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运用共享技术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的对象。类图如下
系统只使用少量的对象,而这些对象都很相似,状态变化很小,可以实现对象的多次复用。由于享元模式要求能够共享的对象必须是细粒度对象,因此它又称为轻量级模式,它是一种对象结构型模式
如:以博客里写文章为例来说吧,把文章和文章中的文字看作对象,我们每在博客里写一个字就相当于是创建一个文字对象,假如我们写的文章有一万个字,那我们岂不是要创建一万次文字对象,如此频繁的创建对象势必会严重拖累系统的性能。
享元模式通过数据共享使得重复使用的相同对象在内存中仅创建一次:这就好比汉字中的 “的” 字虽然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但它仅在第一次被使用的时候创建 “的” (共享对象)并保存起来,之后再用到 “的” 字的话直接获取之前创建好的 “的” 对象即可,不需要再次创建了。
什么是细粒度对象?
将业务模型中的对象加以细分,从而得到更科学合理的对象模型,直观的说就是划分出很对对象
在享元模式中可以共享的相同内容称为 内部状态(Intrinsic State),而那些需要外部环境来设置的不能共享的内容称为 外部状态(Extrinsic State),其中外部状态和内部状态是相互独立的,外部状态的变化不会引起内部状态的变化。由于区分了内部状态和外部状态,因此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外部状态使得相同的对象可以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征,而相同的内部状态是可以共享的。也就是说,享元模式的本质是分离与共享 : 分离变与不变,并且共享不变。把一个对象的状态分成内部状态和外部状态,内部状态即是不变的,外部状态是变化的;然后通过共享不变的部分,达到减少对象数量并节约内存的目的。
内部状态和外部状态
内部状态:是存储在享元对象内部并且不会随环境改变而改变的状态,因此内部状态可以共享
外部状态:是随环境改变而改变的、不可以共享的状态。享元对象的外部状态必须由客户端保存,并在享元对象被创建之后,在需要使用的时候再传入到享元对象内部。一个外部状态与另一个外部状态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享元模式应用
什么时候考虑使用享元模式?
如果一个应用程序使用了大量的对象,而大量的这些对象造成了很大的存储开销时,应该考虑享元模式
对象的大多数状态可以外部状态,如果删除对象的外部状态,那么可以用相对较少的共享对象取代很多组对象,此时可以考虑使用享元模式
模式适用环境
1、一个系统有大量相同或者相似的对象,由于这类对象的大量使用,造成内存的大量耗费;
2、对象的大部分状态都可以外部化,可以将这些外部状态传入对象中(细粒度对象);
3、使用享元模式需要维护一个存储享元对象的享元池,而这需要耗费资源,因此,应当在多次重复使用享元对象时才值得使用享元模式。
模式的优点
(1)它可以极大减少内存中对象的数量,使得相同对象或相似对象在内存中只保存一份;
(2)享元模式的外部状态相对独立,而且不会影响其内部状态,从而使得享元对象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被共享。
模式的缺点
(1)享元模式使得系统更加复杂,需要分离出内部状态和外部状态,这使得程序的逻辑复杂化;
(2)为了使对象可以共享,享元模式需要将享元对象的状态外部化,而读取外部状态使得运行时间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