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网络编程

简介: C语言网络编程

套接字

socket,套接字,它是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一种约定或一种方式。通过 socket 这种约定,一台计算机可以接收其他计算机的数据,也可以向其他计算机发送数据。

Linux下的套接字

Linux中创建的文件都有一个 int 类型的编号,称为文件描述符(File Descriptor)。使用文件时,只要知道文件描述符就可以。socket 也被认为是文件的一种,和普通文件的操作没有区别

Windows下的套接字

WinSock(Windows Socket)编程依赖于系统提供的动态链接库(DLL),有两个版本:


较早的DLL是 wsock32.dll,大小为 28KB,对应的头文件为 winsock1.h;

最新的DLL是 ws2_32.dll,大小为 69KB,对应的头文件为 winsock2.h。

加载ws2_32.dll

#pragma comment (lib, "ws2_32.lib")

WSAStartup()

使用DLL之前,还需要调用 WSAStartup() 函数进行初始化,以指明 WinSock 规范的版本

int WSAStartup(WORD wVersionRequested, LPWSADATA lpWSAData);
  • wVersionRequested 为 WinSock 规范的版本号,低字节为主版本号,高字节为副版本号(修正版本号)
  • lpWSAData 为指向 WSAData 结构体的指针。

eg:

WSADATA wsaData;
WSAStartup(MAKEWORD(2, 2), &wsaData);

建立Socket

Linux

int socket(int af, int type, int protocol);

af ,地址族(Address Family),常用AF_INET(IPv4) 和 AF_INET6(IPv6)。

type ,数据传输方式,常用的有 SOCK_STREAM(面向连接)和 SOCK_DGRAM(无连接)

protocol 表示传输协议,常用的有 IPPROTO_TCP(TCP协议) 和 IPPTOTO_UDP(UDP协议)

1.TCP socket

int tcp_socket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IPPROTO_TCP);


2.UDP socket

int udp_socket = socket(AF_INET, SOCK_DGRAM, IPPROTO_UDP);

Windows

SOCKET sock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创建TCP套接字

bind() 函数

将套接字与特定的IP地址和端口绑定起来

int bind(int sock,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  //Linux
int bind(SOCKET sock, const struct sockaddr *addr, int addrlen);  //Windows

示例

//创建套接字
int serv_sock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IPPROTO_TCP);
//创建sockaddr_in结构体变量
struct sockaddr_in serv_addr;
memset(&serv_addr, 0, sizeof(serv_addr));  //每个字节都用0填充
serv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使用IPv4地址
serv_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127.0.0.1");  //具体的IP地址
serv_addr.sin_port = htons(1234);  //端口
//将套接字和IP、端口绑定
bind(serv_sock, (struct sockaddr*)&serv_addr, sizeof(serv_addr));

1、sockaddr_in 结构体

struct sockaddr_in{
    sa_family_t     sin_family;   //地址族(Address Family),也就是地址类型
    uint16_t        sin_port;     //16位的端口号
    struct in_addr  sin_addr;     //32位IP地址
    char            sin_zero[8];  //不使用,一般用0填充
};
  • sin_family 和 socket() 的第一个参数的含义相同,取值也要保持一致。
  • sin_prot 为端口号。需要用 htons() 函数转换
  • sin_addrstruct in_addr 结构体类型的变量
    in_addr 结构体
struct in_addr{
in_addr_t  s_addr;  //32位的IP地址
};

需要inet_addr()转换

serv_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127.0.0.1");

2、sockaddr

bind(serv_sock, (struct sockaddr*)&serv_addr, sizeof(serv_addr));

bind() 第二个参数的类型为 sockaddr,而代码中却使用 sockaddr_in,然后再强制转换为 sockaddr,这是为什么呢?

sockaddr 结构体的定义如下:

struct sockaddr{
    sa_family_t  sin_family;   //地址族(Address Family),也就是地址类型
    char         sa_data[14];  //IP地址和端口号
};

