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加码个人信息监管。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首次就打击侵犯个人信息犯罪出台司法解释,明确了“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此项司法解释的发布,对于经营“与个人信息相关”的企业或机构将产生影响,尤其是大数据和征信类企业。
近两年随着大数据的蓬勃兴起,市场上有很多所谓的大数据公司堂而皇之的干起了倒卖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这种浑水摸鱼的行为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改变了大数据的本义,同时使个人信息泄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
正规的大数据采集以保障用户隐私为基础,其访问、使用都应经过特定审核和记录,用途则为目的明确且合法合规。而目前许多诈骗、骚扰信息则利用了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无形中让“大数据”这个本该服务民众的技术成为了不法分子的敛财帮手。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机构去年11月发布的《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经过对全国100多万份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全国多达81%的人收到过对方知道自己姓名或单位等个人信息的陌生来电;在购房、升学等个人信息泄露后,受到营销骚扰或诈骗的高达36%。
诈骗、骚扰信息之所以泛滥,与个人信息被肆意贩卖不无关系。目前以非法售卖公民个人信息的多层级黑色产业链条不断发展,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不断凸显。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益的驱使,高额的经济回报、较小的难度要求、较低的犯罪成本,使个人信息成为热捧资源。只要有人付钱,开房记录、名下资产、乘坐航班,甚至网吧上网记录都能被轻易查到。中国互联网协会此前发布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总体经济损失约915亿元。
当民众遭遇到个人信息泄露时,常存在举证难、维权难的问题,很多人只能吃“哑巴亏”。因为信息贩卖可能存在于各个环节,用户很难知晓是在哪个环节信息被泄露出去的。即便知晓信息泄露的环节,到了诉诸法律的时候也存在耗时耗费的问题。即使诉讼得到法院的支持,也极有可能是“赢了一只猫,丢了一头牛”的结局,最终导致民众自己筋疲力尽,无可奈何放弃追究。
一边是大数据时代信息采集技术飞速发展,一边是个人信息贩卖愈演愈烈,这使得网络安全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大数据环境下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加强大数据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因此,防止信息泄露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监管问题和态度问题,从法律层面,要对对企业责任进行规范,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监管部门宜严格执法保护公民权益。
行业也要强化行业的自律,建立公认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为大数据行业立下规矩,让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在大数据行业没有容身之地。
此外,民众自身需要更加关注个人信息安全,不断提升网络素养和安全防范意识,从源头上消除隐患。
只有全行业各部门协同配合,形成联动,才能筑牢全社会共同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防火墙。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