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读《2022技术人的百宝黑皮书》——无代码生产新模式探索(4)https://developer.aliyun.com/article/1340593?groupCode=taobaotech
核心方案
- 定义效能指标及计算公式:分析拆解效能的度量指标,建立效能指标计算公式。研发效能 = 归一化复杂度 / 研发总耗时 = ( 最小作用域差量复杂度 / 研发模式标准页面复杂度 ) / ( 连续研发工时 + 连续联调工时 )。
- 构建复杂度度量模型:改进霍尔斯特德复杂度算法,引入代码Diff、依赖分析、AST分析,搜寻差量代码的最小作用域,计算变更引入的复杂度,解决目前业内霍尔斯特德复杂度无法评估变更效能。
- 构建连续时长度量模型:预处理源码/低代码/无代码研发和联调操作的打点数据,按时间进行阈值分隔,动态构 建活跃会话窗口,计算连续研发时长和连续联调时长。
- 标准页面归一化:对不同研发模式的页面分层采样,统计场景频次和占比,构建标准页面,用于归一化项目复杂度,解决不同研发模式语法信噪比不同导致的复杂度比较问题。
- 完整度量计算链路:归拢中后台三种研发模式,设计度量采集、数据加工、指标汇总的完整链路,为提供效率提升的量化基准和分析方向
总结
一点感悟
关于低代码/无代码
由于近年来各种LCDP/Low-Code概念太热各种方案及平台层出不穷,导致不少偏执的认识。部分人粗暴的把所有 研发内容可视化,比如一些仅仅是把写代码的过程转化为可视化过程的产品,针对某些人群在某种程度上是降低了门槛,但在真实生产中效果有限定位尴尬。另外一种声音是完全否定,只要是听到相关名词就觉得是重复的,或者说觉得做不到、效果一定不好。很多过程的配置化、可视化确实不适合就如前面的描述。但是无法否认的是可视化方式更直观、约束更强、门槛更低,核心考量在于具体的场景,研发环节及内容抽象度及合理性,能否标准化,配置是否足够友好,目标用户及所解的命题。
关于新工具学习使用成本及收益
对于解决问题的新工具如何考量自身学习和使用的投入产出,主要三个方面:权衡取舍,成本、边际量。直白说如果需要获得的是编程技能,那用这类研发工具那是不适合的。如果你有大量的页面生产工作,并且期望高效的完成,那投入成本学习是有价值的。所以很多时候要客观理解具体的使用情况及反馈(当然是在工具真的能解决问题的前提下)。
关于研发生产
我们大部分时间开发其实本质就是在做某种逻辑的转换,而不是做什么设计,如何将人肉繁杂的处理过程、协同过程转为更高维度的抽象,各角色围统一模型有机协同生产,带来整体提效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而不是单一的构建一个工具、能力粗暴转移工作量,仅仅解决一个角色自身问题为出发点。
一些结果
完成无代码平台初步建设,实现多角色协同生产,缩减非必要的转译环节,提高页面生产效能。定义场景标准,沉淀25个标准场景,场景业务覆盖率达到96%;沉淀39个场景数据及81个业务数据规范。构建统一的中后台研发效能度量方案Orca-Efficiency能够度量完整页面研发及联调过程,可度量及对比ProCode、LowCode、NoCode三种研发模式。
平台全年支撑200+需求/项目迭代,覆盖大淘宝商家、商品、营销、智能人群运营全业务产品整体新需求覆盖率79%,并支撑直播域,X业务等10+产品构建。根据统一效能度量无代码模式效能相较源码提升5倍,低代码提升1 倍,完整协同及生产提效68.6%。并且通过标准场景及无代码方式有效保障产品体验&研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