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模式
一、动机
1.在面向对象系统中,使用原型模式来复制一个对象自身,从而克隆出多个与原型对象一摸一样的对象。
2.在软件系统中,有些对象的创建过程较为复杂,而且有时候需要频繁创建,类似JavaWeb,数据库连接池等。原型模式通过给出一个原型对象来指明所要创建的对象的类型,然后用复制这个原型对象的方法创建出更多同类型的对象,这就是原型模式的意图所在。
二、介绍
意图: 用原型实例指定创建对象的种类,并且通过拷贝这些原型创建新的对象。
主要解决: 在运行期建立和删除原型。
何时使用: 1、当一个系统应该独立于它的产品创建,构成和表示时。 2、当要实例化的类是在运行时刻指定时,例如,通过动态装载。 3、为了避免创建一个与产品类层次平行的工厂类层次时。 4、当一个类的实例只能有几个不同状态组合中的一种时。建立相应数目的原型并克隆它们可能比每次用合适的状态手工实例化该类更方便一些。
如何解决: 利用已有的一个原型对象,快速地生成和原型对象一样的实例。
关键代码: 1、实现克隆操作2、原型模式同样用于隔离类对象的使用者和具体类型(易变类)之间的耦合关系,它同样要求这些"易变类"拥有稳定的接口。
应用实例: 1、细胞分裂。
优点: 1、性能提高。 2、逃避构造函数的约束。
缺点: 1、配备克隆方法需要对类的功能进行通盘考虑,这对于全新的类不是很难,但对于已有的类不一定很容易,特别当一个类引用不支持串行化的间接对象,或者引用含有循环结构的时候。 2、必须实现 Cloneable 接口。
使用场景: 1、资源优化场景。 2、类初始化需要消化非常多的资源,这个资源包括数据、硬件资源等。 3、性能和安全要求的场景。 4、通过 new 产生一个对象需要非常繁琐的数据准备或访问权限,则可以使用原型模式。 5、一个对象多个修改者的场景。 6、一个对象需要提供给其他对象访问,而且各个调用者可能都需要修改其值时,可以考虑使用原型模式拷贝多个对象供调用者使用。
注意事项: 与通过对一个类进行实例化来构造新对象不同的是,原型模式是通过拷贝一个现有对象生成新对象的。浅拷贝实现 Cloneable,重写,深拷贝是通过实现 Serializable 读取二进制流。
三、结构
四、要点总结
- 创建新对象成本较大
- 如果系统要保存对象的状态,而对象的状态变化很小,或者对象本身占用内存不大的时候
- 需要避免使用分层次的工厂类来创建 分层次的对象,并且类的实例对象只有一个或很少的几个组合状态,通过复制原型对象得到新实例可能比使用构造函数创建一个新实例更加方便。
五、代码展示
//抽象类 class ISplitter{ public: virtual void split()=0; virtual ISplitter* clone()=0; //通过克隆自己来创建对象 virtual ~ISplitter(){} }; //具体类 class BinarySplitter : public ISplitter{ public: virtual ISplitter* clone(){ return new BinarySplitter(*this); } }; class TxtSplitter: public ISplitter{ public: virtual ISplitter* clone(){ return new TxtSplitter(*this); } }; class PictureSplitter: public ISplitter{ public: virtual ISplitter* clone(){ return new PictureSplitter(*this); } }; class VideoSplitter: public ISplitter{ public: virtual ISplitter* clone(){ return new VideoSplitter(*this); } }; class MainForm : public Form { ISplitter* prototype;//原型对象 public: MainForm(ISplitter* prototype){ this->prototype=prototype; } void Button1_Click(){ ISplitter * splitter= prototype->clone(); //克隆原型 splitter->spli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