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苹果、英特尔 看硬件公司的“低谷”之困

简介:

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显示,“股神”沃伦·巴菲特当前持有的苹果公司的股票价值已超过10亿美元。巴菲特旗下的公司在一份监管文件中披露,第一季度中公司新买入981万股苹果公司的股票。巴菲特最擅长的就是在其他企业低谷时买入,寄希望于其能重回巅峰。待股价高升之时,再行卖出。

巴菲特此举也意味着苹果这样的“硬件公司”进入了自己的低谷期,短期内或难以振作。而从全球市场来看,IBM市值5年跌掉1000亿美元、英特尔市值大幅缩水、思科股票入冷宫、惠普衰退、苹果股票跌破100美元/股,国内的小米遭遇瓶颈,华硕、HTC传统硬件的集体没落……“硬件公司”似乎因自己的硬基因和主营方向,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面临各种船大难掌舵之困。

船大难一:硬产品更新周期太长

我们总是提到科技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的,但事实上,科技的发展速度比我们主观臆测的更快,绝对让人瞠目结舌。尤其是在智能手机这样的热门领域,更是像脱缰的野马。仅仅在2015年,中国国内上市新智能手机机型就多达1496款。而其中,绝大多数都属于二三线厂商。体态庞大的巨头“硬件公司”反而因循守旧地基本保持原有的硬产品更新周期。

以苹果为例,其iPhone高端机型和旗舰机型依然保持每年一更的频率,虽然在前段时间推出了iPhone SE,但其更像是处理库存材料的旧产品。而iPad虽然几次三番地改头换面,但频率仍然是每年一次。至于Mac系列,更是例行公事地进行处理器等方面的升级,完全不痛不痒。至于国内的小米、魅族、华为等硬件公司,旗下的智能手机机型虽然看起来五花八门,但其实都有着各自清晰的产品线布局。看起来新机频出,但都有着各自的规律,更新周期都比较长。

较小的硬件公司“船小好调头”,但巨型“硬件公司”往往在推出新品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最终拉长了更新周期。在市场走势变幻莫测的当下,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节奏。走入低谷期,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

船大难二:产业链长 资产太重

从另一个方面看,“硬件公司”之所以会走入低谷期,还因为产业链太长。以小米为例,现在几乎成为了“杂货铺”。手机、电视盒子、路由器、智能电视、平板电脑、空气净化器、智能电饭煲、体重秤、贴膜、保护壳……简直无所不包。甚至雷军在刚刚结束的直播中表示,小米还将推出无人机及VR设备等。至于魅族、华为、苹果、联想、英特尔等也同样如此,旗下的硬件产品越来越多。

产业链拉的如此之长,虽然能够更好地搭建起生态系统,但无疑也会分散“硬件公司”的注意力。比如小米现在都不能保证旗下手机的产能,又何谈搭建起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甚至“硬件公司”的品控也因为产业链太长,而出现多个问题。苹果Mac桌面电脑屏幕进灰不断、魅族数款手机发热严重等,都成为“硬件公司”的心病。

此外,产业链太长,必然会导致资产太重。无论是原材料、库存、研发等,都会占据大量资金,成为“硬件公司”的掣肘、iPhone SE的推出其实并不是苹果故意玩反潮流,而是iPhone 5S等剩下的原材料实在是太多了,必须得主动消化一下。“硬件公司”大玩多箭齐发,很容易就会伤到自己!

船大难三:技术创新难于应用创新

大部分的“硬件公司”都是依靠对新技术的使用和提升获得新增市场份额,而这种提升,比互联网公司开发一套应用的成本和难度都大很多。比如英特尔为移动处理器投入了超过100亿美元,但该公司的该项业务却毫无进展。

但如果不想投入那么多资金、人力去创新,又往往会落得鸡飞蛋打的下场。iPhone自iPhone 5以来就陷入微创新的漩涡之中,最终后遗症在iPhone 6S上爆发。苹果2016财年第二财季中,苹果当季营收同比下滑13%,净利润同比下滑了23%,公布财报的当日苹果市值也蒸发了400亿美元。最直接的原因就是iPhone 6S销量大幅下滑,引起投资者的悲观情绪。

苹果尚且如此,其他“硬件公司”在技术创新上也同样陷入瓶颈之中。比如国产手机依然玩着“组合”把戏,将硬件放在最显眼的位置。硬件市场已经很久没有创新性的技术出现,“硬件公司”强调跑分、工艺、外形设计、材质等几乎毫无意义。技术创新的艰难,让“硬件公司”到了自己增长的天花板上。想再有突破,似乎只有等待“再次改变一切”的硬件产品或技术创新。

未来硬件公司必须避免被“管道化”

苹果的生态策略,则是他们“软突破”成功之路。正是由于硬属性,苹果才成为最会经营“生态圈”的公司。互联网公司的生态闭环漏洞频出或局限性,也是由于其不没硬件平台的缘故之一。谷歌做手机、微软买诺基亚的原因,或多或少也是因为此。

但如今生态策略已经成为昔日黄花,如果再无更突破性的办法,“硬件公司”无可避免地会被互联网公司“管道化”。就像国内运营商,已经成为了互联网公司的传输“管道”。就算运营商再怎么挣扎,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营收、利润的大幅下滑。

“硬件公司”要想避免会“管道化”,最基本的还是要提升旗下硬件产品的竞争力,保持其利润。如果还是单纯想依靠所谓的生态圈来填补硬件产品利润下滑带来的亏空,只能是痴人说梦。硬件产品作为基础都崩塌了,又何来建立于其上的生态圈?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相关文章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开发者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