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类对数量产生概念,并开始记录数字,人类社会就开启了不断产生数据的历程。然而直到21世纪,IT技术的迅猛发展才让人们深刻意识到数据背后蕴含的强大力量。
21世纪是数据信息大发展的时代,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等极大拓展了互联网的边界和应用范围,各种数据正在迅速膨胀并变大。对于诸多行业,尤其是互联网行业,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那么“得数据者得天下”对P2P行业来说是否也是金科玉律?
大数据从哪里来?
如果你在上网时,发现昨天刚刚在搜索过“毛巾”,今天页面就充满了毛巾的广告,千万不要惊讶:因为这就是大数据时代。
你的每一条搜索纪录,每一次浏览,每一次内容发布和互动,每一笔消费,都成为了数据的来源。网站通过收集数据,试图推理和分析你是怎样的一个人。这虽然可能不够准确,但却意义非凡。
一些领先者已经开始行动。2014年2月13日~14日,京东白条开始公测,开启了电商巨头大数据征信的帷幕。京东白条利用长期积累的交易数据记录,给其用户进行信用等级划分,并分配相应消费额度,虽然使用场景有限,但无疑对消费金融有开拓性的意义。同年底,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也推出相似服务“蚂蚁花呗”,并于2015年推出“芝麻信用分”。芝麻信用分的计算基础主要包含用户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人脉关系五个维度。基于此,蚂蚁金服又推出“蚂蚁借呗”,正式踏入互联网信贷领域。
这两大巨头对大数据征信的应用虽然都不在P2P网贷,但其对互联网信贷的开拓性贡献不容忽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京东和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已经积累了海量的、相对长期的数据,且随着巨头们互联网布局的不断扩张,与各种O2O和社交网站、视频网站等实现数据共享,将使他们拥有一般P2P网贷平台难以比拟的巨大数据优势。
大数据做征信靠谱吗?
用大数据做征信,靠谱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绝对,要看放在怎样的时期和背景下考量。资深P2P平台易通贷CEO康文认为,大数据的确有很大潜力,但目前阶段还不足以完全代替传统风控手段:“一是国内对大数据的技术研发和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准确度不高;二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时间较短,数据的历史积累不够,可靠性存疑;三是各平台之间的数据没有共享和互通机制,加剧了数据量的缺乏。”
其实从消费产业就可以看出大数据的可靠程度:回想一下各大电商和社交网站为你推送的“精准营销”广告,有几条是你真正感兴趣和需要的?
何况P2P网贷需要鉴别的是用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并且需要通过风控措施确定到底给借贷人贷款多少是安全的。这不仅仅牵扯到广告转化率的高低,更关乎资金的安全、用户的利益、平台的坏账率。
但目前大数据征信有两个问题:第一,大数据由于维度相对缺乏,不能完全反应一个人的信用水平,造成授信额度与实际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不匹配;第二,各家平台的数据不互通,一位借款人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得相似的授信额度,从而借贷几倍甚至十几倍与自身额度的资金,这对每一家给予他授信额度的平台来说都无疑是很大的风险。
P2P该如何应用大数据?
虽然目前尚有种种不足,但大数据对P2P网贷而言并非一无是处。易通贷CEO康文认为,大数据目前最成熟的应用是反欺诈,尤其值得创建初期的新平台采用。利用大数据进行反欺诈,在信用评估初期可以有效判断借款申请是否属于诈骗,有效过滤不安全信息,提升平台效率,最大程度保障投资人出借资金安全。对于初创平台而言可以大幅降低平台前期的硬件和实施成本。不过康文同时也指出,反欺诈只是P2P风控的一小部分,如能解决数据量、深度开发的问题,大数据在征信方面无疑具有更大的潜力。
当前我国的P2P平台尚未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无法利用央行的征信数据;同时,各个P2P公司之间也没有实现信息共享,每家P2P公司都是一个信息孤岛,对于在多个平台借款存在过度负债和恶意欺诈性质的借款人难以有效防范。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一位专家曾提出建议:将我国的金融体系征信、行业信用征信和商业征信全部纳入大数据信用体系,在不涉及隐私涉密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将信用资源共享。允许P2P公司接入大数据信用数据库,实现各方面信用平台的有效对接。不过这些建议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目前P2P网贷平台能做的只有一边探索,一边等待。
====================================分割线================================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