下图是 sockaddr 与 sockaddr_in 的对比(括号中的数字表示所占用的字节数):

sockaddr 和 sockaddr_in 的长度相同,都是16字节,只是将IP地址和端口号合并到一起,用一个成员 sa_data 表示。要想给 sa_data 赋值,必须同时指明IP地址和端口号,例如”127.0.0.1:80“,遗憾的是,没有相关函数将这个字符串转换成需要的形式,也就很难给 sockaddr 类型的变量赋值,所以使用 sockaddr_in 来代替。这两个结构体的长度相同,强制转换类型时不会丢失字节,也没有多余的字节。

connect() 函数

建立连接

与bind类似

int connect(int sock, struct sockaddr *serv_addr, socklen_t addrlen);  //Linux
int connect(SOCKET sock, const struct sockaddr *serv_addr, int addrlen);  //Windows

linsten() 函数

套接字进入被动监听状态

int listen(int sock, int backlog);  //Linux
int listen(SOCKET sock, int backlog);  //Windows
  • sock 需要进入监听状态的套接字
  • backlog 请求队列的最大长度

accept() 函数

套接字处于监听状态时,接收客户端请求,返回新的套接字

int accept(int sock,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  //Linux
SOCKET accept(SOCKET sock, struct sockaddr *addr, int *addrlen);  //Windows
  • sock 为服务器端套接字
  • addr 为 sockaddr_in 结构体变量
  • addrlen 为参数 addr 的长度,可由 sizeof() 求得

Linux 接受和发送数据

write()

写入数据

ssize_t write(int fd, const void *buf, size_t nbytes);
  • fd 为要写入的文件的描述符
  • buf 为要写入的数据的缓冲区地址
  • nbytes 为要写入的数据的字节数。

read()

读取数据

ssize_t read(int fd, void *buf, size_t nbytes);
  • fd 为要读取的文件的描述符
  • buf 为要接收数据的缓冲区地址
  • nbytes 为要读取的数据的字节数。

Windos 接受和发送数据

send()

发送数据

int send(SOCKET sock, const char *buf, int len, int flags);
  • sock 为要发送数据的套接字
  • buf 为要发送的数据的缓冲区地址
  • len 为要发送的数据的字节数
  • flags 为发送数据时的选项,一般设置为 0 或 NULL

recv()

接受数据

int recv(SOCKET sock, char *buf, int len, int flags);

同上


示例

Windows

server

#include <stdio.h>
#include <winsock2.h>
#pragma comment (lib, "ws2_32.lib")  //加载 ws2_32.dll
int main(){
    //初始化 DLL
    WSADATA wsaData;
    WSAStartup(MAKEWORD(2, 2), &wsaData);
    //创建套接字 PF_INET:IPv4
    SOCKET servSock = socket(PF_INET, SOCK_STREAM, IPPROTO_TCP);
    //绑定套接字
    sockaddr_in sockAddr;
    memset(&sockAddr, 0, sizeof(sockAddr));  //每个字节都用0填充
    sockAddr.sin_family = PF_INET;  //使用IPv4地址
    sock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127.0.0.1");  //具体的IP地址
    sockAddr.sin_port = htons(1234);  //端口
    bind(servSock, (SOCKADDR*)&sockAddr, sizeof(SOCKADDR));
    //进入监听状态
    listen(servSock, 20);
    //接收客户端请求
    SOCKADDR clntAddr;
    int nSize = sizeof(SOCKADDR);
    SOCKET clntSock = accept(servSock, (SOCKADDR*)&clntAddr, &nSize);
    //向客户端发送数据
    char *str = "Hello World!";
    send(clntSock, str, strlen(str)+sizeof(char), NULL);
    //关闭套接字
    closesocket(clntSock);
    closesocket(servSock);
    //终止 DLL 的使用
    WSACleanup();
    return 0;
}

