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谈了知识卡片方法后,有同学留言讨论工具。想做好一件事情,工具很重要,但它的优先级却不是最高的。最先思考什么呢?
优先考虑的是业务逻辑——我们要做什么,达成什么目的。这个原则在软件架构中,就是先定义业务架构,然后才是具体应用和技术实现。
在业务架构没搞清楚前,匆忙开始找资源和实现工具,往往会做很多废动作和乱动作。
理清逻辑,再谈控制
对于业务架构和技术实现,软件工程师(设计师也一样)深有体会,如果合作的产品经理对业务了解全面,逻辑也清晰,代码写完后就能用上。
如果是一个对业务了解不多的产品经理,就经常改需求,不少返工和重复劳动。业务逻辑不清晰往往是:
- 干之前不知道要干什么
- 干的过程中不知道在干什么
- 干完后也不知道到底干了什么
逻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 R Kowalski 有个公式:
Algorithm = Logic + Control。
算法 = 逻辑 + 控制。
逻辑是关系,结构,模型,可理解为优先级,重要性,问题的定义。控制就是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和空间资源以实现逻辑。
每一次思考和行动,都在执行算法,要让算法输出期望的结果,需首先定义清楚逻辑。
没有理想的工具
最近很多企业被迫远程办公,会寻找适合的协作软件。可要找到满意的工具很难。每个人,每个公司都有喜欢的工作方式。
德鲁克说每个人的工作个性,在就职前就已定型,它是前提条件,可以改正却很难改变。
我们的工作方法——接收信息的方式,做不做规划,擅长话语还是文字交流——在学生时代就大致形成。
同样,每个企业也有喜欢的工作方式。一些企业找不到适合的工具就会自己创造。比如字节跳动,他们根据自己的工作方式,开发了一个协作办公平台「飞书」,除了自己用还开放给外界。
大纲工具满足知识卡片要求
我们大部分人是不会根据自己喜好开发一个工具的。但可以在理清业务逻辑,工作流程后,通过搭配一系列工具,发挥它们各自优势,打造一个比较顺手的工具箱。
目前来看,大纲工具是将卢曼卡片抽屉理念电子化的可用工具。
我用的大纲工具是 Workflowy,它是一个简化版的笔记软件,相比其他笔记软件,其独特之处有:
- 笔记结构形式单一,阶梯结构能降低撰写和整理笔记的认知负荷
- 对笔记的增、删、改都可以一键或用组合键实现
- 搜索和筛选功能灵活易用,查询快速方便
- 导入导出格式规范,适合二次加工和备份
更重要的一点是,知识卡片要陪我们一辈子,就不能依赖任何第三方软件的特殊功能,99%的软件生命都没有我们的寿命长,即使像微软,腾讯的产品也不能保证。
因此迁移卡片是大概率要发生的事。只要文本不丢失,Workflowy 这类大纲软件支持纯文本和OPML格式导出,导出后连接关系也在,能用任何一个文本处理工具加工。
要长久,要兼容,就排除特殊格式的软件。比如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它们可以做知识中转站,用来组织和整理知识,但无法成为永久保存知识的元件库。
普通笔记软件行不行呢?像印象,OneNote笔记类软件,我认为它们的优势是存放知识细节,但要用它做卡片系统,就有点臃肿,不直观,迁移也不方便。
在大纲中存放的知识卡片,类似于字典的索引,是知识的引子,是要点列表。
大纲笔记有很多,像 Dynalist,幕布,坚果云等,有的还增加了更多功能——思维导图,图片插入。
为了方便浏览和查找(有一定数量的卡片后,这个动作要比写卡片更频繁),我建议只存放文字格式,多种媒体混在一起会干扰视线。在一群羊里找一只羊,要比在牛羊群中找一只羊更容易。
最后,谈到工具,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的,用习惯的工具。如果你理解了原则,并不一定需要学习新工具,将顺手的工具改进后或许也能实现目的。
我在知识星球分享了标准卡片5要素,以及怎样给卡片建立关联。扫码加入星球在置顶文章内有说明。
如下图,很多星友也分享了自己的工具和卡片,都会启发和激励你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