环境准备,适合于专业开发者。
这里为了给大家完整体验,将分别用两种类型来体验。体验SSE类型的服务首先需要进入魔搭 MCP 市场,登录社区,我们找到一个可部署的服务,比如这里的Fetch
点击“连接”,我们就可以获取到SSE 的服务地址了
接着我们来到IDE,在新的会话框中,点击“MCP工具”进入应用市场,添加一下Fetch服务
搜索“Fetch网页内容抓取”,如下:
点击“安装”,这时会因为找不到配置文件而失败,我们点击修改,将类型修改为SSE,并填入上述获取到的连接URL
当服务显示如下图所示表示成功连接,可以正常使用了
我们来到对话框,切换为智能体模式,并在对话框中输入提示词。
帮我总结这篇文档的内容:https://help.aliyun.com/zh/lingma/developer-reference/listkbfiles-get-the-list-of-knowledge-base-files
可以看到智能体识别到MCP工具并请求是否使用了,这里我开启了自动执行。
可以看到借助MCP工具实现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这里我们再演示一个代码生成的例子,提示词如下:
基于API文档生成调用示例代码:https://help.aliyun.com/zh/lingma/developer-reference/listkbfiles-get-the-list-of-knowledge-base-files
代码片段如下:
import requests
# 替换为你的实际 domain、organizationId 和 kbId
domain = "your-domain"
organization_id = "your-organization-id"
kb_id = "your-kb-id"
# 替换为你的个人访问令牌
access_token = "your-access-token"
# 构建请求 URL
url = f"https://{domain}/oapi/v1/lingma/organizations/{organization_id}/knowledgeBases/{kb_id}/files"
# 请求参数(可选)
params = {
"query": "", # 文件名称模糊查询
"orderBy": "gmt_added", # 排序列
"sort": "desc", # 排序顺序
"page": 1, # 当前页
"perPage": 20 # 每页数据条数
}
# 请求头
headers = {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x-yunxiao-token": access_token
}
# 发送 GET 请求
response = requests.get(url, headers=headers, params=params)
# 打印响应结果
if response.status_code == 200:
print("请求成功!")
print(response.json())
else:
print(f"请求失败,状态码:{response.status_code}")
print(response.text)
不得不说,有了MCP的加持使得灵码工具有了更多可能,也更能满足多样化的个性化需求了。接下来我们演示STDIO 类型如何使用。
比如这里我们需要使用一个查询天气的工具,需要用到node.js,这时首先我们需要检查本地环境是否具备node.js环境,我们只需在对话框中输入“请帮我检查我的本地环境,确保已经安装好node.js”,如下:
在确认本地环境满足后,我们可以手动添加MCP服务了,支持两种方式,一种手动添加,一种配置文件添加
按照要求我们填入如下参数,如图:
完成配置后,看到正常连接即表明安装成功
这时我们就可以基于本地的MCP服务来进行对话了,比如“今日洛杉矶的天气如何,未来五天是否有极端对流天气”
结果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在体验过程,尤其是本地服务安装中会遇到很多组件缺失,环境变量不生效问题,好在官网文档对此也做了阐述,比如
- 异常信息:failed to start command: exec: "npx": executable file not found in $PATH
- 解决方案:Node.js 版本须在 v18 及以上,npm 版本须在 v8 及以上
- 异常信息:failed to start command: exec: "uvx": executable file not found in $PATH
- 解决方案:安装 uv, 安装 Python 3.8 或更高版本
- 异常信息:failed to initialize MCP client: context deadline exceeded
- 服务参数配置错误:MCP 服务的参数设置可能存在错误或其他情况,影响服务初始化。
- 资源拉取失败:由于网络问题,无法成功拉取资源导致的安装失败。
- 网络安全限制:由于公司内部安全组件的拦截,导致 MCP 服务初始化异常。
更多问题及处理方式可访问配置 MCP 服务
体验反馈:
生态整合优势
:覆盖文件系统、地图API等3300+工具,例如通过调用“Git提交分析工具”可快速判断规则是否合理。
工作流贴合度
:支持在会话中无缝切换工具调用与代码编辑模式,避免频繁切换窗口。
局限性
:部分工具响应较慢(如大型项目文件检索需5-8秒),且非中文社区工具适配度较低。
四、Qwen3模型:性能飞跃与代码质量提升