client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WinSock2.h>
#pragma comment(lib, "ws2_32.lib")  
//加载 ws2_32.dll
int main(){
    //初始化DLL
    WSADATA wsaData;
    WSAStartup(MAKEWORD(2, 2), &wsaData);
    //创建套接字
    SOCKET sock = socket(PF_INET, SOCK_STREAM, IPPROTO_TCP);
    //向服务器发起请求
    sockaddr_in sockAddr;
    memset(&sockAddr, 0, sizeof(sockAddr));  //每个字节都用0填充
    sockAddr.sin_family = PF_INET;
    sock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127.0.0.1");
    sockAddr.sin_port = htons(1234);
    connect(sock, (SOCKADDR*)&sockAddr, sizeof(SOCKADDR));
    //接收服务器传回的数据
    char szBuffer[MAXBYTE] = {0};
    recv(sock, szBuffer, MAXBYTE, NULL);
    //输出接收到的数据
    printf("Message form server: %s
", szBuffer);
    //关闭套接字
    closesocket(sock);
    //终止使用 DLL
    WSACleanup();
    system("pause");
    return 0;

Linux

服务器端代码 server.cpp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netinet/in.h>
int main(){
    //创建套接字
    int serv_sock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IPPROTO_TCP);
    //将套接字和IP、端口绑定
    struct sockaddr_in serv_addr;
    memset(&serv_addr, 0, sizeof(serv_addr));  //每个字节都用0填充
    serv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使用IPv4地址
    serv_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127.0.0.1");  //具体的IP地址
    serv_addr.sin_port = htons(1234);  //端口
    bind(serv_sock, (struct sockaddr*)&serv_addr, sizeof(serv_addr));
    //进入监听状态,等待用户发起请求
    listen(serv_sock, 20);
    //接收客户端请求
    struct sockaddr_in clnt_addr;
    socklen_t clnt_addr_size = sizeof(clnt_addr);
    int clnt_sock = accept(serv_sock, (struct sockaddr*)&clnt_addr, &clnt_addr_size);
    //向客户端发送数据
    char str[] = "Hello World!";
    write(clnt_sock, str, sizeof(str));
    //关闭套接字
    close(clnt_sock);
    close(serv_sock);
    return 0;
}

客户端代码 client.cpp: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sys/socket.h>
int main(){
    //创建套接字
    int sock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向服务器(特定的IP和端口)发起请求
    struct sockaddr_in serv_addr;
    memset(&serv_addr, 0, sizeof(serv_addr));  //每个字节都用0填充
    serv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使用IPv4地址
    serv_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127.0.0.1");  //具体的IP地址
    serv_addr.sin_port = htons(1234);  //端口
    connect(sock, (struct sockaddr*)&serv_addr, sizeof(serv_addr));
    //读取服务器传回的数据
    char buffer[40];
    read(sock, buffer, sizeof(buffer)-1);
    printf("Message form server: %s
", buffer);
    //关闭套接字
    close(sock);
    return 0;
}

参考

C语言网络编程_C语言中文网

)

