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学习测试模型
指导测试过程
2 常见的测试模型
- V 模型
- W 模型
- H 模型
- X 模型
- 前置模型
- 敏捷测试模型
2.2.2 优点
- W 模型从 V 模型演化过来,实际上开发是 V,测试是并行的 V,测试与开发同步进行,有利于尽早地全面的发现问题。
- 测试伴随整个软件开发周期。
- 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需求、设计等同样要测试
2.2.3 缺点
W 模型中,需求、设计、编码等活动被视为串行的,同时,测试和开发活动也保持着一种线性的前后关系,上一阶段完全结束,才可正式开始下一个阶段工作。这样就无法支持迭代的开发模型。
2.3 H 模型
2.3.1 H 模型的提出和过程
真正的测试级别之间不存在严格的次序关系,各阶段间可以反复触发、迭代、增量。为了解决 V 模型和 W 模型存在的问题,有专家提出了 H 模型
2.3.2 特点
- 它将测试活动完全独立出来,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流程,将测试准备活动和测试执行活动清晰地体现出来。测试贯穿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与其他流程并发地进行。
- 软件测试不仅仅指测试的执行,还包括很多其他的活动(计划、需求分析、用例设计、环境搭建、提交缺陷、评估总结等)。
- 当某个测试时间点就绪时,软件测试即从测试准备阶段进入测试执行阶段。
- 软件测试要尽早准备,尽早执行。
- 软件测试是根据被测物的不同而分层次进行的。不同层次的测试活动可以是按照某个次序先后进行的,但也可能是反复的
2.4 敏捷测试模型
2.4.1 极限编程
20 世纪 90 年代 Kent Beck 设计了一种名为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 XP)的新型软件开发方法。
2.4.2 极限测试
- 为了满足 XP 的流程和思想,开发人员使用了极限测试方法,该方法强调连续测试。
- 测试在 XP 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所以需要首先创建单元(模块)测试和验收测试,然后才能创建代码库。这种形式的测试称为极限测试(eXtreme Testing,XT)。
- XP 模型需要客户参与,高度依赖模块的单元和验收测试。
- 对任何一个递增的代码变更,开发人员都必须进行单元测试,以确保代码库满足其规格说明的要求
- 单元测试完成后,用户进行验收测试
2.4.3 基于 XP 的项目的步骤
- 程序员与客户会晤,决定产品需求并建立使用场景。客户不在场时,程序员进行会晤,将需求分解为独立的任务,并估计完成每项任务所需的时间。程序员向客户提交任务清单和时间估计,并要求客户产生一个功能优先级清单。
- 每一对程序员依据应用程序的规格说明,对其编程任务生成单元测试用例。
- 编程小组依据程序员具备的能力,将任务分配给结对的程序员。两位程序员协同工作,在同一台机器开发代码库,对代码进行实时检查。所有代码归所有程序员所有。遵循一致的系统隐喻,所有的代码看上去都一致。每一对程序员完成其任务,编写出代码库。每一对程序员在所有单元测试通过之前,不断修改和重测他们的代码。所有的结对程序员每天都整合、集成他们的代码库。编程小组发布应用程序的一个预览版本。
4.客户进行验收测试,要么确认该应用程序,要么提交一份报告指出存在的 bug或不足。程序员在验收测试成功的基础上发布一个产品版本。开发人员和编程小组可以随时接触客户,这样可以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
5.程序员根据最新的经验更新时间估计。
6.不允许加班。如果每周都全力工作了 25 小时,就不需要加班。在重大发布前的一星期例外。
2.4.4 敏捷测试的要点总结
- 敏捷测试是协同测试的一种形式,程序员结对编程,程序员分饰测试员角色,敏捷测试是连续测试。
- 敏捷测试侧重单元测试和验收测试。单元测试的过程是先设计单元测试用例,然后进行编码,之后执行测试。
- 敏捷测试强调客户参与,单元测试通过之后代码集成到代码库中,再由客户进行验收测试。
2.5 测试模型的使用
- 不同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需要使用不同的测试方法。
- 应尽可能地去应用模型中对项目有实用价值的方面,但不强行地为使用模型而使用模型,否则也没实际意义。
- 各种模型可以适当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