Qwen3作为阿里巴巴通义实验室推出的第三代开源大语言模型,是全球首个全场景自适应开源大模型。以动态混合架构为核心,首次将MoE(混合专家)与Dense(密集)模型体系深度融合,覆盖从移动端到超算集群的全场景需求。旗舰级MoE模型Qwen3-235B-A22B(总参数2350亿,激活参数仅220亿)通过“专家路由”机制实现资源按需分配,推理成本仅为竞品的25%-35%。更首创混合推理模式(Hybrid Thinking Mode),支持“深度思考”与“快速响应”无缝切换:复杂任务自动激活链式推理(如数学证明、代码生成),简单问答则秒级返回结果(延迟<0.5秒)。
为了验证Qwen3模型的实力,这里我特意选了两个典型的场景来测试,分别是“简单需求响应”和“复杂任务处理”。我将分别用qwen2.5-max、deepseek-v3、qwen3模型进行验证。为了尽可能将环境差异降到最低,这里均不使用智能体模式,将以智能问答模式进行,并单独使用新对话方式进行,避免上下文的影响。
- 简单需求响应
要求生成“Python中快速排序算法的递归实现”,各模型生成情况如下:
直观地从以上生成情况来看,在代码生成速度上,Qwen3基本是压倒性的优势胜出,0.5秒既出。
- 复杂任务处理
输入“设计一个分布式任务调度系统,支持动态扩容和失败重试机制”,各模型的生成情况如下:
从以上生成情况来看,Qwen3模型输出的结果更符合需求,分步骤输出架构、核心类设计方案等,并给出了完整的示例代码。
体验反馈:
MoE架构优势:轻量级任务激活参数仅22B,资源占用显著低于同类模型(如DeepSeek-V3)。
代码准确性提升:在Python列表推导式、Java异常处理等细节上更符合最佳实践,测试中代码一次性运行成功率大有提升。
待改进点:跨语言引用时偶现错误(如将Python的yield关键字误用于Java生成代码)。
Qwen3不仅是模型,更是智能时代的操作系统级创新。从手机端的轻量化推理到超算级复杂计算,从开源社区的生态共建到企业级的安全部署,它重新定义了开源大模型的边界,为开发者、企业与全球用户开启了“智能即服务”的新纪元。
五、长期记忆与上下文感知:个性化开发的雏形
这项功能其实对于整个项目的构建和开发是非常重要且实用的,尤其是对于编码中需要重复注意的点,有了上下文感知的功能加持将变得如鱼得水般丝滑。比如在上面的模型对比测试中,如果使用上下文,将获得不一样的结果。如下:
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有了上下文的感知,各个模型生成的结果格式都是一致的,只是内容上有些许差异。当前支持的上下文类型还是很丰富的,有file、folder、image、codebase、teamDocs、codeChanges、gitCommit,完全可以满足日常开发需求。
2.5版本的通义灵码除了上下文感知,还提供了长期记忆能力,记忆能力可以帮助通义灵码更好地和开发者互动,从而更加让开发者的编码效率及高效又智能。
体验反馈:
效率提升:重构耗时大大缩短,且代码风格与项目现有规范一致。
记忆局限:跨项目记忆无法共享,同一开发者不同项目仍需重复训练模型。
体验总结
通义灵码2.5通过智能体模式、Qwen3模型与MCP生态的整合,确实实现了从“代码补全”到“全流程开发伙伴”的转型。对我个人而言,其在工程规划效率和知识沉淀复用上的价值尤为突出。尽管在跨语言支持、复杂业务逻辑理解上仍有改进空间,未来若能进一步优化工具响应速度与个性化适配,有望真正重构软件开发范式。
改进建议与未来期待
一、Lingma IDE在引导配置中选择了工具语言为简体中文后,就弹出了该窗,基此可以判定IDE默认的语言是英语。弹窗本身问题并不大,出问题的是弹窗的内容,不应该出现中英文混用,参照其他IDE工具语言的选择并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建议优化一下。比如直接使用全中文内容,切换到英语时换成全英文的即可,避免混用带来的不适。
其次,就是当前预览版的IDE并不是一款拥有完整功能的编码工具,比如我需要调试运行某个程序时,需要依赖集成的IDE方可。建议后续版本可以集成。
当然目前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使用,只是需要针对单独的编码语言环境安装独立的扩展插件,比如
二、MCP的位置相对固定,仅可在新对话框中点击“MCP工具”链接进入添加并进行配置,建议加入搜索或者设置快捷键,用户可随时新增或者修改MCP配置。
三、魔搭MCP市场的这个排序貌似有点问题,明明显示的是3300+个应用,但却只有10页,每页30个,也就是300个应用。
如果你觉得匪夷所思,我这里给你举个例子,比如类别是“开发者工具”的MCP应用显示有1112个,按照每页30个算,得39页才对,但这里就只有10页。目前除了“开发者工具”和“搜索工具”存在这个问题外,其他由于数量不够暂无法确定是否存在同类问题。
再者,就是当前得MCP市场虽然应用个数有3300+,但2800+的应用是需要结合本地环境实现的,也就是STDIO 类型,作为一个辅助开发者提高编码效率的扩展应用市场,我希望可以有更多SSE 类型的应用出现,毕竟对于多数开发者们来说,能无需准备环境即可流畅编码的感受还是非常nice的一件事。
最后,为了各位更好地使用灵码,官方精心准备了视频课程,质量还是非常高的,目前已上线二十期,非常建议大家前往打卡学习。AI 编程技术周
C SD N:通义灵码2.5评测:从编程智能体到记忆感知的AI编码革命
博客园:通义灵码2.5评测:从编程智能体到记忆感知的AI编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