相关文章
|
2月前
|
网络协议 Unix C语言
C语言 网络编程(十六)广播和组播
广播和组播是网络通信的重要方式。广播允许一台主机向子网内所有主机发送数据包,常用于局域网内的消息传播;组播则将数据包发送给特定的一组主机,适用于视频会议等应用场景。广播地址如 `192.168.1.255` 用于同一子网的所有主机。组播地址如 `224.0.0.0` 至 `239.255.255.255` 标识特定主机群。C语言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 UDP 实现广播和组播通信。此外,UNIX域套接字用于同一机器上进程间的高效通信。
137 14
|
2月前
|
网络协议 算法 网络性能优化
C语言 网络编程(十五)套接字选项设置
`setsockopt()`函数用于设置套接字选项,如重复使用地址(`SO_REUSEADDR`)、端口(`SO_REUSEPORT`)及超时时间(`SO_RCVTIMEO`)。其参数包括套接字描述符、协议级别、选项名称、选项值及其长度。成功返回0,失败返回-1并设置`errno`。示例展示了如何创建TCP服务器并设置相关选项。配套的`getsockopt()`函数用于获取这些选项的值。
|
2月前
|
网络协议 C语言
C语言 网络编程(十三)并发的TCP服务端-以进程完成功能
这段代码实现了一个基于TCP协议的多进程并发服务端和客户端程序。服务端通过创建子进程来处理多个客户端连接,解决了粘包问题,并支持不定长数据传输。客户端则循环发送数据并接收服务端回传的信息,同样处理了粘包问题。程序通过自定义的数据长度前缀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
2月前
|
网络协议 C语言
C语言 网络编程(十一)TCP通信创建流程---服务端
在服务器流程中,新增了绑定IP地址与端口号、建立监听队列及接受连接并创建新文件描述符等步骤。`bind`函数用于绑定IP地址与端口,`listen`函数建立监听队列并设置监听状态,`accept`函数则接受连接请求并创建新的文件描述符用于数据传输。套接字状态包括关闭(CLOSED)、同步发送(SYN-SENT)、同步接收(SYN-RECEIVE)和已建立连接(ESTABLISHED)。示例代码展示了TCP服务端程序如何初始化socket、绑定地址、监听连接请求以及接收和发送数据。
|
2月前
|
网络协议 C语言
C语言 网络编程(十四)并发的TCP服务端-以线程完成功能
这段代码实现了一个基于TCP协议的多线程服务器和客户端程序,服务器端通过为每个客户端创建独立的线程来处理并发请求,解决了粘包问题并支持不定长数据传输。服务器监听在IP地址`172.17.140.183`的`8080`端口上,接收客户端发来的数据,并将接收到的消息添加“-回传”后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则可以循环输入并发送数据,同时接收服务器回传的信息。当输入“exit”时,客户端会结束与服务器的通信并关闭连接。
|
2月前
|
C语言
C语言 网络编程(八)并发的UDP服务端 以进程完成功能
这段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多进程处理 UDP 客户端和服务端通信。客户端通过发送登录请求与服务端建立连接,并与服务端新建的子进程进行数据交换。服务端则负责接收请求,验证登录信息,并创建子进程处理客户端的具体请求。子进程会创建一个新的套接字与客户端通信,实现数据收发功能。此方案有效利用了多进程的优势,提高了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
2月前
|
网络协议 C语言
C语言 网络编程(十二)TCP通信创建-粘包
TCP通信中的“粘包”现象指的是由于协议特性,发送方的数据包被拆分并在接收方按序组装,导致多个数据包粘连或单个数据包分割。为避免粘包,可采用定长数据包或先传送数据长度再传送数据的方式。示例代码展示了通过在发送前添加数据长度信息,并在接收时先读取长度后读取数据的具体实现方法。此方案适用于长度不固定的数据传输场景。
|
2月前
|
C语言
C语言 网络编程(七)UDP通信创建流程
本文档详细介绍了使用 UDP 协议进行通信的过程,包括创建套接字、发送与接收消息等关键步骤。首先,通过 `socket()` 函数创建套接字,并设置相应的参数。接着,使用 `sendto()` 函数向指定地址发送数据。为了绑定地址,需要调用 `bind()` 函数。接收端则通过 `recvfrom()` 函数接收数据并获取发送方的地址信息。文档还提供了完整的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实现 UDP 的发送端和服务端功能。
|
2月前
|
网络协议 C语言
C语言 网络编程(十)TCP通信创建流程---客户端
在TCP通信中,客户端需通过一系列步骤与服务器建立连接并进行数据传输。首先使用 `socket()` 函数创建一个流式套接字,然后通过 `connect()` 函数连接服务器。连接成功后,可以使用 `send()` 和 `recv()` 函数进行数据发送和接收。最后展示了一个完整的客户端示例代码,实现了与服务器的通信过程。
|
2月前
|
C语言
C语言 网络编程(九)并发的UDP服务端 以线程完成功能
这是一个基于UDP协议的客户端和服务端程序,其中服务端采用多线程并发处理客户端请求。客户端通过UDP向服务端发送登录请求,并根据登录结果与服务端的新子线程进行后续交互。服务端在主线程中接收客户端请求并创建新线程处理登录验证及后续通信,子线程创建新的套接字并与客户端进行数据交换。该程序展示了如何利用线程和UDP实现简单的并发服务器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